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作为传统美德的诚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对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界就开始了对现代社会诚信的研究,同时诚信建设的问题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诚信建设之后,后继的党的历次大会报告中都有关于诚信建设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诚信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诚信制度化的建设要求。与此同时,学术界对诚信价值观的研究也达到了高峰,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现代诚信有了时代的新认识,同时也看到了诚信建设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确实,诚信是我们这个日益现代化的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要求,诚信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于其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不可缺少的道德需要。然而,无论诚信是社会普遍性的道德规范还是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其最终都要落在个人的道德品质上。诚信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人追求的诚信品德,是诚信观念与品行的统一。而诚信建设的一大难题则在于如何促成社会个体建立起诚信的价值观,当然,这一难题的理论探讨和对策思路并不缺少,但大多基于宏观的教育思路。问题在于,诚信价值观教育的依据是什么?教育获得预期效果的前提是什么?邓安能博士的新作《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内在规律性,提供诚信教育有效性的可能性依据。

诚信价值观形成的机理究竟是什么?学界有各种见解,有“决定因素论”“形成过程论”之说,在这两种理论中还有不同的看法。就“决定因素论”而言,就有“内因决定论”“外因决定论”“内外因相互决定论”之不同的理论见解。“形成过程论”同样存在着倾向性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各异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启迪了诚信价值观形成的研究思路,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令人质疑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破解。

邓安能的著作《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研究》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研究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但是他研究的方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路线,也就是先研究一般诚信价值观形成的机理,再探讨新媒体背景下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的变化。这一研究方法其合理之处在于,从中可以发现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共性要素和特殊条件发生变化的轨迹,满足新媒体时代线上线下培育诚信价值观的教育需要。

邓安能的著作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需要是人们形成诚信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诚信价值观形成的主体要素、外在要素和诚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其中具有理论新意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在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外在要素中提出了“空间场域”的影响因素。“空间场域”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指称,其对个体诚信价值观的影响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人感到眼前一亮的是,邓安能对“空间场域”与诚信价值观的关系的论证不是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上,而是结合了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职业群体所处的“空间场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不仅指出了“空间场域”对于不同人群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复杂性影响,也暗含了其对人们诚信价值观变化的重要影响力。第二,提出了诚信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外化三级交替转化过程的观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诚信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也提出了内化外化交互的理论,但是只限于两次转化的过程,邓安能的成果则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认为只有内化外化的两次转化还不足以形成信念意义上的诚信价值观,于是提出三级内化外化的交替转化的理论。他认为,三级内化外化的交替转化才能使个体对诚信价值观从“入耳”进入“入情”,从“入情”到达“入心”,即诚信价值观深入内心,成为坚定的价值信念,“入心”的诚信价值观信念的外化就是人们习惯性的道德行为。

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是邓安能新作探讨的主题,但是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这就使对诚信价值观形成的一般机理的探讨进入变化了的“空间场域”——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有目共睹,“一网打尽”使现代人的生活和观念无法摆脱网络媒体的数字光影,诚信价值观及其形成也不可能例外。令人感兴趣的是,新媒体环境下诚信价值观形成的机理会否变化?新媒体又是如何影响诚信价值观形成的机理的?《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研究》一书以大量现实事例揭示了新媒体对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产生的双重影响后果,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存在于新媒体作用下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外部环境中,甚至影响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内部要素和过程。新媒体环境下诚信价值观机理的变化意味着诚信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也要有相应的改变,才能提升诚信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这是邓安能关于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研究所要得出的有意义的结论,也是这项研究的价值所在。

余玉花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