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策略研究
- 赵生辉
- 3248字
- 2021-10-11 17:57:20
第六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类型划分
本书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扩展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共享空间”,术语范围的调整使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对象从图书馆扩大到包括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等类型众多的机构。同时,在“信息共享空间”术语当中增加了作为定语的“多民族语言”,表明“信息共享空间”当中需要共享的信息的多语言特征。总之,术语界定的变化要求研究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本节先对“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分类问题做出简要综述,相关细节内容本书的其他章节还会加以论证。
第一,根据空间范围的大小可将“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分为“多民族语言广域信息共享空间”、“区域双语信息共享空间”和 “多民族语言机构信息共享空间”三种类型。其中,“多民族语言广域信息共享空间”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所做的定义,即覆盖到我国所有民族地区、能够促进多民族语言和谐相处、交流、交融的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双语信息共享空间”是指覆盖到某一少数民族语言的母语使用区域,为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支持的技术和文化环境。“多民族语言机构信息共享空间”是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或者其他机构的信息服务部门为其语言文字使用具有多样性特征的用户群体特别设计和构建的多语言无障碍辅助交流环境和一站式集成服务体系。“多民族语言广域信息共享”、“区域双语信息共享空间”和 “多民族语言机构信息共享空间”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才能最终实现。本书主要采用的第三种视角,即“多民族语言机构信息共享空间”,为了行文方便在多处直接简称为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
第二,根据共享对象形式的差异性,将“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分为“文献信息主导型IIC-ELS”、“实物信息主导型IIC-ELS”和“口语信息主导型IIC-ELS”。信息具有多种类型,按照其载体可以分为口语信息和文字信息两类,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是要同时实现口语信息和文字信息无障碍交流的综合性服务环境,口语信息和文字信息都是其关注的目标对象。其中,“文献信息主导型IIC-ELS”是指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当中需要共享的信息主要是文字信息,例如图书、期刊、报纸、档案以及实物信息资源的文字性介绍信息,典型依托机构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实物信息主导型IIC-ELS”是指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当中需要共享的信息同时包括文字信息和口语信息,例如用户在博物馆参观时,除了看到藏品之外,会看到大量有关藏品的介绍信息,还会听到博物馆讲解人员所做的口语讲解,因此将其称为“实物信息主导型IIC-ELS”。“实物信息主导型IIC-ELS”的典型依托机构是博物馆、美术馆和纪念馆。“口语信息主导型IIC-ELS”是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主要以口语信息存在的,进入空间的用户主要通过听觉器官接受和处理信息,“口语信息主导型IIC-ELS”的典型依托机构是公共文化馆,其核心职能是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上述三类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存在形式及其比例不同,因而在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会不同,需要分别进行论证、分析和应对。
第三,根据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实体空间的大小将其分为“部门级IC”、“机构级IC”和“机构联合级IC”。“部门级IC”是指将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依托单位定位于某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下设的部门,在类似“计算机室”之类的建筑空间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机构级IC”是指将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依托单位定位于某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共享空间覆盖到机构的全部范围。此时,机构与信息共享空间具有同一性,无论其是否对外宣称为信息共享空间,只要用户服务体系围绕一站式数字服务需求进行了改造与升级,就可以认为该机构建成了信息共享空间。“机构联合级IC”是指信息共享空间的范围扩大到若干个有业务联系的机构,在物理空间上通常覆盖到一整栋办公大楼。“部门级IC”代表了信息共享空间的过去,机构联合级IC是信息共享空间未来发展的趋势。本书采用第二种视角,即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覆盖到整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1] [英] A.S.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29页。
[2] Robert W.Lueky,Silicon Dreams:Information,Man and Machine,St.Martin's Press,1989.
[3] 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4] [美]约翰·P.巴洛:《网络空间独立宣言》,李旭、李晓武译,《清华法治论衡》2004年第1期。
[5] David Bollie,Why We Must Talk about the Information Commons,http://www.ala.org/offices/oitp/publications/infocommons0204/brollier,2018年8月1日。
[6] Alex Byrne,Promoting the Global Information Commos,www.itu.int/net/wsis/docs2/pc2/subcommittee/IFLA.pdf,2005年2月22日。
[7] Margaret L.Johnson,Peter Lyman,Philip Tompkins,Campus Strategies for Librarian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Elsevier,1990,pp.176-192.
[8] 张力、肖平:《衣阿华大学“信息走廊”(IA)的发展历程及其对IC发展的影响》,《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5期。
[9] 《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http://www.sc.edu/beaufort/library/IC/facilities.htm,2018年8月1日。
[10] David Murray,Information Commons:A Directory of Innovative Services and Resour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http:ux.brookdalecc.edu/library/infocommons/ic_home.html.
[11] 盛兴军、任树怀:《整合与变革: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启示》,《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期。
[12] 尚建翠、房金宝、吉久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SMILE共享空间解读》,《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1期。
[13] 谢瑶:《我国211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现状与特色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第8期。
[14]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Information Commons”,http://hs.lib.tsinghua.edu.cn/service/ic,2018年8月1日。
[15] 《浙江大学信息共享空间InfoCommons》,http://ic.zju.edu.cn/ClientWeb/xcus/zd/space_info.aspx,2018年8月1日。
[16]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1902共享空间概览》,http://202.195.243.23/nclient/space_info.aspx,2018年8月1日。
[17] 王春:《上海交大“创新交流社区”:实现创新N次方》,《科技日报》2013年1月7日。
[18]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iLibrary Space介绍》,http://www.lib.xjtu.edu.cn/custom.do?id=370,2018年8月1日。
[19]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信息交流学习室》,http://www.llas.ac.cn/InfoService.aspx?cid=104500,2018年8月1日。
[20] 傅荣校、叶鹰主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21] 新华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22] 戴庆厦:《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和谐的几个理论问题》,载《2009年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2页。
[23] Donald Russell Bailey and Barbara Tinerney,“Information Commons Redux:Concept,Evolition and Transcending the tradedy of the Commons”,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No.5,2002,pp.277-286.
[24]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3期。
[25] 阳国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26] 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27] 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No.2,1999,pp.82-89.
[28] 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9] 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30] 程焕文、潘燕桃主编:《信息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 岳剑波:《信息环境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6页。
[32] 张新时:《信息生态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33] 靖继鹏、马费成、张向先主编:《情报科学理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页。
[34] 娄策群、赵桂琴:《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情报科学》2004年第11期。
[35] 司有和:《行政信息管理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6—428页。
[36] 胡昌平、胡潜、邓胜利:《信息服务与用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页。
[37] 鲁燿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及其相关理论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0期。
[38] 张菁:《我国小世界理论研究述评》,《情报科学》2008年第9期。
[39] 王伟:《医药信息管理基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40] 胡昌平、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 [美] 森吉兹·哈克塞弗(Gengiz Haksever)等:《服务经营管理学》(第2版),顾宝炎、时启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2] 敬海新:《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研究》,《攀登》2007年第1期。
[43] Seal,Robert A.,“The Information Commons:New Pathway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http://www/nlc.gov.cn/culc/cn/lwzj.htm,2005.
[44] Fiona Bradley,“Eanbling the Information Commons”,http://arizona.openrepository.com/arizona/handle/10150/106186.2004.
[45] 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46] 阳国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