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
- 李鸿君
- 1273字
- 2021-09-16 18:26:53
4.11 架构模型4——分解图
分解图:是对研究对象的有序分离或是对细粒度要素有序归集的表达。
发明者:不明,本书作者按标准化方式进行定义。
4.11.1 概念与解读
1.模型概念
分解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自上而下的“分解”,二是自下而上的“汇集”。不论是分解还是汇总,都是从上向下绘制的,因此将此类图统称为“分解图”。最为常见的分解图使用场景就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如图4-38所示。
图4-38 分解图(组织结构)
1)分解的目的
主要用来表现将一个对象由上而下、由粗到细地进行“分解”,如此可以找出这个对象是分为几层、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解图的要素通常分为两类:数字型和文字型。
(1)数字型:将一个大的合计数值进行逐级的分解,直至找到最下层的原始数据。
(2)文字型:对目标、工作、任务、组织、问题等进行分解。
2)汇集的目的
主要用来表现由很多的细小要素经过多层汇总,最终集成为一个大的数值/目标,是一个归属的概念。
(1)数字型:将原始数据(表单)依次汇总、集成为一个大的结果(如报表集成)。
(2)文字型:对成果、报告、信息等进行逐层的汇总。
注1:文字型的要素
在分解图中虽然很难判断是在汇集还是在分解,但这并不重要,重点是要表明要素之间的关系。
注2:结构图与分解图
在有的书籍中将分解图称为“结构图”,因为“结构”二字具有普遍意义,将某一类模型称为“结构图”就不易区分图的形态和作用了,所以在本书中统一将具有上述形态的模型称为“分解图”,而结构图泛指所有由方块、连接线等要素构成的图形。
2.模型解读
按照“分解”的含义解读如图4-39所示分解图,用背景框标示出了“层”和“区”。
图4-39 分解图的解读
(1)分解:从上而下地将粗粒度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按① → ② → ③逐级向下分解。
(2)分层:可以看出在同一张分解图上,表现出了三个层级,即①层、②层、③层。
(3)从属:可以看出主项和子项的关系,每个下层相对于上层都是子项,③是②的子项,②是①的子项。
(4)分区:从分解图中除去“分层”的表现外,还可以看出“分区”的表现,④、⑤都是分区。
(5)关系:关联线指出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这里没有使用带箭头的关联线,如果要强调分解的方向,可以使用带有箭头的关联线。
(6)粒度:这里每一层(①层、②层、③层)内的要素粒度必须要一致。
4.11.2 画法与场景
1.模型画法(以“分解”为例)
首先要确认分析结果用“分解图”表现是适用的。绘制的顺序是:分层、分区、功能,见图3-40,绘制的顺序如下。
(1)分层:首先要确定分层(横向),第一层是“对象”,第二层是对第一层拆分(2.1和2.2);第三层是对二层的拆分(3.1.1/3.1.2;3.2.1~3.2.3)。
(2)分区:再去确定分区(横向),分区④的构成:2.1,3.1.1和3.1.2;分区⑤的构成:2.2,3.2.1,3.2.2和3.2.3。
如果还有更下面的层,也是重复前面的步骤。分解图的用途非常广泛,形式多样,既有纵向布局,也有横向布局。
图3-40 分解图的画法
2.适用场景
任何可以向下一级进行拆分的对象,都可以绘制它的分解图。例如:
● 功能:系统→子系统→模块→功能。
● 组织:行业→企业→部门→岗位→角色。
● 工作:企业经营→财务→预算→报销→支付。
● 物品:材料分类→设备分类→固定资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