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禅其实和曹操惊人的相似,刘禅是一个善用心计且不表露出来的,用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讲,那就是扮猪吃老虎。刘禅也许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断了魏延这样蜀国最后一位大将。
为什么这里说和曹操惊人相似,我们先看曹操,曹操的时间线是刺杀董卓,起兵造反,促成十八路诸侯联盟,奉天子之诏书(实际就是贾诩出谋划策,在黄巾军死灰复燃之时所出的计谋,同时也反应出贾诩的才能在整个三国里是最高的,不次于郭嘉和诸葛亮)然后开始发展北方势力,听从程昱的计策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最后掌管朝权,封侯,封王,最终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是他已经是实际的掌控者了,汉献帝已经是彻彻底底的傀儡而已。
再看刘禅,幼年不详,十七岁登基继承刘备打下的天下,随后一切朝中事务交给诸葛亮打理,自己甘愿担当傀儡皇帝。诸葛亮把所有势力抚恤好,并规划了北伐的策略。刘禅是支持的,刘禅的支持不是匡扶汉室。而是继承汉室,自己要做天子。而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废除了丞相职务,同时军,政分割,相互制约的同时,发布九品中正制,即时代世袭官位。以确保自己的位置不受动摇,你还能说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也就是说曹操所有做的事情,刘禅反着来做。而刘禅唯一遗憾就是听信了杨仪的话,或者说当时的情况刘禅不得不去听杨仪的话杀了魏延。
这里有两个推论,第一,诸葛亮将军权交给了杨仪,当然也可能是杨仪篡改了诸葛亮的口谕。手中握有军权,如果刘禅不听杨仪的话,杨仪极有可能起兵造反。
第二点推论,刘禅广纳圣贤,并且诸葛亮的后代都得到了刘禅的重要,同时包括关羽和张飞马超黄忠的亲信或者后代,目的是为了建立刘禅集团。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手握重权,很有可能会造成军权大于政权,这是不允许的,所以魏延需杀之。
两点的推论我更认为第二点更为接近历史,因为刘禅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见过官官相护,官场相斗。尤其是汉献帝就是刘禅的警钟,所以刘禅干脆装疯卖傻。等自己拿到实权的时候可以按自己的规划进行管理。而魏延是刘禅必须要用的人,因为魏延在蜀国属于鹰派代表,刘禅需要魏延。而魏延也需要刘禅,虽然魏延心里清楚刘禅在诸葛亮的独揽下,还没有实权。
但是毋庸置疑,蜀国还是刘禅的,所以与其巴结诸葛亮不如巴结刘禅,这样还能给刘禅一个良好的印象,为今后自己仕途奠定基础。
万万没想到刘禅会扮猪吃老虎的形式将自己杀害,不仅仅杀害了自己,和魏延有关的亲朋好友全部杀害,以绝后患。
但是最终蜀国因为魏延的死,在加速了灭亡的脚步,最终在建安263年灭亡。
蜀国的灭亡也有很多的说法,我总结有以下十条:
一: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九: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十: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蜀汉(221—263年),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蜀后主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二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理由衰转盛,并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窃取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所灭。
而刘禅在蜀国灭亡后,装疯卖傻,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更多的彰显刘禅的无奈和悲哀,政治斗争使得刘禅左右逢源的同时不仅仅是保自己,更是保家臣,保忠于自己的大臣,魏终究是灭了蜀国,和魏延被害有很大关系。
如果魏延没死,坚持北伐,以攻为守的战略可延续蜀国的寿命,甚至会出现反转的局面。可惜魏延被灭,也意味着蜀国自身其实也有很大的内部矛盾。最终选择降曹辜负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决心,辜负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更加孤独了魏延对蜀国的情感和忠义,北伐的目的是为蜀国续命,从政治角度,军事角度都是没有错的。而民心的角度上蜀国终究如历史一股炊烟,飘然而过。
也更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让世人对魏延褒贬不一,但是更多的是无所谓,他的死活,达不到关羽那样的伟大成就。惜哉惜哉,魏延的传奇更加值得我们的思考,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只能在此感叹不已,犹如这本书一样,慢慢就会沉寂在文学海洋的底部,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