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状况

据统计,我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现已基本解决全国3.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取得一些经验和效益,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资源紧缺、气候变化,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度

我国水资源紧缺,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极端气候发生频繁,且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威胁饮水安全。有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55亿m3,2004年降为24130亿m3,特别是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水资源总量下降趋势极为明显。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为612mm,而近7年只有430mm,明显减少。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单井出水量减少,有的井深在500m以上。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山丘地区,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库,由于持续干旱,这些蓄水设施干涸,需要到几十千米外拉水吃,成本高达40多元/m3。2006年重庆、四川等地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大旱,许多中小河流干涸,水源枯竭,上百万人饮水困难。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设施,全国农村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3。

二、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因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及城市污染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错,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村镇水环境恶化,局部突发性恶性水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大范围出现的水源污染和水环境破坏,对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加快工矿企业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测土施肥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以及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管理等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但总体看,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污染不仅造成许多农民的饮水困难,而且给目前已建工程的水源保护带来巨大难度。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广大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且呈不断扩大趋势。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由于水环境污染和水源破坏造成的。

三、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问题

目前,2.20亿水质不安全的农村人口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有4595万人、砷含量超标的有228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3744万人,其他饮水水质超标问题涉及14224万人。

高氟水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高砷水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内蒙古、山西和吉林等地;苦咸水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四、血吸虫病问题

目前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7省的110个县(市、区),生活在病区的人口约6000万人;重病区主要是鄱阳湖区、洞庭湖区、江汉平原、沿长江的江滩地区以及云南、四川的部分山区,血吸虫病区约有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急需新建或改造饮水工程的人口有220多万人。血吸虫病近几年来呈增长趋势,有些地区与饮用水水源有关。

五、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为4亿多,约占农村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许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缺少水处理和消毒设施,工程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没有进行规定的水质检测。由于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08年南方地区冰雪灾害使得大量农村供水设施损坏,影响正常供水。“5·12”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上千万人的饮水不安全。

六、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具有面广量大、小型分散、用水户经济承受能力弱等特点,运行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有的工程产权不明晰,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全国供水工程水价不到全成本的2/3,运行管理经费不落实;有的供水厂缺乏有效的监督,只注重收费,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有的工程电价高、水价高,群众负担重、用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