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语文课,情感传承的伊甸园

学语文有什么作用?在多数人的眼里,学语文是为了认识一些文字,扫除阅读障碍,写出通顺的章句,仅此而已,别无他用。

怎样教语文?传统的教学是,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提炼内容中心,完全框罗在文本之中。

我认为语文不仅仅是识字写文的工具,语文是一种积累,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情感的积累。“文以载道”,语文是一种载体,一种情感的载体。文字无情人有情,成功之作品,诗、词、曲、文,往往都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从古到今,亘古如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是对学生在人格上的一点一滴地注入和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化教化力量于无形之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因素使语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情感这个传媒,把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而产生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只是对所学的把握,它可以是多方面的,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学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教师应是有情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本身就在强调着情感教育。情感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育需要情感,语文课需要情感,语文教师更需要有情感。语文教师是情感教育中的设计师、主导演,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不存在的。我们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个性塑造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性格即将定型,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因此,在上语文课时,我们需要且有必要将内容与学生的情感相挂钩,就像春雨润物一般悄无声息地把甘霖细洒进学生的思想之中,使他们笔直地、向上地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有情有感的新世纪的宠儿。于此,我,一名初中年级的语文教师,注重情感传递与体验。

在我们初二语文上册中有一“至爱亲情”单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慈爱、恩爱、关爱、孝悌,渗透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这一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倾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和暖的春晖;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厚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一篇篇、一段段的文字,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亲情馨香。这如许深情厚谊的滋润,正是给我们心灵单纯的学生一次提醒一阵触动的好时机。我特意用一课时把这一单元的亲情延续深化进了学生的心田。相互交流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彼此了解自己为父母的回报,共同搜索动人心弦的一幕幕。身边点滴不在意,回首想来情珍惜。

“爸爸知道我迷恋SHE,上次她们到上海开演唱会时,爸爸排了整整一天时间的队花了1600元为我买了一张门票。他说,让女儿的青春梦想有个真实的闪现,这些时间金钱的投入是值得的。我当时只是沉醉于兴奋,只顾把这件事当做是向同龄人炫耀的资本,根本没静下心来仔细体会他的良苦用心,现在想来,爸爸这么做并不只是疼我这样简单,他更是想帮助我把我的花季装点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以后享受回忆的无尽甜蜜。”

“从初一下学期开始我就不住宿而骑车走读了,妈妈从此就多了一个责任,每天6:30和我一起骑车送我上学,晚上自习结束(8:30)她总是早就等在了校门口。一年多来,刮风这样,下雨如此。为了我的学习,为了我的安全,她一如既往,从无怨言。”

“我的奶奶文化层次不高,但她知道学习非常辛苦,尤其是我们住在学校的更不如在自己家里有照应,因此每次回家她首先是看我有没有变瘦,她说学习好与不好都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是身体,她以前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那么你们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以后又打算怎么做呢?”教室里一片沉默,我没有再叫任何人站起来回答,而是给他们一段时间的思考。我相信,此时此刻他们将不再轻言名牌与游戏,他们心里想的是为他们买名牌的家人,想的是回家之后他们首先该做的应是什么事。过后,更有许多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一个个感人的片段:

“我向教室走去,而妈妈则出校门去了百润发。我并没有想到天气——炎炎烈日。到放学时已晚了——妈妈手里拎着几大包东西,脸红得像夕阳,一滴滴汗珠从妈妈的额上挂下来。当时我惭愧不已,都是我,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让妈妈去百润发的,是我太贪吃了,是我让妈妈累了……顿时,我不敢再看妈妈的脸,我对不起妈妈,看见妈妈那慈祥的劳累的脸,我内心就越不安了。妈妈见我愣着,便说:‘还不快走。’如往常一样,妈妈的话语是那么温和,笑容是那么甜美。只是她的脸上比以前多了许多皱纹,那是岁月的见证,是操劳的见证,是……我想,今后我要关心我的爸爸妈妈,关心我的家人……”

“奶奶,记得我小时候,/您总爱抱我到林荫道上玩,/郁郁葱葱的树木,/低上低下的石砖。/那时的您,/是满头乌黑的头发,/脸上洋溢着很幸福的笑容,/手里拿着我爱吃的棒棒糖。/事过境迁,/现在的您,/头发中夹杂着刺眼的银丝,/手里拿着的却是我爱吃的水果。/奶奶,现在我长大了,/您还爱带我去林荫道上玩,/依然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依然是低上低下的石砖。/只是眼前的奶奶饱受了岁月的摧残,/但您仍是那么的爱我……”

多么让人惊喜,让人欣慰,这般平常却又深厚的至亲之情一下便能在学生的心际扎下生动的根须。其实青少年学生现在的情感经历犹如一张雪白的纸张,需要我们为他们拓下美丽的痕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极富教育意义的小说,它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教学中,我没有把太多的口舌花在对文本的讲解上,大部分时间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小说戛然而止的结尾“他看到是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这堵墙是一面镜子,让人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堵墙是一个人善恶的界限,它把善紧紧围在人的内心,而拒恶于外。”掌声响起。

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行为谈谈感悟。其实我是有意问这个问题的,我知道这两天班上一部分男生和其他班因水果一事闹得不可开交,由一开始的错拿演变成现在的故意砸烂,我想听听他们的心声。

“虽然是他们犯错在先,但我们也显得太小气了一些,就像这个不靠窗口的病人一样如果把心胸放宽一点,事情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了。”

“我们砸烂了他们的香蕉也损坏了我们特长班的声誉,是不值得的。”

……

“是啊,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家为什么不想想以德报怨呢?现在事情搞砸了,难道就不可以补救了吗?如果一方先低头认个错,结果又会怎样呢?”

第二天下午吃水果时间,我看到我们班几个学生拎着两袋水果走向了楼下的一个班级。我笑了,青少年的心灵是柔滑的,只需轻轻一掸,就能把沾上的灰尘拭去:只需稍稍一点拨,他们就知道该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学生倍感醇厚的亲情、人情,同样能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他们的心路历程再添上更灿烂浓重的一笔。文史不分家,承载浓厚思想的文学作品有时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来激起情感的浪花。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比如上次的阅读课吧,我们的任务是对《悲剧教育》作理解练习,文章比较难懂,我采取学生读一段我解释一段的方式进行。

如这一段:“‘悲剧’教育能唤起青年的羞耻感,从而加重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由于悲剧往往表现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情境,而这种本来不应发生的‘情境’又直接或间接地与欣赏者自己有联系,即发生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地理环境之中。这样,欣赏者就会因自己不能阻止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而产生一种羞耻感。我们改革的时代正需要当今青年这种带着深沉的忧患意识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一把火,它能点燃青年心中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多少年来,我们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青年知晓这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和中国备受欺凌掠夺的屈辱史,从而激发起当代青年那种不让中华民族再受苦难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确定了‘国耻日’,其目的也正是用‘悲剧’教育法来时刻长鸣警钟,唤起国人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从当前世界最为关注的“日本篡改历史教材”一事和学生谈开,谈到韩国为此而上下一心一致抵制日货、谈到我们学生才在历史中学到的“火烧圆明园”史实,全班学生不禁都义愤填膺大骂慈禧干政,大呼中国政府懦弱。不言则自明,文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无外乎要这种效果。更让我高兴的是,第二天的日记中,好多学生都表示对过去侵略者的痛斥。

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播知识的任务,更背负着激发学生心灵真善美的重担,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我们驰骋在语文的情感天地间,尽情享受人性的七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