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当代新诗文本细读
- 刘永丽主编
- 2161字
- 2021-09-29 14:08:47
三 诗人的创造与诗性的独步
这里所分析的情感表现的四维逆势处理法,道出了《也许——葬歌》的魅力和奥秘。反向处理的情感表现法贯穿于全诗,产生了如下艺术和诗学的效果:
首先是使得个人化的情感成为多数人接受的诗性情感。这是一种诗情从私人化到普遍化的提升过程。绝对私人化的体验一般较难激起读者的同情,只有将个我化的情感作普遍化的处理,才能使得作品及其所表现的情绪变成大家容易接受的对象。闻一多把需要表现的情感从热度、真度、程度和向度几方面进行加工,使之发生曲折的变异,让个我化的丧女体验变成了普遍的无奈、无助和无力感的情绪描写,具体地说就是超越了伤悼的情绪,虚拟化了痛失爱女的悲切感受,只是在一种无奈、无助和无力感的表现中让所抒写的私人化的情感变得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
诗歌情感的反向处理或曰逆势处理,使得诗歌表现的诗情内涵和厚度得以加重。诗是表现情感的,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需要厚度。一个不会写诗的人,情感虽然表达了,往往很单薄,缺乏厚度,而这种厚度其实就是丰富的层次感,就是内蕴和内涵。成功的情感表达,能让人觉得字面背后有很多的意思,可以被逐步分层。这犹如一叠纸(厚重)和一张纸(单薄)的区别。同样面对一个死亡事件,所有的目睹者都会悲伤,但各个人的悲伤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死者的亲人就会比其他旁观者拥有更多的感情层次和情感内涵。质之于这首诗,如果只停留在表现父亲的悲伤、诗人的悲伤、亲人的悲伤、不断重复的悲伤上,这样,悲伤的表现即使非常浓厚,也分不出更丰富的层次,因而不可能见出厚度。这首《也许——葬歌》经过闻一多对情感做多方面的反向处理后,诗歌的情感表现自然就有了热度的对比、真度的铺垫、程度的叠加、向度的多元,这时的诗歌拓展了更多的内容,更丰富的情绪层次。
由于诗人刻意在诗歌中尽可能超越丧女者的角色,数度进入忘我的境界,不惜用情感的逆势处理和反向运作来拉大诗人与父亲之间的心理间距,诗人的想象力被自由地释放了出来,这样,诗歌就不会“黏着”于具体的悲剧,诗的表现力更强大,情感也更加丰富和细腻,诗歌情绪的表现就可能出乎意料的轻盈、柔美和优雅。
五四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包括闻一多、徐志摩等,通过自己的创作创造了很多足以为后人享用不尽的诗歌意象和诗句。文学史家当然应该重视徐志摩写出的“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可同样也应该注意闻一多造设的“蚯蚓翻泥、草根吸水”的不朽意境,以及那种“轻抒情”和情感的逆势处理的高妙。
延伸阅读
1.闻一多:《诗的格律》,原载《晨报·诗镌》第7号,1926年5月13日。闻一多《诗的格律》是新诗格律化的经典文献。文章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格律对诗歌来讲特别重要;“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方面,属于视觉方面的;另一方面,属于听觉方面的。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2.孙玉石:《论闻一多的现代解诗学思想》,《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文章认为,闻一多的现代诗歌批评与古典诗歌阐释中包含了丰富的现代解诗学的思想。他关注诗的神秘性,揭示幻象与无意识创作活动之间的联系,重视破解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与游移性。他以现代人的眼光,在对于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提出了如何超越三重认知的思维困境:变革观念,实现诗的理解由神性到人性的复归;引进多种西方现代学说,努力于原初诗歌内容的还原;用“‘诗’的眼光读《诗经》”,获得对古典文本真正审美的体味。他在隐喻、象征、多义等方面追求诗歌本体的多重接受,试图沟通“隐”即“兴”“象”与西方诗学中意象、象征之间的联系,揭示复杂文本所隐含的艺术“魔力的泉源”。闻一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中国古典解诗学向现代解诗学的转变。
3.江锡铨:《闻一多诗歌艺术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9年第1期。文章认为,闻一多的新诗活动对于中国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为创立新诗的诗歌观念、诗歌形式做了不懈努力。他从新诗的音节研究入手,引进音尺概念并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加以改造,倡导诗歌节奏、音韵格律的相对匀齐、严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新诗形式美学核心理论,即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他的“充实的内容”和“天然的整齐的轮廓”的有机统一的诗集《死水》,被誉为“一本标准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形式美学建设影响深远。闻一多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及文学特别是中西诗歌文学素养。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英美诗歌对中国新诗的积极影响,同时又比较深入地体现了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艺术精华的融会与吸收,成为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闻一多由画而诗,他在新诗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的艺术活动中,充分运用了自己多方面的艺术积累,尤其是自己所接受的绘画训练和绘画理论方面的积累,并将其融会于新诗创作的基本艺术规律中,从而在更高也更开阔的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主要是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传统。
思考题
1.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有哪些贡献?
2.什么叫诗情的逆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