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俘行[1]

都昌县南干沙上[2],射雁者谁三五群?毡帽红裘黄战裙[3],云是解俘官达军[4]。沙下北风吹舰旗,边军欢喜家军悲[5]。朝廷日夜望俘至,雪冻俘船犹住兹。县官逃走驿官啼,要钱勒酒仍要鸡[6]。姚源遗孽尚反复[7],尔曹不得夸辽西[8]


[1]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反。王守仁率军征伐,宸濠兵败被擒。可是明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任命许泰为副将军,御驾亲征。未至而宸濠已擒,于是许泰等人借押解俘虏而骚扰江西民众。《明史·许泰传》:“宸濠反,帝以泰为威武副将军,偕中官张忠率禁军先往。宸濠已为王守仁所擒。泰欲攘其功,疾驰至南昌,穷搜逆党,士民被诬陷者不可胜计。诛求刑戮,甚于宸濠之乱。”这首诗严肃地批判了权贵和边军借押解俘虏之名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的丑恶行径,可以作为“诗史”来读。解俘,万历本作“解酋”。

[2] 都昌县:县名。在江西省九江市东南部,濒临鄱阳湖。

[3] 红裘:红色皮衣。裘,皮衣。

[4] 解俘官:押解俘虏的军官。

[5] “边军”句:意谓边军可以到处抢掠财物,横行霸道,而家军除了打仗,还要忍受欺凌。边军,明太祖为了抵御蒙古军的反攻,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境,分设九个要镇守卫,称为“九边”。守卫九边的士兵称为“边军”。明武宗年间,边将江彬得宠,怂恿武宗调边军入卫。于是集九边突骑家丁数万人于京师。名曰“外四家”。家军,戍卫京城的士兵。明太祖时设五军都督府护卫京城。后代屡有变更。至景泰年间,于谦为兵部尚书,选诸营精兵十万为十营团练,其馀各归本营,曰“老家”。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英宗复辟,罢之。弘治年间,营军苦于工役,战斗力极差。李梦阳、刘大夏极论役兵之害,因得罪寿宁侯而罢。武宗年间,因调边军入卫。家军从此一蹶不振。《明史·王传》:“(嘉靖)帝因问(严)嵩:‘边兵入卫,旧制乎?’嵩曰:‘祖宗时无调边兵入内地者。正德中刘六猖獗,始调许秦、郤永领边兵讨贼。庚戌之变,仇鸾选边兵十八支护陵京,未用以守蓟镇。至何栋始借二支防守,忬始尽调边兵守要害,去岁又征全辽士马入关,致寇乘虚入犯,辽左一空。若年复一年,调发不已,岂惟糜饷,更有他忧。’帝由是恶忬甚。”

[6] “县官”二句:指解俘官员沿路敲诈勒索,致使地方官民无法忍受。

[7] “姚源”句: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二月,江西南昌有姚源汪澄二、王浩八、殷勇十、洪瑞七等,瑞州有华林罗光权、陈福一等率农民军起义,明廷派遣陈金、周宪等率军镇压。正德七年(1512),华林起义军失败,姚源王浩八等人投降。八年(1513)春正月,王浩八等再次起兵,率五洞蛮兵与东乡起义军分兵进攻。明廷派副都御史俞谏提督军务,同总兵刘晖率狼兵进剿。同年六月,起义军失败。

[8] 辽西:郡名。战国燕地。秦置,属幽州,汉因之。治阳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辽西县、乐亭县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