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1862年9月11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小镇一个医师家庭,欧·亨利十五岁便开始在药房当学徒,二十岁时因健康原因去得州的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牛人,积累了对西部生活的亲身经验。1884年后,他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新闻记者。他还办过《滚石》幽默周刊,并在休斯敦一家日报上发表幽默小说和趣闻逸事。1887年,亨利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正当他的生活安定之时,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命运。1896年,奥斯汀银行指控他在任职期间盗用资金。为了躲避受审,他逃到了洪都拉斯。1897年,他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担任药剂师,创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但因为犯人的身份,他不敢使用真名,就用一部法国药典编者的名字作为笔名,在《迈克吕尔》杂志上发表。1901年,他因“行为良好”而被提前获释,来到了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收入在《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城市之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里,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著名。他把那里的街道、小饭馆、破旧公寓的气氛渲染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享有“曼哈顿桂冠诗人”的美称。他还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力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骗子。

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为描写了众多人物,富有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被喻为“含泪的微笑”。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氛围,尤其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氛围。

欧·亨利善于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者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拍案称奇,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平淡无奇而又诙谐风趣、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犹如电光闪过,照亮了先前隐藏的一切,给读者最后一个惊喜,因此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切身感受过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对穷人是何等残酷无情。因此,他把无限的同情都放在穷人一边。在他的笔下,穷人具有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和真挚深沉的爱情。然而,他们命运多舛,孤立无援,食不裹腹,居无定所。

欧·亨利给美国的短篇小说带来了新气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并具有世界影响。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背景。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密切相关。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发生在何处,无论主人公是何人,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对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伎俩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是泾渭分明,它们之间具有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和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将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奇效,这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结果却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往往令人宽慰,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

两难的处理和意外的结局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贯穿始终,有的专门是为幽默而幽默。他在《幽默作家的自白》中写道:“我讲笑话的本质温和亲切,既不流于讽刺,也不冒犯他人。”这句话也适用于欧·亨利本人,他讽刺,但不流于讽刺,他的嘲讽和幽默通常具有善意,有时能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体现了欧·亨利透视生活的非凡能力。欧·亨利的语言本身也充满了夸张和幽默,而幽默能起到淡化事物悲剧性的作用,使大众读者更能接受。这也正是欧·亨利的作品历久弥新、人见人爱、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原因。

焦作大学 青闰

2016年2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