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花卉生长发育相关的环境因子

花卉的生长发育除决定于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外,还决定于外界环境因子。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气温与地温)、光照(光谱、光照度和光周期)、水分(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土壤(土壤组成、物理性质及土壤pH值)、大气以及生物因子等。只有充分了解每种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才能创造和运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人们改造植物、利用植物的预期目的。当前国际花卉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人工加光生产、遮光处理、种子和球根的低温处理等技术措施,都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某些花卉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栽培措施,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花卉生产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2.3.1 花卉与温度

温度是影响花卉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它影响着花卉的地理分布,制约着生长发育的速度及体内生理生化过程。花卉只有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健康生长。

2.3.1.1 花卉种类对温度的要求

由于花卉种类和原产地气候型不同,花卉植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即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也不同。原产热带的花卉,生长的基点温度较高,一般在18℃开始生长;原产温带的花卉生长基点的温度通常在10℃左右;原产亚热带的花卉,其生长基点温度介于前二者之间,一般在15~16℃开始生长。

耐寒性花卉原产温带与寒带,一般能耐0℃以上的温度,其中一部分能忍耐-5~-10℃以下的低温。在北京如三色堇、雏菊、蜀葵、玉簪、金银花、丁香等,均能在露地越冬。半耐寒性花卉一般要求温度在0℃以上越冬。长江流域大多可以露地越冬。北方地区须稍加保护越冬,如牡丹、桂花、夹竹桃、金鱼草、金盏菊等,在春季冷凉气候下迅速生长开花。不耐寒性花卉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能忍受0℃以下的温度,其中一部分种类甚至不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这类花卉大多只在一年中无霜期内进行生长发育。或者在温室内生长一段时期,如扶桑、鸡冠花、一串红、百日草等。

2.3.1.2 温度对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1.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有些花卉在开花之前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才能成花,如一些禾本科植物,许多原产温带中北部及高山花卉,如八仙花、卡特兰属和石斛属的某些种类在低温13℃左右和短日照下促进花芽分化。有些球根花卉如风信子、水仙等,初期要求低温,以后温度逐渐升高。此时的低温最适值与变化范围因花卉种和品种而异。郁金香为2~9℃,风信子为9~13℃,水仙为5~9℃。

2.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许多花木如杜鹃、山茶、梅、桃和樱花、紫藤等都在6~8月气温高至25℃以上时进行花芽分化。入秋后植物体进入休眠,经过一定低温后结束或打破休眠而开花。许多球根花卉的花芽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分化,如唐菖蒲、晚香玉、美人蕉等春植球根花卉于夏季生长期进行。而郁金香、风信子等秋植球根花卉是在夏季休眠期进行花芽分化。

3.对花色的影响

温度对花色的影响尤其表现在花青素系统的色素上。如在矮牵牛蓝和白复色品种中,蓝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多少,受温度影响很大,如果在30~35℃高温下,开花繁茂时花瓣完全呈蓝色或紫色。而在15℃条件下,花开同样繁茂时,花色却呈白色。若在上述两者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就呈现蓝和白复色花。蓝和白色的比例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趋近于30~35℃时,蓝色部分增多,温度变低时白色部分增多。此外,如菊花、翠菊以及其他草花于寒冷地区栽培时,其花色均比在暖地时浓艳。

昼夜温度差对花卉也有明显的影响。一般热带植物最适的昼夜温度差为3~6℃,温带植物为5~7℃,沙漠地区原产的花卉植物,如仙人掌类则为10℃或以上。一些主要花卉的昼、夜最适温度,如表2-2所示。

表2-2

一些主要花卉的昼、夜最适温度

种类

白天最适温度(℃)

夜间最适温度(℃)

金鱼草

14~16

7~9

心叶藿香蓟

17~19

12~14

香豌豆

17~19

9~12

矮牵牛

27~28

15~17

彩叶草

23~24

16~18

翠菊

20~23

14~17

百日草

25~27

16~20

非洲紫罗兰

19~21

23.5~25.5

月季

21~24

13.5~16

当昼夜温差不适宜时,花卉也表现为生长不良或观赏价值降低。适宜的昼夜温度及其变化范围,配合适宜的其他环境条件,花卉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花(果)着色浓艳,香气浓,抗逆力强。

2.3.2 花卉与光照

阳光是花卉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和能量源泉。光照对花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等3个方面。

2.3.2.1 光照强度对花卉的影响

不同花卉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同。多数露地草花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着花多且花也大。而有些花卉如玉簪、铃兰、万年青等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生长极为不良,在半阴条件下才能健康生长。

1.阳性花卉

自然界一些植物,必须在完全光照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不能忍受短期荫蔽。原产于热带及温带平原上、高原南坡以及高山阳面岩石的花卉均为阳性花卉。如多数露地1~2年生花卉及宿根花卉、仙人掌科、景天科及番杏科等多浆植物。

2.阴性花卉

多数生于热带雨林下或分布于林下及阴坡的花卉植物,如蕨类植物、兰科植物、苦苣苔科、凤梨科、姜科、天南星科以及秋海棠科等植物都为阴性花卉。许多观叶植物也属于阴性花卉。这类花卉要求在适度荫蔽下方能生长良好,不能忍受强烈的直射光线。阴性花卉生长期间一般要求有50%~80%荫蔽度的环境条件,在花卉应用方面多作室内花卉。

3.中性花卉

中性花卉既不耐阴又怕夏季烈日照射,对于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一般喜欢阳光充足,但在微阴下生长也良好。此类花卉中多数种与品种在2000~4000Ix已可达到生长和开花的光照要求了。夏季里光强的一半照度即可达到中性花卉的要求,过强的光照会使植物的同化作用缓慢。当日光不足时,这类花卉也会因同化和蒸发作用减弱而导致徒长、花色及花香不足,分蘖力减小,且易感染病虫害。

光照强度对花蕾开放时间也有很大影响。有些花卉必须在强光下才开花多,如半支莲、酢浆草等;有些花卉在傍晚时如紫茉莉、月见草、晚香玉等;昙花更需在夜间开放;牵牛与亚麻只盛开于每日的晨曦中;还有相当多的花卉则晨开夜闭。

光照强度对花色也有影响,特别是对色原素的形成影响较大。由于高山植物体中色原素含量较平地植物多,花色才更艳丽。花青素是各种花卉的主要色素,它来源于色原素。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产生,在散射光下不易产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光照度和温度共同作用下,随光照度增大,矮牵牛花白蓝色复色花朵上白色部分变大。彩叶草、枫叶、秋海棠的叶片,在强光下叶黄素合成增多,在弱光下胡萝卜素合成增多,于是显现出由黄到橙到红等不同颜色。

此外,光对种子萌发有不同影响。有些花卉的种子,见光时发芽比在黑暗中发芽的效果好,通常称为光性种子,如报春花、秋海棠、六倍利等,播种后不覆土或稍覆土可发芽。有些花卉的种子需要在黑暗条件下发芽,通常称为嫌光性种子,如喜林草属在播种后必须覆土,否则不会发芽。

2.3.2.2 光照时间对花卉的影响

花卉开花的多少、花朵质量优劣除了与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外,光照时间长短对花芽分化和花卉都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花卉对光照时间的要求不同,通常将花卉分为以下3类。

1.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

这类植物要求较长时间的光照才能成花。一般要求每天长于12h的光照,才能正常形成花芽并开花,相反,在较短的日照下,便不开花或延迟开花。二年生花卉秋播后,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营养生长,在春天长日照下迅速开花。瓜叶菊、紫罗兰于温室内栽培时,通常7~8月播种,早春1~2月便可开花,若迟至9~10月播种,在春季长日照下也可开花,但因植株未及充分成长而变得很矮小。

2.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

这类植物一般要求每天短于12h的光照,而在较长的光照下便不能开花或延迟开花。一年生花卉在自然条件下,春天播种发芽后,在长日照下生长茎、叶,在秋天短日照下开花繁茂。若春天播种较迟,当进入秋天后,虽植株矮小,但由于在短日照条件下,仍如期开花。如波斯菊通常4月份播种,9月中旬开始开花,株高可达2m,如迟至6~7月播种,至9月中旬仍可开花,但株高仅1m。

秋天开花的多年生花卉多属短日照植物,如菊花、一品红等在短日照下方能开花,因此为使它们在“十一”国庆节开花,必须进行遮光处理。

3.中性植物(day-neutral plant)

这类花卉对光照时间长短不敏感,在较长或较短的光照下都能开花,对于光照长短的适应范围较广。如香石竹、扶桑、非洲紫罗兰、花烟草、非洲菊等。

植物的春化作用和光周期反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既相互关联又可相互取代。许多春化要求性植物,往往对光周期反应也很敏感,如不少长日照植物,如果在高温下,即使在长日照条件下也不会开花或大大延迟花期,这是由于高温“抑制”了长日照对发育影响的缘故。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长日照和高温(夏季)、短日照和低温(冬季)总是相互伴随着关联着。另外,短日照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某些植物的低温要求;在某些情况下,低温也可以代替光周期的要求,因此许多情况下应当把光周期和温度因子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2.3.2.3 光质对花卉的影响

光质又称光的组成。光的组成包含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成分。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已经实验证明,红光、橙光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加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延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相反,蓝、紫光能加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延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而短光波的蓝、紫光和紫外线能抑制茎的伸长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紫外光还有利于维生素C的合成。由于高山上和热带地区接受的紫外线较多,所以,高山花卉和热带花卉的花色较之温带平原的更为浓艳。

2.3.3 花卉与水分

水分在花卉植物内占有很大的比重。木本花卉的含水量约为植物体重的50%,有些草本花卉含水量达植株体重的70%~80%。由于水分的存在,才使花木呈直立、饱满、挺拔状态。

水分是花木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花卉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是通过水中溶解的物质而吸收的。光合作用也只有在水分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花卉依靠水分,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调节植物体的温度,同时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

2.3.3.1 花卉对水分的需求

不同种类的花卉对水分需求也不同。耐旱花卉能忍受较长时间土壤和空气的干燥而继续生活,如原产于炎热而干旱地区的仙人掌科、景天科等多肉类花卉。这类植物叶片气孔的保卫细胞肥大,遇干旱会立即收缩,将气孔关闭,同时,其肉质多浆的茎叶能储存大量水分,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在栽培管理中宁干勿湿。耐湿花卉生长期间要求经常有大量水分存在,如蕨类植物、兰科植物、秋海棠类植物等。水生花卉植物的根或茎都具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它们必须在水中生长,其中适宜在浅水中生长的有荷花、睡莲、凤眼莲、萍蓬草等;适宜在沼泽或低洼积水地生长的有石菖蒲、千屈菜、水葱等。自然界大多数露地花卉要求适度湿润的土壤,对水分的要求介于上述耐旱和耐湿花卉之间,即通常称之为中生花卉,它们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多属于中耐旱花卉,应保持土壤湿度见干见湿,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如月季、茉莉、丁香、桂花及某些一、二年生草本花卉,还有一些肉质根系的花卉如君子兰等。

观花类花卉如水分过大,花色会浅淡。相反,如水分缺乏则花色加深。花芽分化时如水分不足会影响花芽的形成,如水分过多则会造成花木徒长,抑制花芽分化。一般来说,在花芽分化期要控制水分使营养生长受到抑制,从而达到促进花芽分化的目的。

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当花木进入休眠期时,浇水量应减少或停止。从休眠期进入生长期,浇水量逐渐增加。生长旺期,浇水量要充足。开花前浇水量应适当控制,盛花期适当增多,结实期又需要适当减少浇水量,如果水分过大会造成落花和落果。

水分也影响花卉的花芽分化与花色。通常采用对水分控制的方法可以达到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分化的目的。广州的盆栽——“年橘”就是在7月控制水分促使花芽分化,初冬开始开花结果的。梅花栽培中的“扣水”是减少浇水,使新梢顶端自然干梢叶面卷曲,停止营养生长而转向花芽分化。球根鸢尾、水仙、风信子、百合等采用30~35℃的高温处理种球使其脱水,而达到提早花芽分化并促进花芽伸长的目的。适当的湿度有利于花卉正常花色的显现,如果水分缺乏常引起花色变浓而失去应有的神韵。

2.3.3.2 花卉与空气湿度

花卉所需要的水分,大部分来源于土壤,但是空气湿度对花卉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大影响。生长时期的花卉,一般都要求湿润的空气,但湿度过大时植株易徒长。开花结实时要求空气湿度小。开花期湿度过大,有碍开花,影响结实等。反之,空气湿度过小,会使花期缩短,花色变淡。种子成熟时更要求空气干燥。而有些花卉植物要求更高的空气湿度,如湿生花卉、附生植物、一些蕨类、苔藓植物、苦苣苔科植物、凤梨科、食虫植物及气生兰类等,附生于树干或树枝上,生长于岩壁上或石缝中,依靠吸收湿润空气的水分,甚至有些花卉需要置于云雾状近于饱和的空气湿度中才能生长良好。因此南花北养,如空气长期干燥,就会生长不良,影响开花和结果。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室内养花如不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一些喜湿润花卉,往往会出现叶色淡黄,叶子边缘干枯等现象。

根据不同花卉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不同,可采取喷洗枝叶或罩上塑料薄膜等方法增加空气湿度,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湿度条件。兰花、秋海棠类、龟背竹等喜湿花卉,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0%;茉莉、白兰花、扶桑等中湿花卉,要求空气湿度不低于60%。

2.3.4 花卉与空气

花卉植株地上部分茎、枝、叶及地下部分的根系都需要空气。空气中含有23.08%的氧、0.053%的二氧化碳、75.58%的氮、0.001%的氢、1.28%的氩和0.001%的稀有气体,供给花卉生存的需要。花卉叶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必须在有空气的条件下进行。没有空气,花卉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营养物质受阻,花卉无法生存。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出现氧气不足的情况较少,仅在土壤过于紧实或表土板结时才引起氧气不足,使根呼吸困难,生长受到抑制,甚至不能萌发新根,严重时嫌气性有害细菌就会大量滋生,引起根系腐烂,造成全株死亡。

适当提高空气中CO2的含量会增加花木的光合作用。温室内应用CO2施肥会收到较好的增产效果。不同花卉对CO2浓度的要求不同。据有关资料介绍,月季栽培中CO2浓度增高到1200~2000μI/L就有增收效果。菊花和香石竹由于增施CO2,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但当空气中的CO2含量达到2%~5%以上时,对花卉的光合作用就会起到抑制作用,过量的CO2甚至会危害花木。在温室中,使用过量的有机肥,会使土壤中CO2量增加1%~2%,从而造成花卉根系呼吸不畅,使病虫害孳生。花卉的根系在土壤中也需要空气,若浇水过多、排水不好或土壤板结,造成空气不足会造成根系呼吸作用困难,引起烂根。若持续缺少空气会造成植株死亡。不论幼苗或高大花卉均要通风良好,保持自然界CO2和O2的平衡。若通风不良会加速土壤中的细菌繁殖和空气中细菌的滞留,使花卉感染病害。在通风条件下,即使置于荫凉处,花卉的蒸腾作用和土壤的水分蒸发也能正常进行。花卉种子萌发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氧气和湿度,若将翠菊、波斯菊种子浸泡于水中会由于缺氧而使发芽受阻。

二氧化硫(SO2)是花卉生长的有害气体,当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增至20μI/L甚至为10μI/L时,便会使花卉受害,浓度越高,危害越严重。综合一些报道材料,对二氧化硫抗性强的花卉有金鱼草、蜀葵、美人蕉等。氟化氢(HF)首先危害植物的幼芽和幼叶,以后则出现萎蔫现象。氟化氢能导致植株矮化、早期落叶、落花及不结实。抗氟化氢的花卉有棕榈、凤尾兰、大丽花、一品红、天竺葵、万寿菊、倒挂金钟、山茶、秋海棠等。抗性弱的有郁金香、唐菖蒲、万年青、杜鹃等。从工厂烟囱中散出的还有其他有害气体,如乙烯、乙炔、丙烯、硫化氢、氯化氢、氧化硫、一氧化碳、氯、氰化氢等。这些气体即使含量稀薄,如乙烯含量只有1μI/L、硫化氢含量仅有40~400μI/L时,就会使植物遭受损害。各种花卉对有害气体的抗性差异很大。在花卉应用和环境绿化设计时,在可能污染地区应选用敏感植物作为“报警器”,以监测预报大气污染程度。常见的敏感指示花卉有监测SO2的向日葵、波斯菊、百日草、紫花苜蓿等;监测氯气的百日草、波斯菊等;监测氮氧化物的秋海棠、向日葵等;监测臭氧的矮牵牛、丁香等;监测过氧乙酰硝酸酯的早熟禾、矮牵牛等;监测大气氟的地衣类、唐菖蒲等。

2.3.5 花卉与土壤

土壤(SoiI)是培育花卉的重要基质,是花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供给花卉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主要源泉。这是因为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组成的。矿物质是组成土壤的最基本物质,它能提供花卉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不仅能供应花卉生育的养分,而且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团粒结构以及保水、供水、通风、稳温等都有重要作用。土壤水分是花卉生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土壤空气是花卉根系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氧气的来源,也是土壤矿物质进一步风化及有机物转化释放出养分的重要条件。科学实验证明,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各约占15%~35%。一般盆栽花卉根系被局限在花盆里,依靠有限的土壤来供应养分和水分,维持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因此,对土壤的要求就更加严格。

2.3.5.1 花卉对土壤的基本要求

花卉的种类很多,对土壤的要求各异。一般而言,多数花卉要求土壤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透气性强。部分需要中性土壤,还有部分花卉则要求酸性土壤。

1.花卉要求的土壤特性

(1)团粒结构良好,排水透气。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物质粘结所成的0.01~5mm大小的团粒。团粒内部有毛管孔隙,可蓄水保肥,团粒之间又有较大的孔隙,可以排水透气。团粒结构不良的土壤,多粘重、板结、排水不畅,栽培花卉时容易导致根系腐烂,叶片发黄,甚至干枯死亡。

(2)腐殖质丰富,肥效持久。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经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腐殖质含量丰富,有效态营养元素的含量丰富,利于花卉根系的吸收。增加土壤腐殖质的方法,主要依靠增加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酸碱度(pH值)要适宜。大多数露地花卉要求中性土壤,而多数温室花卉要求微酸性土壤。植物对环境中酸碱性的适应性是由植物的根系特性决定的。根据植物根系对环境酸碱性的适应性将其分为酸性土植物、弱酸性土植物、近中性(偏酸性)土植物和弱碱性土植物。土壤酸碱度对某些花卉的花色变化有重要影响,八仙花的花色变化即由土壤pH值的变化而引起,著名植物生理学家MoIisch研究结果指出,八仙花蓝色花朵的出现与铝和铁有关,还与土壤pH值的高低有关,pH值低,花色呈现蓝色,pH值高则呈现粉红色。另外,随着pH值的减少,萼片中铝的含量增多。土壤的酸碱度通常可以用硫酸和生石灰调节,硫酸亚铁也可调节土壤的pH值。一般用工业废硫酸调节,以节约成本。

2.3.5.2 各类花卉对土壤的要求

1.露地花卉

(1)一、二年生花卉。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壤土及黏质壤土上均可生长良好,重黏土及过度轻松的土壤上生长不良;适宜的土壤是表土深厚、地下水位较高、干湿适中、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夏季开花的种类最忌干燥的土壤;秋播花卉如金盏菊、矢车菊等,以表土深厚的黏质壤土为宜。

(2)宿根花卉。根系较强,入土较深,应有40~50cm的土层;栽植时应施较多的有机肥,以长期维持较好的土壤结构。一次施肥后可维持多年开花。一般宿根花卉在幼苗期要求富含腐殖质的轻质壤土。而在第二年以后则以稍粘重的土壤为宜。

(3)球根花卉。对于土壤要求十分严格。一般以富含腐殖质的轻质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壤土也可。尤以下层为排水良好的砾石土、表土为深厚的沙质壤土为宜。但水仙花、风信子、百合、石蒜、晚香玉及郁金香等则以壤土为宜。

2.温室花卉

温室花卉要求土壤疏松柔软,富含腐殖质,透气性和排水性良好,能长久维持湿润状态,不易干燥。

2.3.6 花卉与营养

维持植物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大量元素,通常认为有10种,其中构成有机物的元素有4种,即碳、氢、氧、氮等,形成灰分的矿物质元素有6种,即磷、钾、硫、钙、镁、铁等。在植物生活中,氧、氢二元素可自水中大量取得,碳素可取自空气中,矿物质元素均从土壤中吸收。氮素不是矿物质元素,天然存在于土壤中的氮素含量通常不能满足植物生长所需。

除上述大量元素外,尚有为植物生活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如硼、锰、锌、铜、钼等,在植物体内含量甚少,约占植物体重0.0001%~0.001%。此外尚有多种超微量元素,亦为植物生活所需要。近来试验证明,如镭、钍、铀及锕等天然放射性元素,也是植物所必需,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在植物栽培中,除大量元素以不同形态,作为肥料供给植物需要外,各种微量元素已开始应用于栽培中。主要元素对花卉生长的作用如下所述。

花卉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等。

(1)氢、氧。可从水中吸取。碳自空气中获得,其余元素从土壤或栽培基质中得到补充。

(2)氮。适量可促进花卉营养生长,使花朵硕大、种子饱满。但过量会造成花卉徒长、植株瘦弱、延迟开花或不开花,降低花卉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对于观叶花卉来说,整个生命周期对氮的需求都较高,氮充足可保持叶片浓绿、肥大。对于观花类花卉,生殖阶段需控制氮的供给。

(3)磷。有促进种子萌发、提早开花结实的功能。磷不足影响花木孕蕾、开花、结果。造成花朵小,花少,花色不鲜艳,果实不丰满。磷还具有使花卉茎较坚韧,根系茂盛,增强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抵御能力的作用。花卉幼苗期需适量的磷,开花后需磷更多。

(4)钾。可使花卉植株强健,加强茎的坚韧性,增强光合作用的进行。尤其在冬季阳光不足时施入钾肥可使光合作用增强,促进根系生长,使花色鲜艳,提高花卉抗寒及抗病虫害能力。但钾也不可过量,若过量会造成植株低矮、节间缩短、叶子变黄、植株枯萎。

(5)钙。可促进根系发育,改良土壤,降低土壤酸度;粘重土壤施钙后变疏松;沙质土壤施钙后变密结。缺钙花卉植株矮小、根系不发达、幼叶卷曲、叶尖焦枯。

(6)硫。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缺硫时叶色淡,严重时呈白色。

(7)铁。是构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元素。植株缺铁,妨碍叶绿素的生成,造成叶片发白、枯黄,尤以幼叶明显。北方碱性土壤中生长的南方花卉常出现缺铁现象。

(8)镁。对光合作用起着重要作用。缺镁的花卉植株叶脉仍为绿色但叶缘卷曲,有时呈紫红色。

(9)硼、锰、锌、铜、钼等。可促进花卉生长发育、增强花卉对病虫害、干旱、低温等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促使花卉生长健壮,开花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