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智:抽象的意识世界,是否真的不可捉摸?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有一个视角可以俯瞰自己每一天的人生直播,你会看到什么?

直播中的你,是安静平和,每天感受到成长与喜悦,还是充满矛盾与冲突,在焦虑、不安或麻木中撑过一天又一天?

大部分人的答案,恐怕是后者,我们不想刻意制造或放大焦虑,但焦虑就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虽然有些朋友喜欢说自己“心大”“不瞎操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被焦虑的本质,也就是种种冲突影响——特别是当自己年龄渐长,在家庭与工作中的角色发生变化时。

更糟糕的是,如果你不能处理这些焦虑,它们还会引发一个很多人从未察觉的问题:产生更多认知垃圾,困住我们的心智。

“心智”这个词,你可能总是看见,却从来没去想过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你可知道,咱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开心与难过、顺利与挫折,以及一辈子是不是过得幸福,其实都由我们的“心智”在无形中发挥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因此,你如果想对生活进行调整,过得更顺心、幸福一些,就得从“心智”的配置、练习与成长等方面入手。

心智是什么?我们的心智出了什么问题?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回答的问题。

“心智”像是一栋安放自己并与世界相连的房子

《大辞海·哲学卷》中对“心智”的释义是:人的记忆、思想、意识、感情、意向、愿望、思维、智能和各种心理能力。

随着学科的发展与分化,各领域专家也从认知科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神经控制论、人类学、社会文化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心智进行研究。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探讨“心智”的起源与发展时认为,“心智”像一台神经计算机,它用组合算法对植物、动物、物体和人进行因果和概率分析,从而适应自然选择。引自:《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加拿大]史蒂芬·平克著,郝耀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我们更喜欢通过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理解我们与心智的关系。在我们看来:每个人的心智就像是一栋房子,渺小的你从有自我意识开始,就是这栋房子的主人,与它一起在这个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漫游。只不过,你只能住在里面,不能出来;你如果想与外部世界交流,只能通过窗户,以及房子配置的连接与通信系统来进行。

每栋房子从里到外一开始都一样,但慢慢地,不同人会对房子进行不同的布置、升级,它就变成了不同的房子。有些人把自己的房子打造得结实安全、整洁干净、配置先进,且不断升级与外部的连接与通信系统,他们住在里面感觉很安定幸福;但有些人没有那么勤快,房子逐渐变得又旧又破,还塞满了很多没用的东西,窗户也被厚厚的灰尘与杂物堵上,通信系统也失灵了,于是,这些人就会陷入极度的不满、焦虑与恐惧中,因为他们既不能舒服地在里面待着,又不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最关键的是,他们还不能从自己的房子中出来。

房子之外,世界一直在变,但对所有房子来说,它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住在房子里的主人对世界的感知完全不一样:有人感谢这个世界给他那么多的阳光与美景,有些人则不断咒骂这个世界为什么带给他那么多灰暗与风沙。

这就是心智,它是你安放自己、看待世界、连通内外,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意识空间。它的配置水平直接决定了你一辈子生活其中的幸福水平。

打开心智世界的科学方式

理解了这个比喻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心智这个抽象的概念了。在英文中,心智常常被称为mind。相比mind这个词,汉语中的“心智”更完整地表达了“心灵+智识”的意思,代表着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自由旷达的智慧觉察。

心智是意识,它并不虚幻,与大脑密切相关,而大脑又有科学的运作规律。关于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被称为“认知”,比如“认知心理学”便是其中一门学科。我们无意向你赘述该领域中的知识,但有几个知识点你有必要了解一下,以便你从现在开始更好地理解你所住的“房子”、你与它的关系,以及更重要的一点:你未来如何管理、升级这栋“房子”。

先来看这个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认知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此之前,科学家研究“认知”主要遵循“行为主义”(你可能记得上学时学过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或者听过斯金纳的大名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斯金纳(B. F. 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这一理论关注的是“刺激—反应—结果”的关系。

比如,发生了一件事,它让我们很生气,于是我们做出了某个行为,并产生了某种结果。这也可以反映在我们的“房子”比喻中:你觉得热了(刺激),可以开窗通风(反应),然后就会感到凉快(结果)。

“行为主义”的贡献是可以帮助我们较务实地观察到我们某些行为的规律,但它并不能帮我们解释形成某种外部“刺激—反应—结果”规律的内部原因与机制。比如,伴侣或下属的某个言行,为什么会那么强烈地激起我们的某种负面情绪?或者,有些简单的事,比如喝个酒、看个爽片,为什么能让我们那么开心?

在这样的思路下,以研究刺激与行为背后机制的“认知革命”才得以开始。那时计算机科学刚刚起步,科学家发现人脑的运作与计算机的原理非常相似,于是便以计算机的输入、处理、输出等作为模型,来类比描述人类心理活动属性的内部机制。

这背后的细节我们不再展开,对你我来说,这一研究中有两个概念可以享用:一个是“心理表征”,一个是“心理加工”。观点参考《认知心理学:心智与脑》,[美]爱德华·E.史密斯、[美]斯蒂芬·M.科斯林著,王乃弋、罗跃嘉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前者决定了某件事物进入大脑后你会怎么标记它的特点,后者决定了大脑如何对它进行处理并决定如何输出。

而这两者,都深刻地建立在每个人对过去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预想中。它既决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与外部的人和事相处,反过来,又决定了你会怎么看待你拥有的“房子”,也就是心智,并进行布置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