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尖上的美味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有昭。”这是《诗经》中有关人们食用蒿子的记载。

古代人是如何食用蒿子的,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记录。

蒿子是一种草,生长于春天,到了清明或者农历三月三,在湘西的山山岭岭里,便能见到采摘蒿子的身影。这个时候的蒿子,茎叶鲜嫩肥硕而多汁。这时山里的女人最多,她们身着花花绿绿的服饰,在大山里穿来穿去。远远望去,宛如飞翔在山间的一只只蝴蝶。

在山里生活久了,那样的场景见得很多。那时,山村里的各处,飘来荡去的总少不了蒿子的清香,石碓也会忙碌起来。行走在大山中,石碓发出的声响,宛如吟唱着一曲曲清香的歌。

蒿子最家常的做法就是将其与糯米一起制作成蒿子粑粑。不同的蒿子,制作时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我从有些文字里也看到过外地制作蒿子粑粑的过程。从那些文字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他们所选用的蒿子,与湘西人所使用的蒿子差别很大。

蒿子有很多种,山野里最多的是青蒿和白蒿。

青蒿叶子表面青色,背面白色。这种蒿子苦味重,将其捣烂后还得反复用清水淘洗。

白蒿是制作蒿子粑粑最好的原料。这种蒿子不论是叶还是茎,都长有密密软软的绒毛。湘西人将这种蒿子称为粑粑蒿,用粑粑蒿制作的蒿子粑粑最是清香、美味。

每年制作蒿子粑粑时,也是母亲最为忙碌的时候。母亲将粑粑蒿从山里采摘回家,用山泉水淘洗干净,再将粑粑蒿与糯米粉放进石碓,一只脚踩着石碓,一只手拿着长长的带弯的碓杆,舂一下石碓,就用碓杆在石碓里搅动一下。母亲一次次地重复着这踩起和放下的动作,当将粑粑蒿舂成了泥,糯米也得到了极好的拌和。然后再一个个圆溜溜地扭起来,有时也将其摊成饼,包进各种馅料,捏合成团,放进蒸笼里面蒸。

山里人是最为朴实的人,家里有了好东西,他们总会想起自己的祖先。清明时节,或者农历三月三到来,他们会将蒸熟的蒿子粑粑郑重地放进一个大碗里,与煮熟的肉、豆腐等祭灶的东西整齐地摆放在托盘里,然后家里的男人神情庄重地走向堂屋的神龛,点上蜡烛,燃上香纸,恭敬地朝着祖先的牌位三鞠躬。

当蒸笼里飘出一缕缕香气儿的时候,孩子们便有些迫不及待了。那个时候,我们很想伸出手来从那蒸笼里取出蒿子粑粑先尝一尝。但是每次父母都说,只有敬了祖先,孩子们吃了才能健康成长。眼巴巴地望着神龛上飘着香的蒿子粑粑,我们早已是垂涎三尺了。

蒿子粑粑柔滑香糯,香气浓郁,它不仅吃起来香,看起来也漂亮。每次打开蒸笼,我的眼睛总忍不住瞅向蒸笼内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蒿子粑粑。它们端坐在蒸笼里,端庄极了。青绿的色彩,在时隐时现的雾气里,恍如仙境的吃食。

三月三里吃蒿子粑粑,是有一些说法的。据说,这天吃了蒿子粑粑的人,蛇见了你也会躲着走。在大山里生活了几十年,蛇倒也见过了不少,有时候当你从它们身边走过时,它们还真像是在躲着你似的远远地溜开了。还有人说,三月三或清明里吃蒿子粑粑,一是为了纪念祖先,二是为了表达祝愿。据说吃了蒿子粑粑的人,来年就会平安吉祥。

蒿子带给人们的“吉祥”倒是真的。有一种叫作青蒿素的东西,就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作为其中重要研究人员的屠呦呦,也成了中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一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有昭。”

似乎就像一句预言一般,几千年后,被一位叫作屠呦呦的人将蒿子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呦呦鹿鸣”还真是“德音有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