负面评价成为“可实现的预言”

好友玛丽娜找我,说她的孩子有很多问题,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玛丽娜的儿子23岁,已经从她所在城市最好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了。按理说玛丽娜已经到了开始享受人生的年龄,但玛丽娜却一直愁眉不展。玛丽娜的儿子虽然从最好的大学毕业了,但毕业后却一直找不到工作,已经在家“啃老”两年了。更糟糕的是,不管玛丽娜对儿子提出什么要求,儿子都对母亲爱搭不理,甚至反唇相讥。

玛丽娜的心情我十分理解,任何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伤透了心。玛丽娜认为是儿子出了问题,天天对儿子催促、抱怨、责骂,希望儿子能发奋努力尽快找到工作。她说儿子小时候很听话,让他认真读书就会认真读书,不是叛逆型的孩子。玛丽娜与先生也尝试过无数次托人帮忙为儿子找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儿子每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儿子最终决定什么都不做,每天躲在家里打游戏。玛丽娜为此终日以泪洗面,觉得自己对儿子20多年的苦心栽培打了水漂。

我知道,玛丽娜的儿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他在生活中没有体会到被肯定的成就感,他对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来源于父母对他的否定。他在潜意识中认为,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他将一事无成。他的这种想法在童年已经被无数次复制:我什么事都做不好,只有爸爸妈妈来帮忙才能做好;我只能按照爸爸妈妈的想法去做,没有爸爸妈妈,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另一位朋友薇薇安的儿子,也考上了人人羡慕的名校,但毕业后却一直找不到工作,不得已去餐馆找了一个送快递的工作赚点零花钱。薇薇安对儿子失望极了,只要一见到儿子就满脸嫌弃地嘲讽,说儿子给她丢脸。儿子渐渐变得不爱说话,不爱见人,也不敢谈女朋友,别人说什么他都只是傻笑,完全一副“失败者”的模样。一位朋友看着孩子可怜,给他介绍了一份玻璃厂切割玻璃的工作,这孩子便兢兢业业地切割玻璃,并且感到很快乐。薇薇安很难接受自己高学历的儿子做着一些没文化的人都能做的蓝领工作。当我把接纳与肯定孩子才能激励孩子进步的理念告诉薇薇安后,她有所触动,再次见到儿子时勉强挤出了一句:“我听玻璃厂的老板说你的玻璃割得最好,他很欣赏你。”让薇薇安惊讶的是,当他跟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儿子第一次敢于直视她的眼睛,险些流下眼泪。

我们常常会用“鞭策”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先把孩子否定一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就会头悬梁、锥刺股地发愤努力。假如孩子学习有退步,家长可能会说:“你成绩那么差,必须好好努力才能赶上。”但按照孩子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会记住后面“好好努力”这几个字,而会记住“你成绩那么差”这几个字。因为人类大脑天生对评价性语言非常敏感,评价性语言能支配人的情绪,并通过情绪反应进入人的大脑,最终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成为孩子自我评价的“可实现的预言”。当孩子认为父母无所不能而自己却什么都做不好,只好什么都对父母言听计从时,表面上看这个孩子变得更乖更听话了,实际上孩子是在自暴自弃,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地自我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