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的魅力

(代序)

游艺,就是游戏的艺术,是各种游戏或娱乐活动的总称,是人类追求快乐愉悦生活的精神需求,凝结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国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艺术,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创造出纷繁绚丽的游艺文化。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追求人性的解放,在心物交融的精神状态下,无拘无束地体验生命的快乐。游艺意味着生活的乐趣、精神的解脱、身心的激发和释放,忘却忧愁和烦恼,甚至是时空的存在。

南北朝时任昉《述异记》有一则非常美妙的传说故事。晋朝时,樵夫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在对弈。王质在旁津津有味地观看。童子送他一枚枣子吃,王质便不感觉饥饿。一眨眼的工夫,一盘棋尚未下完,王质斧子的木柄已经烂尽了。王质回到家,发现已经过了百年,旧时的亲朋都已不在人世。后世以烂柯为题的诗歌、绘画不胜枚举,唐代画家刘商以王质故事为题绘有《观弈图》,元人贡性之有诗云:“笑杀王郎底事痴,斧柯烂尽不曾知。却抛尘世无穷乐,只博山中一局棋。”中国游艺常常与仙界相连,仙人的游戏是凡人向往的生活,正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仙界的缥缈,时空的变幻,人生的苦短,都与游艺所蕴含的精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彰显着独特趣味和无穷魅力。

明代木刻画《烂柯观弈图》

围棋的魅力折射出整个游艺活动所具有的益智、愉情、欢娱、忘忧的独特功能。游艺蕴含着超凡脱俗、愉悦快乐的人生哲学,独特典雅,精致细腻,充满活力和趣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国人创造出围棋、象棋、蹴鞠、风筝、骰子、麻将、七巧板、九连环、斗鸡、斗蟋蟀、谜语、酒令等众多游艺项目,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繁衍不绝,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游艺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生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实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先秦诸子各自阐述着对快乐人生的理解,孟子关于“独乐”与“众乐”的论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讨论“鱼乐”的故事,庄子和老子的本性自然、超脱无为的思想,等等,都对中国游艺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孔子的游艺思想成为中国游艺文化的核心。孔夫子《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最早从哲学层面对游艺做了诠释,认为游艺是拥有明道仁善之德的人所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是人的内在品格的修行磨砺过程。游艺的前提是修德依仁,所有游艺活动是在一种无拘无束、毫无滞碍的状态下进行的,是自由愉悦的,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技巧展现与精神活动的无违融合,这才是中国游艺的真谛。

“游”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本义是古代旌旗上飘带之类的饰物,后引申为逍遥的遨游。“艺”字始见于商代,表示种植,引申为准则、才艺、艺术等含义,古人认为才能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才可以称为“艺”。“游艺”一词意味着游戏娱乐技艺的高超,道德修为的核心价值,以及心旷神怡、悠然自适的精神状态。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游艺”的内涵就是“玩物适情”四字,主张在自由愉悦的状态下去追寻生命的价值。之后,南宋理学家赵顺孙在《四书纂疏》中进一步解释朱熹的观点,指出游艺的状态应是“从容潜玩”,潇洒自在,专心致志。朱熹的“游艺”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游艺思想的基础。北宋司马光作《独乐园记》阐释君子的快乐观,认为无所牵挂、无所羁绊的自由状态是快乐的基础,人生张弛有度,志倦体疲,需要游戏休闲的滋养与调节,所谓“勤劳罢倦,必从容宴息以养志游神”。苏轼在《观棋》诗中提倡“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的游艺观,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阶层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李清照精通各种游艺,认为“嬉戏之事”如同学习圣人之道,在于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南宋理学教育家程端蒙在《程董二先生学则》中说:“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弹琴、习射、投壶,各有仪矩,非时勿弄。博弈鄙事,不宜亲学。”游艺是课余的活动,目的是培养优良的性情,要遵循礼仪规矩,远离赌输赢、角胜负的博戏。元代《蹴鞠图谱》开篇即讲“仁义礼智信”,以及“要和气,要诚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的“十紧要”,显然做人比技艺更加重要。“依仁游艺”为核心的儒家游艺思想影响深远,寓教于乐、德艺双馨始终是中国游艺文化的民族特色。

明代文徵明行书长卷《独乐园记》(局部),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直到近代,人们不再简单地将游艺局限在道德层面,游艺真正成为人们闲暇娱乐活动的艺术。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是对中国几千年游艺精神的新诠释,体现了融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人生信仰和生活美学。梁启超在《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中说:“依孔子的观察,生命即是活动,活动即是生命,活动停止,便是生命停止,然而活动要有原动力——像机器里的蒸汽,人类活动的蒸汽在哪里呢?全在各人自己心理作用——对于自己所活动的环境感觉趣味。用积极的话语来表他,便是‘乐’,用消极的话语来表他,便是不厌不倦。”“趣味主义”是对中国古代游艺思想的发展。

中国游艺体系是在儒家游艺思想的主导下,经历几千年的涤荡和创新构建起来的。中国游艺思想的内涵主要有四条:一是依仁游艺,修身育德是游艺的前提和目的;二是逍遥自娱,游艺是精神与物质相融合的活动,必须在自由、超脱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三是遵循仪规,公平的游戏规则是所有游艺活动的基础;四是扬善除弊,远离赌博等有害游艺项目。

“游戏”一词同样起源很早,《韩非子》中就有“游戏饮食”的话。许慎《说文解字》说:“戏,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意思是说“戏”字与军事活动有关,本义是角力,就是徒手相搏,较量武力,之后引申为戏剧、游戏等。在先秦时期,游艺与游戏的内涵是不同的,大约在唐宋以后,两个词汇逐渐融合,更多指向闲情娱乐的各种游戏活动。游艺以个人的娱乐为目的,所以与戏曲、歌舞等纯观赏性的艺术表演不同。游艺与体育不同,游艺重在自我身心的休闲愉悦,不以体育竞技为目的。

中国人善于创造,精于游艺,自先秦之后,各种游艺种类被发明出来,形成独特的中国游艺体系和鲜活的中国游艺文化,千百年来不断传承、演变,生生不息。历史上,“游艺”一词的范围曾经非常广泛,几乎包括艺术和体育的许多种类,从中国游艺史研究视角来看,应该将属于艺术、体育、百戏等的内容从游艺体系中剥离,更多地关注普通民众都可以从事的闲暇娱乐活动,人民的娱乐生活才是中国游艺文化的主体。正如近代学者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记述了民国时期民众的日常娱乐,他说:“有了极度闲暇,中国人还有什么事情未曾干过呢?他们会嚼蟹,啜茗,尝醇泉,哼京调,放风筝,踢毽子,斗鸡,斗草,斗促织,搓麻将,猜谜语,浇花,种蔬菜,接果、枝,下棋,养鸟,煨人参,沐浴,午睡,玩嬉小孩,饱餐,猜拳,变戏法,看戏,打锣鼓,吹笛,讲狐狸精,练书法,咀嚼鸭肾肝,捏胡桃,放鹰,喂鸽子,拈香,游庙,爬山,看赛船,斗牛,服春药,抽鸦片,街头闲荡,聚观飞机,评论政治,读佛经,练深呼吸,习静坐,相面,嗑西瓜子,赌月饼,赛灯,焚香,吃馄饨,射文虎,装盆景,送寿礼,磕头作揖,生儿子,睡觉。”显然林语堂对闲娱乐的界定过于宽泛,从现今中国游艺史的研究来看,游艺的核心内容包括技艺游戏、节令娱乐、宠物畜养、棋类博戏和儿童游戏。

明代黄辉“闲游博戏”,南宋颜庚《钟馗嫁妹图卷》题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中国人豁达怡然,韵味无穷,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生至善至美的动力,演变成了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精彩纷呈,活力迸发。无论是宫廷的围棋、六博、蹴鞠、投壶、捶丸、百戏,还是民间的击壤、风筝、秋千、斗草和各种童戏,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礼仪民俗,不论是四季节令的全民狂欢,还是凝思静虑的博弈手谈,或者是孩童们的天真嬉戏,以及佳人闺阁里的鸟语花香,所有游艺活动都成为中国人熏陶性情、享受闲暇、强健身体、养生益智的方式。宋代围棋古谱名为《忘忧清乐集》,明代象棋谱则叫《适情雅趣》,明代书法家黄辉“闲游博戏”四字,都是中国人对游艺本质和功能的经典诠释。

中国人的游艺精神固化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绚丽多彩的中国游艺史。中国游艺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同时又是了解各个历史时代社会面貌的窗口。中国游艺具有社会性、规则性和兼容性等诸多特性,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游戏文化是华夏大地上休戚与共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人游艺精神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游艺体系。中国游艺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休闲娱乐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是游戏种类的对外传播,如围棋、投壶、斗鸡、龙舟、七巧板、金鱼等,而且也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民间习俗和时尚潮流。中国人自古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吸纳了许多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游戏种类,充实丰富了中国游艺文化。

中国游艺史经历古代游艺、近现代游艺和当代游艺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古代游艺大体分为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六个时期。先秦、秦汉是中国游艺体系的奠定时期,形成了主要的游艺种类和游艺思想,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收录三十几篇游艺赋,如《围棋赋》《樗蒲赋》《弹棋赋》《斗鸡诗》《投壶赋》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艺呈现独具特色的繁盛局面,各民族和中外游艺交流达到高潮。隋唐时期是中国游艺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各种游艺得到充分发展,并逐步定型,出现了专门的游艺著作,如《击壤经》《蹴鞠谱》《丸经》《樗(chū)蒲经》《弹棋经》《五木经》等。宋元明清时期游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原有游艺的完善和普及上,节令娱乐活动的繁盛和文人游戏的艺术化成为显著的时代特色,出现了宠物畜养、纸牌、麻将、冰嬉等新的游艺项目。中国游艺精神贯穿于中国古代游艺发展史,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绚丽多彩的特色,与文学、艺术、民俗、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阳春嘉日,讲肆余暇,寄情游艺,乐心不倦,成为中国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墨客的诗文和绘画中吟咏和描绘游艺的诗画浩如烟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游艺思想与艺术的宝库。近代以来,社会制度的变迁、新的思想及文化的发展,促使古代游艺中许多种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娱乐方式取代了古代游艺的许多内容,中国人的游艺精神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中国游艺发展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游艺小则关系一个人的性格与趣向,大则涉及了解一个民族,所以林语堂说:“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中国游艺史话》以中国古代游艺为主体,拾取了中国游艺宝库中最为耀眼的几颗明珠,如耄耋老者回忆孩童时光一般,娓娓道来,讲述中国游艺历史上那些可爱而动人的故事,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一鳞半爪,但是能够以小见大,抛砖引玉,帮助读者们叩开中国游艺文化历史的大门,了解中国人的游艺生活,感悟我们祖先曾经陶醉其中的快乐和追求,继往开来,充实如今美好生活的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修身适情、健康快乐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