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实践与创新
- 《云南省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实践与创新》编委会
- 1768字
- 2021-10-29 21:04:34
序
水电水利工程具有发电、防洪、供水、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众所周知,修建水电水利工程不可避免征占土地、搬迁人口,妥善安置移民已成为水电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水库移民超过了3000万人。
国家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高度重视水库移民的安置,不断总结多年来的移民安置实践,不断建立、改进和完善有关水库移民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发展和创新移民安置方式。国家先后以国务院令第74号、第471号、第679号公布施行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技术标准也在不断发布和更新,从SD 130—84《水利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DL/T 5064—1996《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 5064—2007《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到目前正在全面修订的移民规范,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善的移民安置系列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移民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移民安置的方式更加多样、措施更加合理,有力促进了水电水利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水能资源的持续开发、水电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征占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多、水库移民的规模不断增加,特别是水电水利工程征占的往往是河谷区的良田沃土,占用后难以找出合适的土地资源来安置移民,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后备资源少,可用于移民安置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且移民外迁安置难度大,移民安置问题也成为水电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解决移民生产安置出路的措施、探索新的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也成为热点和重点。
云南省水能资源丰富,是国家水电能源基地建设的省份之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重大战略,为云南省把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云南省也提出了“兴水强滇”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征地也使云南成为超百万水库移民的移民大省,移民安置任务重、难度大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云南省移民开发局针对水库移民生产安置中的突出问题组织进行了研究探索,在多途径移民安置方式、安置措施上进行了不断创新,提出了移民安置的长效补偿机制。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云政办发〔2007〕157号、159号分别印发了关于在向家坝水电站、金沙江中游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实行长效补偿安置方式的政策文件,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出台立足于长效补偿机制的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政策规定。逐年补偿安置方式已在云南省的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金沙江中游阿海、观音岩、龙开口等水电站,澜沧江流域的糯扎渡、里底、功果桥、托巴、苗尾等水电站项目的移民安置中全面实行,缓解了移民安置难度,有效推进了移民安置工作进度,促进了水电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2〕293号)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稳步探索逐年补偿等措施,使这种创新的移民生产安置方式成为国家认可方式,在全国更广泛的区域和水电水利工程项目的移民安置中得以应用。实施逐年补偿后的“少土”“无土”安置方案极大地减少了对移民安置区的土地开发,避免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极大地保护了当地的青山绿水。
为全面总结云南省移民安置方式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指导今后的移民安置工作,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作为行业技术管理单位,积极参与云南省移民开发局组织的研究活动。在云南省移民开发局的领导下,组织编写了《云南省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实践与创新》。
本书根据云南省的资源环境特点,着眼于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实践和创新,回顾了云南省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历程,分析研究了典型案例,重点阐述了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发展背景、历史演变、内涵及特点、实践情况,从理念、政策、管理方面归纳总结了移民生产安置方式的创新点,提出了今后移民安置方式可能的探索方向。云南省境内正在建设的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以及下一步将要开发建设的金沙江中上游水电站和澜沧江的水电站仍有相当的移民安置任务,不断完善的逐年补偿移民安置方式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本书对今后水电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实践和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是为序。
编者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