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乾帝

京都,皇宫,乾清宫。

乾皇朱由检,愁眉不展,看着奏章,朱由检这段时间忧心国事,对于那些朝堂上的大员,自己的皇叔很是无奈。

乾皇朱由检,十三岁登基为帝,十七开始亲政,拉拢文官,大力铲除阉党,剪除太后的党羽,收回太后手中的权力。

又借住朝中文官的力量,打压摄政王与支持摄政王的勋贵一脉,经过不断的打压、争斗,加上勋贵领头人成国公没有介入,朱由检算是压下了摄政王。

文官们见胜利了,便开始享受胜利果实,很快又开始了内斗,对朱由检的命令阳奉阴违。

义忠亲王对于被朱由检打压,夺了手中的权力后,很是不甘,上蹿下跳,联络勋贵一脉的人,联络宗室的人,对抗朱由检。

朱由检对此很是无奈,自己这边的文官们开始内斗,力量分散,对于自己的暗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朱由检也不能直接下令,让文官们打压义忠亲王的力量,这些争斗不能放到台面上,暗地里怎么说都行,明面上,这些都是自己的臣子,自己应该一视同仁。

朱由检掌权后,勤于政事,生活节俭,还号召后宫嫔妃、文武官员,国事艰难,都不要铺张浪费。

朱由检以身作则,缩减自己的用度,省出银钱,减免赋税,赈济民众。

然而这上天,似乎跟这位年轻君王开了个玩笑,自从朱由检登基后,天灾不断,蝗灾、大旱,时有发生。

人祸并起,关外金帐汗国,近年来统一建国,窥伺南方大乾繁华之地,关内,百姓因天灾粮食减产,赋税增加,过不下去,便揭竿而起,流窜各地,为祸不断。

大乾朝堂上,文官势力庞大,勋贵武将被打压,朱由检也是重用文官,对勋贵武将很是不信任。

然而朱由检怎么样没想到,自己信任、重用的文官们,就是这样回报自己的。

明明很好的政策,到了下面,就变成了苛政、暴政,明明花费重金购买粮食调往灾区,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但是到了下面,买的是掺了沙子的发霉粮食,放的是一碗粥半碗泥的粮。

这还算好的,有点地方,大发国难财,在这时候,囤积居奇,兼并百姓土地,趁机买卖人口,一个黄花大闺女,也就值个一斗旧米。

官商勾结,盘剥百姓,于是,百姓们活不下去就揭竿而起,攻破城池,抢劫大户、粮仓。

有些有野心的,聚众自立,竖起了反旗,占据粮仓府库,招兵买马,分发盔甲兵器,开始攻打别的城池。

给地动乱,甚至有点自立为王,这显然瞒不住了,于是,朱由检这才知道自己治下百姓情况。

朱由检本就长于深宫,虽天资聪颖,在经过几年观政后,自学成才,帝王心术无师自通。

用权术斗倒了太后,斗倒了自己的皇叔,压下了勋贵一脉,但是这朝堂上的文官们也无人能制,文官们虽然内斗,但却一致对外。

众人一起隐瞒皇帝,为自己谋夺利益,朱由检被瞒在鼓里,知道这火燃起,文官们瞒不住了,朱由检才知道百姓的情况。

朱由检现在也没办法,派遣人去镇压叛乱,却不知道该派谁去,前几次,有官员上报有地方叛乱,朱由检就派了文官领兵平叛。

朱由检是被那些文官给忽悠了,朝堂诸公一个个的在朱由检面前大放厥词,一个个将自己夸的文治武功无所不通,一个个都是上马能领兵,下马能执政的国之栋梁。

朱由检不明情况,看这些人都说的这么厉害,还相互捧场,于是就派遣文管领军平叛。

哪些勋贵武将,虽然不满,但由于他们和义忠亲王走的较近,朱由检不信任他们,勋贵一脉也是很无奈。

现在好了,派遣文官平叛,派出去了不少军卒,花费了不少粮草、银钱,但是这些叛乱的贼寇,越平越多,人数暴涨,战力也是越打越强,已经有了军队的样子。

朱由检现在算是明白了,文官靠不住,这次他准备派遣武将领军,由于为了防备武将,所以朱由检准备派遣文官监军。

这也是无奈之举,朱由检不信任勋贵一脉,文官这边,朱由检现在也看明白了,这些人也就一张嘴,有些人或许有真才实学,能够执政一方,有些或许也是熟读兵书的。

但是,这些文官再怎么熟读兵书,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摆了,完全比不上勋贵武将这些战场上杀出来的经验,就算有些勋贵没有亲自指挥过大军,但是这些勋贵祖上都是真刀真枪的杀出来的。

这些人,祖上都会留下作战经验,各种情况,如何应对,这些都会记录下来,传给后入。

别小看这些经验笔记,这就是底蕴,熟记这些后,再读兵书,然后参军,跟着别的将领,学习观摩前辈指挥作战,领兵的能力就这样慢慢的培养出来了。

朱由检这次想通后,准备明日在朝堂上宣布这次领军人选,与监军。

PS:感谢,人间理想.投的十张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