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2.2 地基及基础处理工程

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它影响着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它对建筑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地基基础质量不合格,其不仅会影响整体建筑的质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加强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物地基的施工应具备下述资料:①岩土工程勘察资料;②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类型、分布及结构质量情况;③工程设计图纸、设计要求及需达到的标准、检验手段。

砂、石子、水泥、钢材、石灰、粉煤灰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地基施工结束,宜在一个间歇期后,进行质量验收,间歇期由设计确定。地基施工考虑间歇期是因为地基土的密实,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水泥或化学浆液的固结等均无原则有一个期限,施工结束即进行验收有不符合实际的可能。至于间歇多长时间在各类地基规范中有所考虑,但是参数数字具体可由设计人员根据要求确定。有些大工程施工周期较长,一部分已到间歇要求,另一部分仍有施工,就不一定待全部工程施工结束后再进行取样检查,可先在已完工程部位进行,但是否有代表性就应由设计方确定。

地基加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保证地基的稳定。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换土处理,人工或机械夯(压)实,振动压实,土(灰土)、砂、石桩挤密加固,排水固结及化学加固等。各种地基加固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如选用不当或施工方法有错误,不按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就会造成质量事故。

地基加固工程,应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验施工,论证设定的施工参数及加固效果。为验证加固效果所进行的载荷试验,其施加载荷应不低于设计载荷的2倍。试验工程目的在于取得数据,以指导施工。对无经验可查的工程更应强调,这样做的目的,能使施工质量更容易满足要求,即不造成浪费也不会造成大面积返工。对试验荷载考虑稍大一些,有利于分析比较,以取得可靠的施工参数。

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其竣工后的结果(地基强度或承载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检验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2以上工程,每100m2至少应有1点,3000m2以上工程,每300m2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由于各地各设计单位的习惯、经验等不同,对地基处理后的质量检验指标均不一样,可按设计要求,采用标贯、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强度、静荷载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各种指标的检验方法可按国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的规定执行。

对水泥土搅拌复合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砂桩地基、振冲桩复合地基、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其承载力检验,检验数量为总数的1.5%~1%,但不应少于3根。检查方法可按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的规定执行。

除以上的主控项目外,其他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可随意抽查,但复合地基中的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桩、振冲桩、土和灰土挤密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及夯实水泥土桩至少应抽查20%。

以上各类地基的主控项目及数量是至少应达到的,其他主控项目及数量是至少应达到的,其他主控项目及检验数量由设计确定,一般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抽查,做好记录。复合地基中桩的施工是主要的,应保证20%的抽查量。

任务2.2.1 素土及灰土地基

1.质量控制要点

(1)灰土的土料宜用黏土、粉质黏土。严禁采用冻土、膨胀土和盐渍土等活动性较强的土料。灰土土料、石灰或水泥(当水泥替代灰土中的石灰时)等材料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灰土应搅拌均匀。

(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的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搭接长度、夯实时加水量、夯压遍数、压实系数。验槽发现有软弱土层或孔穴时,应挖除并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填实。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分层厚度可参考表2.6所示数值。

表2.6 灰土最大虚铺厚度

(3)施工结束后,应检验灰土地基的承载力。灰土地基的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表2.7规定。

表2.7 灰土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续表

2.常见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砂和砂石地基主要质量通病主要是地基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即经换土后的地基,经夯击、碾压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防治措施如下。

(1)土料要求。素土地基的土料一般以粉土或粉质黏土、重粉质黏土、黏土为宜,不应采用地表耕植土、淤泥及淤泥质土、膨胀土及杂填土。

灰土地基的土料应尽量采用就地基槽中挖出的土,凡有机质含量不大的黏性土,都可用作为灰土的土料,但不应采用地表耕植土。土料应予过筛,其粒径不大于15mm。石灰必须经消解3~4天后方可使用,粒径不大于5mm,且不能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粒,灰、土配合比 (体积比)一般为2∶8或3∶7,拌和均匀后铺入基坑 (槽)内。

(2)含水量要求。素土地基必须采用最佳含水量;灰土经拌和后,如水分过多或不足时,可晾干或洒水润湿。一般可按经验在现场直接判断,其方法为:手握灰土成团,两指轻捏即碎。此时灰土基本上接近最佳含水量。

任务2.2.2 砂及砂石地基

1.质量控制要点

(1)砂、石等原材料质量、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砂、石应搅拌均匀。原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砾砂、碎石(卵石)、石屑。细砂应同时掺入25%~35%碎石或卵石。

(2)施工过程中必须检查分层厚度、分段施工时搭接部分的压实情况、加水量、压实遍数、压实系数。砂和砂石地基每层铺筑厚度及最优含水量可参考表2.8所示数值。

表2.8 砂和砂石地基每层铺筑厚度及最优含水量

续表

注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比上表增加50mm。

(3)施工结束后,应检验砂石地基的承载力。砂和砂石地基的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表2.9的规定。

表2.9 砂和砂石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2.常见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1)级配不良。

防治措施:砂夹石垫层要先拌和,后铺,不得在槽坑内随拌随铺。应配专人及时处理砂窝、石堆等问题,做到砂石级配良好。

(2)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产生原因: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洒水不足等。

防治措施:①垫层铺设必须严格控制材料含水量,每层厚度、碾压遍数,边缘和转角、接槎按规定搭接和夯实;②坚持分层检查砂石地基的质量,每层砂或砂石的干密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不合要求的部位应经处理,方可进行上层铺设;③施工前应处理好基底土层,先用打夯机打一遍使其密实;当有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500mm以下,铺设下层砂或砂石垫层厚度应比上层加厚50mm。

(3)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防治措施:①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周围的泥土、泥水,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卫生;②尽量减少各类振动机械对周边居民的噪音影响。

任务2.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系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机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凝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好和较高强度的水泥加固体,与天然地基形成复合地基。适用于加固较深厚的淤泥、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和含水量较高且地基承载能力不大于120kPa的黏性土地基。多用于墙下条形基础、厂房地基、深基坑支护防渗墙等。

1.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前应检查水泥及外掺剂的质量、桩位、搅拌机工作性能及各种计量设备完好程度(主要是水泥浆流量计及其他计量装置)。水泥土搅拌桩对水泥压力量要求较高,必须在施工机械上配置流量控制仪表,以保证一定的水泥用量。

(2)施工中应检查机头提升速度、水泥浆或水泥注入量、搅拌桩的长度及标高。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搅拌充分,桩体质量均匀,搅拌机头提速不宜过快,否则会使搅拌桩体局部水泥量不足或水泥不能均匀地拌和在土中,导致桩体强度不一,因此规定了机头提升速度。

(3)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桩体强度、桩体直径及地基承载力。进行强度检验时,对承重水泥土搅拌桩应取90天后的试件;对支护水泥土搅拌桩应取28天后的试件。强度检验取90天的试样根据水泥土的特性而定,如工程需要(如作为围护结构用的水泥搅拌桩)可根据设计要求,以28天强度为准,由于水泥土搅拌桩施工的影响因素较多,故检查数量略多于一般桩基。水泥土搅拌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2.10的规定。

表2.10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2.常见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1)喷浆不正常。

防治措施:①注浆泵、搅拌机等施工中应定期维修、试运转,保证正常使用;喷浆口采用逆止阀,不得倒灌水泥;注浆应选用合适的水灰比(一般为0.6~1.0);注浆作业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在钻头喷浆口上方设置越浆板,防止堵塞;②泵与管路用完后,要清洗干净,并在集浆池上部设细筛过滤,防止杂物及硬块进入管路,造成堵塞。

(2)搅拌体质量不均匀或出现无水泥浆拌和情况。

防治措施:施工前应对搅拌机械、注浆设备、制浆设备等进行检查、维修、试运转;选择合理的成桩工艺;灰浆搅拌时间不应少于2min,增加拌和次数,保证拌和均匀,不使浆液沉淀;采用提高搅拌转数,降低钻进速度,边搅拌,边提升,提高拌和均匀性,空竹单位时间内注浆量相等;重复搅拌下沉及提升各一次,以解决钻进速度快和搅拌速度慢的矛盾,即采用一次喷浆二次补浆或重复搅拌的施工工艺。

(3)桩顶加固体疏松,强度较低。

预防措施:在成桩时将桩顶标高1m内作为加强段,进行一次注浆复搅拌,并适当加掺10%~15%水泥量;在设计桩顶标高时,应考虑凿除0.5m,以加强桩顶部位。

(4)桩底出现松散层,强度偏低。

防治措施:①在切上下沉至桩底时,在桩底输送一次水泥浆液,在桩底喷浆30s,边喷边搅不提升搅拌头,使水泥浆与底端的松散土体充分拌和,30s后再提升喷浆,以保证底加固密实;②在桩底0.5m范围内进行二次提升喷浆二次搅拌,确保桩底的强度。

(5)成桩后桩直径达不到设计要求。

防治措施:成桩过程中要经常定期测量刀排的直径,刀排直径小于桩直径允许偏差时,应及时加焊,至符合设计要求桩径时才能施工。

(6)压浆泵输浆量不正常,过多或不足现象。

防治措施:①定期对压浆泵输出浆液的计量装置进行校验、维修和保养,使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对计量系统要保持清洁,使用完后即立即进行清洗,保持管路畅通;②对实际输出的浆液量和计量系统反映的数量进行检定、分析,发现问题立即停止使用,查明原因,及时纠正,保证桩体质量。

(7)桩身喷粉不均匀。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提升搅拌速度,定时检查电子秤进行监控;防止管路阻塞;遇到局部松软土、黏土采取低速钻进、喷灰、搅拌,改变无级变速器、输出转速进行调整,使喷粉达到均匀。

任务2.2.4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地基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可以作为复合地基的桩体材料。粉煤灰是我国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工业废料之一,为桩体材料开辟了新的途径。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采用碎石、石屑、粉煤灰、少量水泥加水进行拌和后,利用桩工机械,振动灌入地基中,制成一种具有黏结强度的非柔性、非刚性的亚类桩,它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荷载,从而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1.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粉煤灰、砂石碎石等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中应检查桩身混合料的配合比、坍落度和提拔钻杆速度(或提拔套管速度)、成孔深度、混合料灌入量等。提拔钻杆(或套管)的速度必须与泵入混合料的速度相配,否则容易产生缩颈或断桩,而且不同土层中提拔的速度不一样,砂性土、砂质黏土、黏土中提拔的速度为1.2~1.5m/min,在淤泥质土中应当放慢。桩顶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0.5m。由沉管方法成孔后时,应注意新施工桩对已成桩的影响,避免挤桩。

(3)施工结束后,应对桩顶标高、桩位、桩体质量、地基承载力以及褥垫层的质量做检查。复合地基检验应在桩体强度符合试验荷载条件时进行,一般宜在施工结束后2~4周后进行。

(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2.11的规定。

表2.1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注 1.夯填土指夯实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体厚度的比值。

2.桩径允许偏差负值是指个别断面。

2.常见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1)缩颈、断桩。

防治措施:

1)要严格按不同土层进行配料,搅拌时间要充分,每盘至少3min。

2)控制拔管速度,一般1~1.2m/min。用浮标观测(测每米混凝土灌量是否满足设计灌量)以找出缩颈部位,每拔管1.5~2.0m,留振20s左右(根据地质情况掌握留振次数与时间或者不留振)。

3)出现缩颈或断桩,可采取扩颈方法(如复打法、翻插法或局部翻插法),或者加桩处理。

4)混合料的供应有两种方法。一是现场搅拌,一是商品混凝土。但都应注意做好季节施工。雨期防雨,冬期保温,都要苫盖,并保证灌入温度5℃以上。

5)每个工程开工前,都要做工艺试桩,以确定合理的工艺,并保证设计参数,必要时要做荷载试验桩。

6)混合料的配合比在工艺试桩时进行试配,以便最后确定配合比(荷载试桩最好同时参考相同工程的配合比)。

7)在桩顶处,必须每1.0~1.5m翻插一次,以保证设计桩径。

8)冬期施工,在冻层与非冻层结合部(超过结合部搭接1.0m为好),要进行局部复打或局部翻插,克服缩颈或断桩。

9)施工中要详细、认真地做好施工记录及施工监测。如出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施工,找有关单位研究解决后方可施工。

10)开槽与桩顶处理要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否则应采取补救措施,桩体施工完毕待桩达到一定强度(一般7天左右),方可进行开槽。

(2)局部实际灌量不足。

防治措施:

1)根据地质报告,预先确定出合理的施工工艺。开工前要先进行工艺试桩。

2)季节施工要有防水和保温措施,特别是未浇灌完的材料,在地面堆放或在混凝土罐车中时间过长,达到了初凝,应重新搅拌或罐车加速回转再用。

3)克服桩管沉入时进入泥水,应在沉管前灌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碎石混合材料,起到封底作用。

4)确定实际灌量的充盈系数[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和《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选用]。

5)用浮标观测检查控制填充材料的灌量,否则应采取补救措施,并作好详细记录。

6)根据地质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桩间距,一般以4倍桩径为宜,若土的挤密性好,桩距可以取得小一些。

(3)成桩偏斜达不到设计深度。

防治措施:

1)施工前场地要平整压实(一般要求地面承载力为100~150kN/m2),若雨期施工,地面较软,地面可铺垫一定厚度的砂卵石、碎石、灰土或选用路基箱。

2)施工前要选好合格的桩管,稳桩管要双向校正(用锤球吊线或选用经纬仪成90°校正),规范控制垂直度0.5%~1.0%。

3)放桩位点最好用钎探查找地下物(钎长1.0~1.5m),过深的地下物用补桩或移桩位的方法处理。

4)桩位偏差应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10~20mm)。

5)遇到硬夹层造成沉桩困难或穿不过时,可选用射水沉管或用“植桩法”(先钻孔的孔径应小于或等于设计桩径)。

6)沉管至于硬黏土层深度时,可采用注水浸泡24h以上,再沉管的办法。

7)遇到软硬土层交接处,沉降不均,或滑移时,应与设计研究采用缩短桩长或加密桩的办法等。

8)选择合理的打桩顺序,如连续施打,间隔跳打,视土性和桩距全面考虑。满堂红补桩不得从四周向内推进施工,而应采取从中心向外推进或从一边向另一边推进的方案。

任务2.2.5 土和灰土挤密桩地基

灰土桩是用石灰和土按一定体积比例 (2∶8或3∶7)拌和,并在桩孔内夯实加密后形成的桩,这种材料在化学性能上具有气硬性和水硬性,由于石灰内带正电荷钙离子与带负电荷黏土颗粒相互吸附,形成胶体凝聚,并随灰土龄期增长,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土体逐渐增加强度。在力学性能上,它可达到挤密地基效果,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沉降均匀和沉降量减小。

土和灰土挤密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人工填土、新近堆积土和地下水有上升趋势地区的地基加固。

1.质量控制要点

(1)挤密桩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成孔、夯填工艺和挤密效果试验。通过试验可检验挤密桩地基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取得指导施工的各项技术参数:成孔工艺、桩径大小、桩孔回填料速度和夯击次数的关系、填料厚度、最优含水量、干密度和桩间土的挤密效果,以确定合适的桩间距等施工参数质量标准。施工前对土及灰土的质量、桩孔放样位置等做检查。成孔顺序应先外后内,同排桩应间隔施工。填料含水量如过大,宜预干或预湿处理后再填入。

(2)施工中应对桩孔直径、桩孔深度、夯击次数、填料的含水量等做检查。施工结束后,应检验成桩的质量及地基承载力。土和灰土挤密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2.12的规定。

表2.12 土和灰土挤密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注 桩径允许偏差负值是指个别断面。

2.常见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1)桩缩孔或塌孔,挤密效果差。

防治措施:

1)地基土的含水量在达到或接近最佳含水量时,挤密效果最好。当含水量过大时,必须采用套管成孔。成孔后如发现桩孔缩颈比较严重,可在孔内填入干散砂土、生石灰块或砖渣,稍停一段时间后再将桩管沉入土中,重新成孔。如含水量过小,应预先浸湿加固范围的土层,使之达到或接近最佳含水量。

2)必须遵守成孔挤密的顺序,应先外圈后里圈并间隔进行。对已成的孔,应防止受水浸湿且必须当天回填夯实。

3)施工时应保持桩位正确,桩深应符合设计要求。为避免夯打造成缩颈堵塞,应打一孔,填一孔,或隔几个桩位跳打夯实。

4)控制桩的有效挤实范围,一般以2.5~3倍桩径为宜。

(2)桩身回填夯击不密实,疏松、断裂。

预防措施:

1)成孔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桩孔填料前,应先夯击孔底3~4锤。根据成桩试验测定的密实度要求,随填随夯,对持力层范围内(约5~10倍桩径的深度范围)的夯实质量应严格控制。若锤击数不够,可适当增加击数。

2)回填料应拌和均匀,且适当控制其含水量,一般可按经验在现场直接判断。

3)每个桩孔回填用料应与计算用量基本相符。

4)夯锤重不宜小于100kg,采用的锤型应有利于将边缘土夯实(如梨形锤和枣核形锤等),不宜采用平头夯锤,落距一般应大于2m。

5)如地下水位很高时,可用人工降水后,再回填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