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社会建设70年
- 李培林 张翼主编
- 841字
- 2021-09-30 11:51:08
第二章 新中国70年人口红利转型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究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因,“人口红利”无疑是最主要的贡献因素。传统的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抚养比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大约2010年前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近几十年来的最高峰,传统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得以最大化。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有1/4以上的人均GDP是靠传统人口红利获得的。然而,传统人口红利并不是长期可持续的。大约在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抚养比开始逐渐提高,传统人口红利窗口正在逐渐关闭。而在传统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二次动力成为重要任务。
本质上讲,传统的人口红利是一种量的红利,不能体现人口质量提升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新人口红利进一步将人口红利的内涵和外延从“量”扩展到了“质”的领域,强调人口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带来的长期持续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人口红利从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变发展,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变得更加长远深刻。
传统人口红利和新人口红利,即是人口现代化进程中前后关联的两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构成人口现代化进程的两块核心内容。人口现代化的表述方法强调人口变动的特征,而人口红利的表述方法则侧重于反映人口变动产生的积极经济社会效应。人口红利的表述是人口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体现。因此,人口现代化与人口红利是一脉相承的概念体系。对人口现代化进程的讨论分析,亦是对人口红利的探索研判,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在英格尔斯的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将人口现代化划分为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人口结构、人口身体素质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四个层面进行考察,并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人口的现代化进程进行量化分析。从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求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人口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中长期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