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社会建设走过的充满探索、艰难、曲折和神奇的道路来看,我们可以概括出几条最基本的经验,需要长期遵循。

一 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必须成为我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奋斗甚至牺牲,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看似常识性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却并不容易。战争、内乱、折腾、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不平等和贫困等,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70年来的发展道路表明,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是决定道路和制度成败的关键。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大家都在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制度和道路比较优劣的根本标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情况。

二 经济发展是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依然是硬道理。离开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但我们今天所要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的发展,要防止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更要防止跌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陷阱。所以说,千道理、万道理,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大道理。改善民生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不切实际地给老百姓画饼,要防止福利民粹主义绑架民意。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在福利制度上盲目与发达国家攀比,要解决好经济波动性增长和福利刚性增长的矛盾,既要不断改善民生,也要注重建设充满活力的和高效率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 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中也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在城乡发展之间、区域发展之间、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些关系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发展本身也会遇到诸多瓶颈。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发展的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四 要把促进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结合起来

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为了加快生产发展,实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实践证明生活消费不改善,生产也发展不起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围绕人们生活消费的新变化调整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好在买方市场和商品充裕条件下新的结构性短缺,努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使消费成为未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性力量。

五 要建设有活力的和谐有序社会

从我国长期历史发展来看,从1840年之后的近代史来看,从新中国70年的历史来看,特别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来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没有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发展进程很容易被打断。但在保证社会稳定方面,“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又常常周期循环。因此必须有战略上的长期考虑,立足长期的制度建设,保证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发展经验充分表明,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才是硬道理,是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决定民心向背的关键所在。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艰难复杂局面,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曲折和挑战,都不能忘记我们付出深重代价换来的这一条最基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