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研究框架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信息空间理论在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当中的应用,要遵循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理念和方法,更要考虑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多样性给信息资源共享造成的挑战和影响,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模式。与此同时,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是在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其规划和建设不能脱离我国民族地区多语言信息交流的现实环境。因此,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研究和实践就必须同时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社会语言文化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并且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的综合应用,使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成为策应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策略、反映社会语言和信息环境发展现状,驱动多语言社会信息交流的中枢环节。按照上述思路,本书围绕我国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和建设问题,按照“是什么”(what is it)、“建设什么”(what to do)和“如何建设”(how to do)的思路,探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明确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当中的功能定位和战略需求,从用户视角进行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架构设计,探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策略及其组合关系,分析进行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规划的工具和方法,最后探讨多民族语言信息空间在民族地区各类公共机构当中的应用策略。因此,本书研究需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是什么?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包含哪些要素,其依存和互动关系如何?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如何建设?第一个问题属于核心术语的探讨,第二个问题属于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体系“构造”问题,第三个问题属于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策略问题,正好呼应了本书的主题“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策略”。

本书研究思路和章节结构如图1-1所示,全书围绕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和建设问题,内容涉及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战略规划、体系架构、实现策略、规划方法和应用领域等内容,包括绪论在内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为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的概要介绍,第二章对作为全书核心学术概念的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进行理论解析(what is it);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从理论层面上研究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关系,即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体系架构(what to do)和语言服务层的结构;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从实践层面探讨实现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规划模型、评价体系和应用领域(how to do);第九章对全书进行总结和展望。此外,如果按照管理学基本原理将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问题划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则第二章、第三章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思考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和功能问题,属于“战略层”;第三章、第四章是按照战略层提出的目标和方向设计出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更为具体的体系架构和实现策略,属于“战术层”;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将战术层的具体方案落实到实践当中,推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具体实践,属于“执行层”。“战略层”、“战术层”和“执行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上层指导下层,下层支撑上层,共同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图1-1 研究思路与章节结构

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在少数族群信息管理领域的经验教训、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相关研究、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思路以及章节安排等内容。第二章,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解析,主要在介绍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我国民族地区信息管理特色的“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学术概念,并探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需求、术语内涵与本质特征等问题。第三章,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战略定位,主要按照“战略策应”模型的原理,采用“自顶向下”的视角,分析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与所在语言区域、行政区域、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之间的战略关系,由国家民族事务治理战略、多民族语言信息国家战略指导多民族语言广域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战略,最终得到多民族语言机构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策略。第四章,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体系架构,在综合考虑外部战略需求的基础上,参考信息共享空间的成熟架构,按照“用户导向”和“随需而动”的理念,构建“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层次架构模型。第五章,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策略,探讨实现跨语言信息共享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大基本策略,以及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层次架构模型每个层面可能的策略选择空间以及组合方式,以及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由简到繁的阶段性过程。第六章,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规划,主要从机构建设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规划的原理和模型,构建科学、系统的规划工具,为机构进行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工作提供方法支持。第七章,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评价体系,主要探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评价原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报告以及持续进化策略等。第八章,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应用领域,主要探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在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等机构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第九章,结语,总结全书的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根据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的内容特点,本书所进行的研究整体上以理论演绎法为主,以实证归纳法为辅,通过对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解析、战略规划、架构设计和实施策略等问题的理论分析,为国家、地区和机构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过程遵“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建设”的原则,总体上分为“自上而下”(Top to Bottom)和“自下而上”(Bottom to Top)两个阶段。自上而下阶段需要从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国家战略的视角进行整体性分析和规划,明确各类主体在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中的职能定位,最终落脚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采取措施,为各族群众提供跨语言信息服务问题上来。自下而上阶段则是站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立场上,分析如何综合利用本机构的跨语言服务资源、语言区域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国家的跨区域协作和相关法律政策资源,采取更为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此外,研究过程中根据内容不同,灵活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推导法、政策模拟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最终为我国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提供科学、系统、严谨、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1号)》,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2018年8月1日。

[2] 《中国语言文字》,http://www.gov.cn/test/2005-06/16/content_6821.htm,2018年8月1日。

[3] 孙宏开等主编:《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页。

[4]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2009年9月27日。

[5] 戴庆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6]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7/201506/188584.html,2018年8月1日。

[7] [美] J.L.赫尔伯特:《圣经的故事》,高新力、安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7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

[10]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2009年9月27日。

[11] Alex Byrne,Promoting the 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A statement by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to WSIS Tunis PrepCom2.http://www.itu.int/net/wsis/docs2/pc2/subcommittee/IFLA.pdf.

[12] 《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人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http://daccess-ods.un.org/access.nsf/Get?OpenAgent&DS=E/CN.4/2004/75&Lang=C,2018年8月1日。

[13] [俄]阿列克谢·科热米亚科夫、周小进:《〈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保护与促进语言与文化多样性十年记》,《国际博物馆》2008年第3期。

[14] 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和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5] 《欧盟墨卡托网络简介》,http://out.easycounter.com/external/mercator-network.eu,2018年8月1日。

[16] 李桂南:《新西兰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介绍》,《当代语言学》2012年第1期。

[17] 刘晓波:《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的变迁及其动机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8] 房建军:《澳洲土著语言政策规划研析》,《语言研究》2012年第7期。

[19] 陈巴特尔、高霞:《文化自觉与国家权力介入——加拿大土著语言保护》,《暨南学报》2011年第2期。

[20] 郭宇:《美国语言政策和语言立法状况及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21] 张涛:《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述略》,《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6期。

[22] 赵阳:《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及启示》,《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12期。

[23] 王岚霞等:《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及其实现》,《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第2期。

[24] 闫慧:《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2期。

[25] 《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26] 宋戈:《欧洲数字包容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图书与情报》2014年第6期。

[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语世界中的教育——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立场文件》,陶剑灵译,《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第5期。

[28] 刘炜:《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民汉外”多语共时教育研究》,《前沿》2016年第3期。

[29] 张政:《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98—99页。

[30] 任成梅:《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发展与展望》,《图书馆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1] 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3期。

[32] 范俊军:《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3] 娄策群、桂晓苗、杨小溪:《我国信息生态学学科建设构想》,《情报科学》2013年第2期。

[34] 戴庆厦、何俊芳:《多元一体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5] 戴庆厦:《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两全其美、和谐发展》,《贵州民族报》2017年5月6日。

[36] 黄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语言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语言科学》2016年第7期。

[37]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通过验收》,http://www.most.gov.cn/kjbgz/201309/t20130906_109210.htm,2018年8月1日。

[38] 包和平、刘斌:《中国民族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第12期。

[39] 崔德志:《中国民族数字图书馆建设探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40] 赵生辉:《数字纽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41] 赵生辉:《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初探》,《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第5期。

[42] 《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http://learning.sohu.com/20100708/n273376447.shtml,2018年8月1日。

[43] 《成都将打造为语言无障碍旅游城市》,http://news.sina.com.cn/o/2012-02-03/135923877557.shtml,2018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