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路面施工工艺

1.路面施工工序流程

路面基层以水稳为例,路面面层以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例进行工序流程图绘制,如图2-9所示。

2.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1)测量准备。

1)路面基层开工前,应对导线、水准点复测,增设水准点等。导线点复测采用全站仪逐点进行,水准点复测采用高精度的水准仪。

①导线复测。

a.当原测的中线主要控制桩由导线控制时,施工单位必须根据设计资料认真做好导线复测工作。

图2-9 路面施工工序流程

b.导线复测应采用红外线测距仪或其他满足测量精度的仪器。仪器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校正。

c.原有导线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进行加密,保证在道路施工的全过程中,相邻导线点间能互相通视。

d.导线起讫点应与设计单位测定结果比较,测量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e.复测导线时必须和相邻施工段导线闭合。

f.对有碍施工的导线点,施工前应加以固定。

②校对及增设水准基点。

a.使用设计单位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并与国家水准点闭合。

b.水准点间距不宜大于1km,在人工结构物附近、高填深挖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复杂地段宜增设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必须符合精度要求,并与相邻路段水准点闭合。

c.如发现个别水准点受施工影响时,应将其移出影响范围之外,其标高应与原水准点闭合。

d.增设的水准点应设在便于观测的坚硬基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也可设在埋入土中至少1m深的混凝土桩上。

2)施工放线。

(2)试验准备。

1)进场后,及时安装、调试试验设备,组建试验室,上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2)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批。

3)按规定对各种原材料抽样试验,检验材料的质量,并上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4)制定试验、检测计划。

(3)方案准备。

开工前,应组织学习设计文件及相应技术标准,对施工设计图样及相关施工资料进行复核。根据设计要求、合同、现场情况等,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场地布置、主要施工方案、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并按管理规定报批。对各类施工人员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

(4)劳动力准备。

劳动力准备见表2-1。

表2-1 劳动力配备计划

(5)材料准备。

1)水稳施工材料要求。

①水泥,应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其初凝时间应在3h以上,终凝时间宜在6h以上,宜采用PC32.5水泥。快硬、早强和受潮变质水泥不得使用。散装水泥入罐时,安定性合格后方能使用,温度不能高于50℃,温度较高时应采用降温措施。水泥技术要求应符合有关规定。

②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无风化、无杂质。最大粒径为31.5mm,应按四种及四种以上规格备料,一般可按:19~31.5mm、9.5~19mm、4.75~9.5mm、4.75mm以下四种粒径规格备料。集料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关的规定。

③水,应洁净,不含有害物质。来自可疑水源的应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化验鉴定。

2)沥青混合料材料要求。

①粗集料。

a.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一般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必要时采用冲击式或圆锥式破碎机整形,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

b.沥青中、下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沥青上面层用粗集料宜采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碎石。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其他种类岩石,但所用集料的相关性能指标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c.粗集料分为3档或3档以上规格。

②细集料。

a.细集料宜采用机制砂或石屑,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如掺加天然砂,可采用河砂,通常宜采用粗、中砂。

b.生产细集料必须采用干燥除尘设备(如布袋除尘器),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设备单独生产,并选用优质的石料生产。

c.细集料规格为粒径小于2.36mm,质量应符合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

③填料。

a.填料一般采用矿粉,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

b.矿粉质量要求应符合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

c.沥青面层填料可采用水泥或消石灰替代部分矿粉,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

④道路石油沥青。

a.沥青采用A级70号、90号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生产改性沥青用基质沥青采用A级90号道路石油沥青。

b.沥青按每一批次到达现场后进行抽检,试样的取样数量和频度按现行试验规程进行。

⑤改性沥青。

a.改性沥青可单独或复合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及其他改性材料生产。

b.生产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或沥青样品。

c.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式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生产,也可在沥青拌和场现场边生产边使用,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180℃。

d.现场生产的改性沥青宜随配随用,若需短时间保存,在使用前必须搅拌均匀,确保不发生离析。改性沥青生产设备应设置采样口,以便随机采集样品,采集的试样应立即在现场灌模。

e.成品改性沥青到达施工现场后,应储存在沥青罐中,沥青罐中必须设置搅拌设备,使用前改性沥青必须搅拌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取样检验产品质量,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

f.改性沥青质量应符合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

3)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要求。

①水泥、粉煤灰储存和供应要求。

a.每台搅拌楼应至少配备2个水泥罐仓,如掺粉煤灰还应至少配备1个粉煤灰罐仓。当水泥的日用量很大,需要两家以上的水泥厂供应水泥时,不同厂家的水泥,应清仓再灌,并分罐存放。严禁粉煤灰与水泥混罐。

b.应确保施工期间的水泥和粉煤灰供应。供应不足或运距较远时,应储备和使用吨包装水泥或袋装粉煤灰,并准备水泥仓库、拆包及输送入罐设备。水泥仓库应覆盖或设置顶篷防雨,并应设置在地势较高处,严禁水泥、粉煤灰受潮或浸水。

②砂石料储备。

a.施工前,宜储备正常施工10~15d的砂石料。

b.砂石料场应建在排水通畅的位置,其底部应做硬化处理。不同规格的砂石料之间应有隔离设施,并设标识牌,严禁混杂。

c.在低温天、雨天、大风天及日照强烈的条件下,应在砂石料堆上部架设顶篷或覆盖,覆盖砂石料数量不宜少于正常施工一周的用量。

d.原材料与混凝土运输车辆不应相互干扰。搅拌楼下宜采用厚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铺装层,并应设置污水排放管沟、积水坑或清洗搅拌楼的废水处理回收设备。

(6)机械准备。

机械设备配置见表2-2。

表2-2 设备配备计划

(7)现场准备。

1)下承层验收与处理。检查下承层的高程、平整度、宽度、弯沉等指标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重新整修直至检验合格为止。仔细检查下承层边部质量,对于局部软弱部位要进行换填处理,整平压实。对整个施工工作面的基层进行全面清扫,清除基层表面的浮土、砂石等杂物。

底基层的松散及起皮材料要彻底清除,绝不能留下软弱夹层。开始摊铺基层前在底基层上洒一遍水,保持表面湿润。

若下承层发现松散或开裂,须查明原因并彻底处治好。

铺筑沥青面层前,应检查基层或下卧沥青层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下卧层已被污染时,必须清洗或经铣刨处理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合料。

2)机械进场性能检测。应对各混合料拌和机、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计量设备等进行检查或标定。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混合料拌和楼设置。拌和站内部布置应满足原材料储运、混合料运输、供水、供电等使用要求,并尽量紧凑,减少占地。拌和站的生产能力应满足现场的实际需求。

拌和站的应备料充足,做到不影响前场施工作业。

拌和站应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电力总容量应满足全部施工用电设备、夜间施工照明及生活用电的需要。

拌和站应建在排水通畅的位置,其底部应做硬化处理。不同规格的砂石料之间应有隔离设施,并设标识牌,严禁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