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序 下一个十年,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上一个十年。尽管在二〇〇八年汶川地震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高喊“心理学的春天来了!”,但多年以后,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一座大山横亘在心理学人面前:大众普遍对心理学缺乏认知,或对心理学存在太多的偏见。

十年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少数人虽然接触过心理学,但了解的往往是被妖魔化、病耻化的心理学。为此,我在很多大会上呼吁: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需要表达者!

我们需要面向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场合去表达什么是心理学,让大众看见心理学,走进心理学。

幸运的是,近年来中国正在经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新媒体的兴起,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一起社会事件从发酵到尽人皆知,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抵达受众的时间大大缩短,一起事件引爆全网可能只需要一天,甚至几个小时。

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为心理学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大众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去接触并了解心理学。许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和知识也能够以碎片化的方式触达大众。比如“原生家庭”“延迟满足”等,这些以前只有在专业场合才会听到的概念,慢慢被大众所熟知和讨论。

我特别感谢这些新事物的涌现,因为它们在大众和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与此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与大众的痛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越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过去几年,“童年决定论”“父母皆祸害”等观点不断出现。这些观点让心理学有被归于宿命论的倾向。我身边有些朋友,他们接触心理学,并用心理学为他们不幸的人生寻找注脚,甚至会基于一些碎片化、鸡汤化的心理学知识,快速地对号入座,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然后心安理得地逃避,抱怨他人,抱怨过去,找到问题却不解决问题,让生活止步不前。

心理学并没有让这些朋友产生积极的改变,而是让他们从一种不幸的人生,不知不觉地滑向了另一种不幸的人生。

这就给心理学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什么样的心理学带给大众?

带着这样的思考,壹心理决定与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一套适合大众阅读的心理学丛书。我们将重新翻译一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心理学著作,尝试构建一条系统的、可靠的、高水准的心理学学习路径。

这也是壹心理首次监制出品图书。我们邀请多位心理学专家成立了图书编审小组,从译文到专业术语,精译精审,力求做到专业和严谨。

这次合作出版的第一套书来自对我本人影响巨大的一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我相信很多人曾读过他的作品《自卑与超越》。阿德勒不是一个只懂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用早年的生活演绎了什么是自卑,用成年后的生活演绎了如何超越自卑:一个身体存在缺陷的男孩,一步步成为他那个时代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我们一共翻译了阿德勒的四部作品:《自卑与超越》《洞察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值得一提的是,《个体心理学》是首次在国内出版简体中文版,因为其英文版的出版时间距今十分久远(近一百年),语言相对晦涩,翻译难度大,壹心理的专家团队和三位译者前前后后对译稿进行了十几遍修改。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对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做了注释,并对译稿做了适当的删节。

读完阿德勒的书籍,你也许会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学不只能帮我们找到内心问题的成因,更重要的是能帮我们找到解决内心问题的方法。当我们用心理学知识追溯内心问题,发现一些早期创伤时,我们不必在早期创伤里反刍。阿德勒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为经历赋予的意义。所以,我们只须看见过往,而无须与过往纠缠。

也许你经历过不幸,但你依然可以重新选择。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选择的。阿德勒的学说绝不是让你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受害者,而是鼓励你成为掌控自己人生的创造者。

如果你正在遭遇人生挫折,想做出改变,不妨翻开这几本书,从中获取力量。同时,也请你记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不要轻易选择容易走的那条路。

世界和我爱着你!

黄伟强

写于壹心理银河系总部

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