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
- 李兰妮
- 2044字
- 2024-11-05 00:38:13
引子
我不是疯子。我要去住精神病院。
闺蜜说:“太危险。”她给我讲了一件真人真事。
北京摄影家×××住过精神病院。半夜惊醒,看见一张狰狞的脸,有疯子来掐他脖子。他狂呼:“救命啊——”
摄影圈的朋友闻讯,急忙赶去精神病院。大费周折,把他捞了出来。捞他的人里,就有这位李闺蜜。
我仓惶护住自己的细脖子。去住精神病院的勇气直往下跌。
见到“尚善基金”的毛董事长。她的独子因抑郁症病逝。这位母亲创立了公益基金会。面向大学生以及失独家长群体,专做“关爱精神健康,共筑生命蓝天”的公益活动。我随尚善做过公益,我很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抑郁。
我跟她说起想去住精神病院。毛董沉默片刻,直言相劝。
你真要慎重。我认识一个失独母亲,儿子住过精神病院。没住多久就要求出院。出院不久,这孩子自杀了。
什么原因?
没敢问。可能受了什么刺激。大概觉得……没有尊严。不能接受那样一种……对待?不清楚。
我的强迫思维又霸占脑海。这个孩子在精神病院遭遇了什么刺激?尊严受过怎样的伤害?在民间,精神专科医院俗称疯人院。老百姓认为,疯子才住疯人院。二十一世纪,文明进步。过去人们口中的“残废人”,改称“残疾人”,如今称其“残障人士”。明面上,人们将“疯子”改叫“精神病”。如今医学用语称其“精神障碍。”暗地里,人们不想假装斯文。
某一天,单位办公室转达信息,说深圳“残联”要联系我。很纳闷。我跟残联隔老远,有啥需要联系的?见到残联理事长才知道,如今心理残障、精神残障人士,远比肢体残障人士多。这部分人所造成的家庭冲突、经济损失更严重。残联便想到了我。
若是我非要住进精神病院,会不会遭遇精神重创?算不算自己找死?
害怕归害怕。我要去住精神病院。
药物疗法治了十二年。每一天吃抗抑郁药。每一天继续抑郁。几乎每一天都会闪现自杀念头。国外医书上说:约有百分之十的人,吃药也治不好。建议这一类人试试物理疗法,比如去做电休克。
网上能搜到的精神病院信息,多是灾难式吐槽,比监狱恐怖。想找有关物理疗法的成功案例,没找到。
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胡博士,深圳康宁医院专家。意外得知他看过《旷野无人》[1],还建议同事看。多年前,胡博士研究文学创作和心理活动之关系,硕士论文与此有关。
加了微信。请教。直奔主题。
胡博士说,深圳康宁医院目前床位仅三百张,资源太紧张。住院患者要避开三四月份高峰期。
住院给不给用电脑?
不行。手机、电脑统统不行。规矩很严。
如果是住院体验生活呢?
那不行。精神病院跟其他医院不一样。住院还要亲属签字同意噢……
网搜北上广深精神病院资料——
北京安定医院,始建于1914年仲秋,原名“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疯人收容所”。不久,改名“北平市疯人院”。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1935年由上海慈善家陆伯鸿集资所建。原名“普慈疗养院”,专门收治精神病患者。
广州市精神病院,创办人嘉约翰先生1854年来广州行医和教学,于1898年建成“惠爱医癫院”。
深圳市康宁医院,始建于1982年。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请我做公益讲座,听众是辅导员及学生心理中心老师。这事我拖延了两年。
撕开伤口会流血,会化脓,会感染加重病情。做公益、说抑郁,屡遭歧视。有人说,她就是一疯子。写书也疯疯癫癫。有人说,她脑子有病,自己都想自杀,还说要救人。真TM可笑。
我没把自己救出来,怎么去救别人?拿什么去救别人?
总要有人站出来呼吁。哪怕中枪,招人唾骂是疯子。我站在讲台上,说病耻感——自救——传递爱。
中山大学主办方收集了我的公益活动资料,多媒体屏幕上,滚动播出视频,PPT的标题是:“往光亮处看”。
对话环节,一个女辅导员站起来提问:
有个学生,重度抑郁想自杀,怎么也不肯住院。学院请他父母来校商量,当爹妈的说,孩子没有病,就是想偷懒。孩子在学校就该老师管。该打你就打,该骂你就骂。他们甩手走——啦。如果这学生真的自杀了,责任谁来负?你说说,出事算谁的责任?
辅导员哽咽。各学院都有类似难题。现场散发出强烈的焦虑气息。
我被问住了。按理说当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可是,吃药十几年,我不还是抑郁吗?我没有住过精神病院,怎敢大言不惭说“该住院住院”?
我结巴了,答:万一出事,家长……要负主要责任。当父母的不懂抑郁症常识,严重失职。学生自己……也、也有责任。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常识啊。当然,老师也要……
女教师大声说:谢谢你的回答!
又一老师提问:老师抑郁谁来管?谁来关心我们啊?!
于公于私,我要去住精神病院。哪怕只是探探路。
再三请教胡博士。
一般住一到三个月。病床很紧。其实你不需要住院……
我想住院!
进去不一定适合你,环境、病人什么的,很难说……
我不怕。
怎么说呢,你《旷野无人》写的那些自杀、自残太……站在天台……自己放血……
我住院不会。绝对不会。
住院要有家人陪同。二十四小时陪同。
家人没空。我父母、先生、弟弟都在广州。
广州医院床位多。
哦?
你考虑一下广州。
要做足功课。不打无准备之战。
二十一世纪,每个人风险意识必须升级。一要懂得面对肿瘤医院;二要懂得面对精神病院;三要早早写好遗嘱提前善后。
[1] 本书作者李兰妮著《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病患者的精神档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