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有几个基本概念需要厘清:科学技术、科学(科学技术)研究、科学(科学技术)研究投入、科学(科学技术)研究财政投入、研究与开发(R&D)投入。

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67]根据《辞海》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68]科学主要是基础研究,重在解决理论问题;技术主要是应用研究,重在将科学的成果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换言之,技术是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科学技术一般简称科技。

科学(科学技术)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技术发展,即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研究概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的议案》的原则,科学技术活动定义为: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研究与开发(R&D)、科技教育与培训(STET)及科技服务(STS)。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界定我国科技活动包括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成果应用及与研究与开发活动相关的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活动。本书“科学研究”取其广义,等同于“科学技术研究”。科学研究一般简称科研。

科学(科学技术)研究投入指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简称科研投入或科技投入,它包括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营利机构和国外机构等主体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广义的科技投入还包括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设施投入和科技信息投入。[69]科学研究投入一般简称科研投入;科学技术研究投入一般称作科学技术投入,简称科技投入。

科学(科学技术)研究财政投入指国家财政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根据我国财政对科学研究支出的划分标准,它包括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科学技术研究财政投入一般称作科学技术财政投入,简称财政科技投入。

作为新中国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科目的“科学研究”,不仅包括国家财政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包括对技术发展的投入。在2007年设置“科学技术”科目以前,财政科技投入一直使用“科学研究”科目几十年,因此,关于2007年以前的数据沿用“科学研究”这一科目名称,2007年以后使用新科目名称“科学技术”。

为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1999年财政部开始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4年形成《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2006年8月形成《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报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集中反映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情况,取消原“科学研究”科目,设置了“科学技术”[70]类级科目,并要求现行科技三项费用统一在科学技术类中反映。该科目分设9款: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该科目只反映科技部门的支出、原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安排的支出三块;原有其他行政事业费安排的科技支出在本部门对应的功能科目反映。

研究与开发(R&D)投入指全社会对为增加知识的总量(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的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科学技术活动的投入。可见,研究与开发(R&D)投入是科学(科学技术)研究投入中的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在我国,研究与开发又称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与开发一般简称研发。

(二)研究方法

本书试图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系统分析框架。首先,对科学技术财政投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主要阐述相关的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等,据此说明政府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进行投入,如何决策,投入状况及投入效果怎样,等等。其次,立足于理论分析,依次从科学技术财政投入的规模、结构、管理和绩效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既阐明取得的成效,也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科学技术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总之,本书按照历史—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思路,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比较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科学技术财政投入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比较全面、客观、新颖的结论。

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1992—201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8年),同时参考了我国政府机关或相关机构网站,包括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网、新华网资料频道等。

外国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United States(NSF)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统计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