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0)
- 张京成主编
- 6739字
- 2021-09-17 21:15:53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进入新阶段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的过程,重新赋予其使用场景、文化意义以及新的时代内涵,让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有的已经成为当今生活的组成部分,有的则依存在历史文物之中,还有的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保护得当的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物质载体,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将文化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产品将展现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文古迹的入选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改革初见成效
悠久的历史留给中华民族数以亿计的文物瑰宝,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物质载体。目前文物制度体系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条件,文物领域现行法律法规规章30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30余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文物保护利用重要制度成果,现行版本为2017年修订版,目前正在加快再次修订,在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进出境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近年来文化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与活化的顶层设计继续得到不断加强,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开展国家文物督察试点、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建立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深化“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加强科技支撑、创新人才机制、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及完善文物保护投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任务部署,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成效显现。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762处,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1100余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亚洲文明联展成功举办,文物安全、文物保护、文物国际合作、文物科技支撑、文物治理等方面工作均取得重要进展。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融合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例如2019年春节故宫还原了清代皇宫过大年的情景,将已经消失近200年的“天灯”和“万寿灯”复原,作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的实景部分向观众开放,通过体验的方式达到传承的目的。2019年1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发布,5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大运河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区域发展水平较高,但长期以来,大运河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促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深化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及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相关背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和主要目标等,对大运河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读和阐述,明确规划期限为2018-2035年,分为2018-2025年和2026-2035年两阶段,并进一步展望至2050年,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保护传承利用机制创新等6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具体设计了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提升4项工程,以及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运河文化高地繁荣兴盛2项行动,并提出5个方面保障举措。为推进该规划纲要的实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北京市等8省(市)组成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于2019年6月建立。2019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发布。对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安排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该方案明确了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原则、建设时间、建设范围,提出了修订制定法律法规、编制建设保护规划、实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基础工程及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4个方面主要任务,以及聚焦推进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及数字再现工程等5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一直被作为实现文物永久保存及永续利用的重要途径。管辖着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北石窟寺6处石窟的敦煌研究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敦煌数字化项目,同时积极援助其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程。数字敦煌项目不仅包括敦煌石窟数字化保存,还包括数字化艺术展览及网络传播。2016年正式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向全球免费提供的敦煌石窟30个精品洞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互动(7)。莫高窟参观游览的游客人数持续攀升改变了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微生物等指标,不利于保护已经十分脆弱的壁画和彩塑。敦煌研究院利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向游客展示全方位、立体化的虚拟洞窟场景,为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提供了一体化解决方案。
数字化的艺术创新也开始成为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趋势。2017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启动“数字丝路”,作为国家文物局与腾讯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首个落地的项目。这一项目旨在从新技术与泛娱乐文化生态两个维度将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领域与腾讯的AR/VR、云计算、智慧旅游、游戏、动漫、音乐等领域深度结合,推动数字丝路上的文化保护与交流。其中由腾讯公益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研究院以及新华公益发起的敦煌“数字供养人”互联网公益活动直接让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创产品设计。腾讯还根据其自身产业优势,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敦煌诗巾”是敦煌“数字供养人”于2019年开启的一个活动平台,平台提供了若干敦煌藻图案元素可供玩家进行丝巾的设计,玩家在参与此项设计游戏时会了解到每一个图案元素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并可以购买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生产的丝巾,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被认为近年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创结合的典范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收入,开发了超过1万种文创产品。这些探索成果显示文创产品已经成为活化文物的新兴载体。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保护和传承,提升了市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产业的结合带动国货成为潮流。2018年被认为是“国潮”元年,而2019年则成为“国潮”崛起的一年。例如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对国货的发展提出了除营销以外的平台价值赋能,并将“国潮”作为王牌营销IP(8)。2019年12月,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成立,旨在促进文博单位文创工作的发展,为文博单位的文创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相关服务,并围绕文博文创产品开展国内外合作和交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持续完善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加入该公约,并开始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同时,我国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2项(含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发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得到加强。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体系得到持续完善。2019年1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这一实施方案要求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明确了到2025年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提出了6项保障措施。为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推动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明确了曲艺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以及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即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档案建设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基本完成,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群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曲艺演出场所数量和演出实践频次持续增长,形成一批驻场演出场所和专题品牌活动。为实现目标,《曲艺传承发展计划》部署了9项主要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将对曲艺传承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于2007年开始发布,2018年发布了第五批名单,至今,该名单共收录了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于2019年11月发布,并将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一文件明确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完善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和程序,规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时能够获得的支持以及需要承担的义务,对传承活动实行年度评估和动态管理。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早在2007年已经开始,这一类型保护区的设立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第1号令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19年3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指导思想和理念,完善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设立以及验收程序,规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根据该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组织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建以来首次的建设验收工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生态区的主体责任,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教育。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2018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并于2018年底认定北京大学昆曲传承基地等55个基地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11月发布《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认定北京理工大学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基地等25个基地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根据建设目标,2020年教育部将进行第三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融合的加深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持续新生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为落实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财政部共同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发布,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部署了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支持传统工艺项目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到贫困地区开展讲习活动,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等“非遗+扶贫”工作安排。
自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和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下简称“非遗工坊”)以来,各重点支持地区陆续设立非遗工坊,成效良好。非遗工坊由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旨在利用传统技艺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截至2019年底非遗工坊已经超过2000所,带动项目超过2200多个,近18万人获得技艺培训,近50万人实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近23万人,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9)。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将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影视节目创新带动传统文化普及
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影视综艺节目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带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也展现了优秀文化内容的巨大市场潜力。
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底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季播出后引发17亿网络话题讨论,收获超过8亿人次观众(10)。节目至今已经播出两季,第一季所介绍的文物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第二季文物来自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节目为了将合作的博物馆甄选“镇馆之宝”级别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创新性地采用了文化娱乐化的呈现形式,生动体现历史信息的同时基于史实进行合理虚构,以内容创新的形式对文物价值进行当代诠释。对文物和相关史料的延伸挖掘,赋予了文物具有当代特色的精神内核,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文物价值与现代连接是节目的重要环节,起到提升观众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其典型呈现形式包括:涵盖考古发掘、研究、修复、非遗传承和复原等内容的幕后故事,涉及考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科普,由当代艺术工作者基于文物进行的再创作,以及文物意义的古今外延等(11)。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使得国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并喜爱,对带动文化普及作用显著。
影视节目带动文化普及的优势同时也体现在可以不依赖有形的文物进行。2016年面向大众推出的演播室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便成热门,以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的诗词为题,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丰富的诗歌类别,设置了“诗词接龙”“飞花令”等具有古代诗词创作特色的活动环节,还邀请非遗传承人通过剪纸、蛋雕、糖画、木雕等方式形象呈现题目,成功调动了全民范围的诗词鉴赏与创作热情。目前节目已经进行到第五季,参赛选手覆盖了空乘人员、工程师、保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公务员等众多行业,竞赛内容在紧扣当代生活、与年度重大新闻事件紧密结合的同时还兼顾选手的人生故事讲述,以全民参与型综艺节目的形式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18年首播的《经典咏流传》继续加码经典诗词文化内涵的挖掘,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加以阐释,以再创作的形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三季,以经典诗词为创作素材,编曲填词成为可以传唱的流行歌曲,在重现经典的同时开拓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结合的典型探索。
这些影视节目的热播也开创了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观众不再仅仅是“受众”,而且深度参与了内容的生产、再创作以及再传播。网络用户可以在微博、微信上参加“我最喜欢的国宝评选”等活动,也可以在文化娱乐社区哔哩哔哩观看节目组官方账号的每期节目同步更新。通过网络打通与观众互动环节的影视节目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还带动了相关文化消费。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联合发布的《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淘宝天猫上博物馆旗舰店的年度累计访问量达到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2019年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成交规模比2017年增长了3倍,而最近10年国内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持续增长,比2010年翻了一番,其中2018年博物馆接待观众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3%(12),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形态的创新与成熟,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