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动者网络理论:理论、方法与实践
- 刘鹏主编
- 2004字
- 2021-09-28 15:41:43
编者前言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当代STS领域[1]中的一支重要学术力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米歇尔·卡隆(Michel Callon)、玛德莱娜·阿克什(Madeleine Akrich)、约翰·劳(John Law)等。这一流派之所以能够在STS领域大放异彩,甚至超出STS领域本身,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乃至科技史、科技政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STS的理论,完成了一种新哲学体系的架构——这一架构主要体现在拉图尔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哲学凝练上,更因为它的方法论自我定位。拉图尔在《重组社会》中对这一方法论定位表述得非常清晰,这种定位使得人们可以在三种不同的层面上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第一,它为STS研究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提供了分析方法;第二,它为更一般意义上分析充斥着技术物的人类社会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第三,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方法论优先地位,使得它拒斥任何本质预设,一切都处于不确定的生成之中,于是,方法论之花最终结出了形而上学之果,即拉图尔所谓的“经验形而上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拉图尔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最初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这是因为,尽管行动者网络理论乍一看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但实际上拉图尔等人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以社会学、人类学之方法对科学技术哲学之问题展开的研究。同时,尽管国外存在相对独立的科学社会学群体,但在国内的主要研究机构中,STS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哲学系及其相关研究机构。近些年来,行动者网络理论及拉图尔的影响力开始超出科学技术哲学,进入到一般社会科学领域。不过,与哲学界的关注点不同,社会科学界更多关注纯粹方法论意义上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而哲学界则更关注这种方法论背后的哲学蕴含。
尽管拉图尔在国内学界影响日隆,但国内却并未开展过以拉图尔哲学或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2019年6月,南京大学哲学系发起并组织召开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与STS”学术研讨会,国内50余位专家莅临会议,围绕“拉图尔哲学思想研究”“思想史视域下的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和“STS视域中的拉图尔”4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这四个主题实际上也反映了国内学界对拉图尔哲学研究的四种路径,分别从拉图尔哲学理论分析、思想史审视和应用性研究三个角度构建出了一个立体化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方向。事实上,尽管国内学界似乎也开始认可将拉图尔和库恩相提并论,但对拉图尔的研究仍然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这表现在,从对拉图尔哲学体系的研究来看,我们需要对拉图尔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其思想来源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如何将拉图尔放入到20世纪法国科学哲学的历史框架之中并为之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如何将拉图尔放入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STS的发展之中并同样为之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甚至如何将拉图尔恰当地放入到更为宏大的思想史脉络之中,这都是学界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从应用性的角度来说,如何准确理解拉图尔哲学的方法论维度或者说行动者网络理论,并以之反思技术化生存的时代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这种反思中又该如何厘清行动者网络理论本身的方法论内涵与拉图尔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之上所引申出来的哲学推论之间的界线,从而真正贯彻“追随行动者”这一口号,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以此次学术会议的论文为基础,并邀请吴彤、盛晓明、蔡仲等老一辈专家学者不吝赐稿,组织完成了这本拉图尔哲学专题文集。根据论文主题,本文集共分为三个部分:(1)拉图尔思想研究;(2)思想史及STS视野中的拉图尔;(3)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为了方便阅读,本文集对收录文章中的人名等作了必要的统一,但其他相关专业词汇仍使用文章作者的译法,并为之标注英语或法语原文,以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
本文集既是对此前国内拉图尔研究的总结,同时,我们也希望它能够为国内学界进一步深化有关拉图尔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提供些许助力。
本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拉图尔科学哲学思想研究”(18FZX025)、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江苏省社科优青资助项目的支持。同时,非常感谢本书编辑刘芳女士的辛劳付出,感谢刘兆晖、易晗珂在会议组织和本书统稿方面的辛苦工作。
[1] 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和科学技术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都可以缩写为STS。狭义而言,前者主要来源于默顿的工作,其核心关注点是科学发展的速度、方向、地点等非认识论特征;后者则指代强纲领以及受其影响的其他学术流派,其基本立场是以经验主义的特别是社会学的方法推进认识论的研究。因此,人们有时也会用ST&S与S&TS来区分两者。当然,许多学术文献也会非常宽泛地用其中一者来统指对科学技术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本书收录的文章同时在上述两个层面上使用了STS,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理解STS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