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朝到访元廷的欧洲人

元朝,以驿站为纽带的交通网络,缩短了欧洲与元廷的距离,到访元廷的欧洲人逐渐增多。其中有欧洲商人、传教士,法国人威廉·鲁不鲁乞、著名的法国东方学家戈岱司,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意大利人鄂多立克、意大利人约翰·马黎诺里等人,到访元廷的欧洲人把西方文化带到东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如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经中东远道而来,历时4年多,于1275年到达元大都。他在中国游历17年后写下《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欧洲人对古老中国的热烈向往。14世纪初,阿拉伯伟大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从非洲之角摩洛哥来到中国,书写了中阿文化交流新篇章。[2]

一 欧洲商人、传教士的上都之行

蒙古的大规模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使中欧交往空前发展。欧洲的商人、贡使、旅行家和传教士络绎东来。“蒙古人的征服行动还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的经济格局,追随派往大汗朝廷的欧洲特使的脚步,传教士和商人也开始踏上东方的土地。”[3]元政府扶持和鼓励外商经营活动的政策,促使西域人在商业中占重要地位,欧洲人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从而东西方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早在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时,派方济各会修士普兰诺·卡尔平尼东来,翌年七月到达哈拉和林,且参加了贵由汗的即位大典。十一月,带着贵由致教皇书信回国复命。1249年,路易九世又派使者安德鲁东来,了解到蒙古人是优待教士的,1253年,即派修士卢布鲁光一行谒见蒙古蒙哥汗,受到友好接待,在元廷将近十个月才回国。对于往来的传教士、使者,元廷的回赐极为优厚,从此,使者、教士不绝于道。

与传教士相比,商人显得更为活跃。欧洲人来泉州经商,货物堆积如山。1340年出版的《通商指南》,是佛罗伦萨巴尔底公司经理裴哥罗梯写的,书中对到中国经商的情况写得很详细具体,详尽介绍了丝绸价格和交通工具,足以证明该欧洲商人可在内地到处进行商业活动,也反映了西方人对到中国经商的向往之心。上都和大都不仅是欧洲商人向往的丝绸之路重要城市,也是亚洲、非洲商人常来的地方,各国商贾云集的上都,是当时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此外,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是,约在至元二年(1265年)两名威尼斯商人尼科洛和其弟马泰奥来到上都,忽必烈热情接见,细询欧洲情况,并决定派一使臣和他们一起出使罗马教廷,且在给教皇诏书中,请选送百名精教律、通七艺的教士前来。这是元朝第一次主动遣使与罗马教廷通好。

总之,欧洲商人、传教士到访上都,不仅是元朝丝绸之路繁荣的体现,也是中欧文化交流、经济交流频繁的表现。

二 以马可·波罗为首的意大利到访者

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家庭。他和父亲东游是元朝的一件大事。他的父亲与叔父曾从君士坦丁堡渡黑海,前往钦察汗国的都城萨莱经商。并东行至不花剌城,随后到达上都,觐见忽必烈。忽必烈派遣使者出使罗马教廷,欲请教皇派熟知基督教教义、通晓艺术者百人来元廷,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兄弟被封为副使随行。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与教皇派遣的两名宣教士一同东来,但宣教士惧怕危险不前行,只有马可·波罗与其父、叔三人行走三年,在公元1275年抵达上都。他们路经的线路是东西贸易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他把旅途和居留元廷时的所见所闻整理、出版成著称于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影响之大,不仅限于地理范围,对当时的外交影响更深。马可·波罗西行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利用中国印刷术来印制纸币,最初是在13世纪由欧洲旅行家马可·波罗传到西方,并引起欧洲人对于中国印刷术的浓厚兴趣,带给他们很大的启迪。

到访元廷的意大利人不限于马可·波罗父叔三人,还有和德理和鄂多立克等人。14世纪有意大利人和德理(Odoricda Pordenone)之来华游记,汉译为《真福和德里传》,也是元朝欧洲人东游的一部著作。

鄂多立克是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元代东来的欧洲旅行家中,他是知名的一个。“他和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尼哥罗·康蒂一起,被誉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4]鄂多立克14世纪初来华传教,他取道君士坦丁堡、大不里士、印度,再经海道历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到广州,然后他到泉州、福州,再沿钱塘江去杭州,然后由南京,扬州溯运河北上大都。在大都留居三年后返回威尼斯,他回国后将自己的见闻整理成书,名为《东游录》。此游录中,鄂多立克记述了丝绸之路沿边繁荣城市的贸易概况、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路途所见所闻,并对杭州、广州等地均进行了颇为生动的描绘。

三 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东行的法国人

元朝是东西方文化汇集的时代,著名的法国东方学家戈岱司(George-coedes)所编著的《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一书,囊括了从公元前4世纪至14世纪关于中国、印度、南海、中亚的一些地区的90多部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此外,研究8—18世纪东西交通史及西域、南海历史、经济、社会的一部资料汇编——法国东方学家费琅(Gariel Ferrand)编译和校注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也是元朝时期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东行的法国人的所见所闻。

1253年,法国王路易九世派方济各会教士鲁不鲁乞(Williamof Rubruck)前往哈拉和林。是年5月,从君士坦丁堡出发进入黑海,经苏尔地亚,抵拔都的儿子撒里答住所,前往伏尔加河畔觐见拔都,12月抵达哈拉和林。鲁不鲁乞在哈拉和林遇见服务于元朝的俄国人、英国人、日耳曼和匈牙利人。随后带着蒙哥给路易九世的复信返回欧洲,鲁不鲁乞的使命虽未完成,但他将沿丝绸之路东行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著名的《东行记》,它是一部关于蒙古和中亚的重要资料,对东西交通史、丝绸之路贸易具有史料价值。他是比意大利到访者马可·波罗早半个世纪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法国人,对中欧经济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 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到访蒙古王廷

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1254年奉拔都之命,入朝觐见蒙古大汗,历时一年,路途所见所闻用亚美尼亚语写成了《行记》。这篇行记后被收录在《亚美尼亚史》中,该《行记》分别以俄文、法文、英文、中文译著,它既是元朝史、中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也是13世纪东西交通和中亚地理的重要资料。

海屯所行的路线是天山北道,成吉思汗西行和丘处机西行、耶律楚材和史家志费尼走的均是此道。他沿路记下了59个地名,这些地名目前得到逐一确认。

《行记》不长,但吸引了中世纪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关注,并对此行记的评价颇高,“一部就价值和意义来说,绝不低于其他行记的书,在这个充满新觉醒活动和无限冒险的时代,尤其如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