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教语文,教做人

教育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在如今教育界重视教学的情形下,我们教师亦不可忽视了“育人”这一重任。陶行知先生反复提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品行的好坏与否关系着个人一生的成败。“人之初,性本善”,然“教不严,师之惰”,初中生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需要教师来共同打磨,才能出现瑰丽的色泽,若听之任之甚至弃之不理,他们就只能永远是一块块粗糙顽劣的石头,在风霜雨雪的侵袭下逐渐消逝。这是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传媒、网络科技等快餐文化强烈冲击着现代学生言行品德,我们更是要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教育就是教师琢磨玉石的一个长期过程,他决定着我们教师必须将德育贯穿始终。

语文作为一个交际工具,具有人文性特点,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宽阔的道路,可以缓冲并有针对性地更正快餐文化带给学生的负面效应。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科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中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

一、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在苏教版第一至六册的语文教材中,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始终占据每一册课本的重要位置。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德育教育素材,而且有一定的持续性。在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极度弱化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诗以言志,为我们传达着片片爱国深情。

《七律 长征》教学中,多数老师可能更多的是分析夸张的修辞,强调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等语文性很强的知识,但是我们同样应该让学生感知红军踏“千山”涉“万水”的远征之难,告诉他们“五岭”山有多陡,“金沙”水有多寒,大渡河岸有多高,让学生从具体的数据和内容中体会这一过程的艰辛,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到长征之苦,才会倍加珍惜今天舒坦的生活,也才会由衷地欣赏我国“江山如此多娇”,激发学生为祖国疆土“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自豪的爱国热情(《沁园春·雪》)。

文以载道,语文课文中总是承载着大量的思想内容。一个小学生尚能从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即将失去使用母语的痛苦,从祖国的即将沦亡中激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和仇敌之恨(都德《最后一课》),更不用说一个经历了祖国沧桑、目睹了神州疮痍却又深居海外的学者看着他国日益强大,自己的国家却不见起色,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立,心中是怎样的滋味?(刘敬智《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中经过这样的比较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放弃在美国一切优越条件、不惜付出巨大代价突破重重困难回归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与经历可能会更相信认可,对人物产生真诚的敬意,同时也会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爱国情愫,一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种情感便会被激发。

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现代学生生活在家人精心呵护的摇篮中,除了学习上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外,几乎任何困难都会有人为其解决,致使他们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太差,无法处理甚至不知该怎样面对外来的不如意事件,因而产生种种消极想法和做法,严重损害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点燃学生斗志的篇章。

《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从紫藤萝十年前后的遭遇和亲人的重病之痛中领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哲理,站在哲学高度用积极的人生观来看待花与人不幸的问题,启发我们应该将有限的生命汇入到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中去,惜时而行,共创世间的辉煌。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紫藤萝开花的盛景作反复的欣赏和联想,让他们在自己的想象和老师提供的图片中获得视觉美感,转而进入的是10年前它衰败的惨相,从强烈的反差中使学生惊叹紫藤萝的生命力之强,再提及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小小挫折,相信学生在紫藤萝生命几近被毁却能重焕生机面前会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问题。

对于一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学生而言,保尔的一番话语是最好的航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开导学生,身患重疾的保尔在忍受身体折磨、环境恶劣之时还能有此思想,为实现自身的价值笔耕不辍,我们有着这样健康的身体,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有什么理由认输呢?不经过自己的尝试怎么知道没有成绩呢?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不为自己好好积累一番呢?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冲击,促动他们内在的潜力。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三、提高自身的修为

知识同样也能提高人的修养。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到任何地方,可以变化任何场景,可以离开国土,离开家乡,离开单位,换下不称心的衣服。但是,人却一辈子也离不开我们的身心,所以,身心的修养是个大问题。”在目前快餐文化盛行、人心浮躁的社会,人们眼中更多的是利益、自我,身心的修炼渐被淡化。我们更应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育。

在让学生知道对人“多一些宽容”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同时(《多一些宽容》),更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琐事谈开,教室中的、宿舍里的,只有贴近生活,学生才会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才会有意识地将所学运用于实际。

物质的充裕使得一部分学生沉溺于安逸的生活,没有了自身的追求,迷失于现实的海洋,茫然于做人的目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名人为升华自己灵魂抛却生命的事例,也展现了平凡人“动人的光彩”。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畅所欲言: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该如何去做?课堂上请学生就实际而谈,课后观察学生的言行是否如一,随时提醒和鼓励他们说了就该去做。在提升他们思想境界的同时,也等于帮助他们实践言行一致的承诺,让他们意识到应养成说到做到的作风。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诸多呵护,使得现在孩子极少具备吃苦精神,经受不住一点点的不如意,学习压力大就厌学逃学,住宿生活累了就租房,由家人陪伴……就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自己都不能很好地面对处理,试想,他怎能承担以后更大的困难与挑战?我想他们需要体会:

有人为了生存,不管“两只脚皮开肉绽,都在流血”,不管饥饿的疼痛“好像在啃着他们胃”,“爬到灯心草丛里,像牛似的大咬大嚼起来”,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与一匹狼周旋到底,在他“已经瞎了,失去了知觉”的情况下“仍在一刻也不停地向前扭动”。(《热爱生命》)

虽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生命体验,但我们需要知道有人能为生存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学业、为自己的未来舍出一点时间、一点精力?课堂上简单的点拨会为学生擦出一些意志的火花。

五、体悟生活的美好

人们易忽视身边的美好事物,而我们的学生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吃好是自然,穿好是正常,住好是应当,却不知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抛弃学校家里准备的食物,情愿充以杂乱的零食;不满意家长为其所买的衣物,毫不留情地将其改造,赋予其张扬不羁的新面貌。他们不知曾经的岁月:

“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柳叶儿》)。

教学中,在文字的反复诵读体会之时,我们亦可以在课前请求家长予以配合,为学生讲述些他们那时的艰苦生活。通过课堂中学生所闻所感的交流来唤起他们对现在生活的热爱,从自己拥有的一切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六、体验亲情,担起责任

各种媒体、多样文化的出现冲击着现代青少年的心灵,影响着他们个性的形成,更大地拉开了他们与师长之间的沟通距离,师长越来越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越来越不能接受师长的要求,如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就越大,如果不加以逐步的消除,则将会出现师长横加指责、孩子日益叛逆的状况,最终会成为一种相处障碍。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适当地防止或改变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你幼年你可能不知道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你“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可能你没有体会到,当你因功课问题被爸爸责骂时,你的妈妈“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我的母亲》)

在你的童年,也曾有过这样的“朋友”:

“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童年的朋友》)

在你的成长中,为了给你提供舒适的环境,你的爸爸在外面奋斗着,“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台阶》)

有这样的长辈,一个陌生之人尚且感动流泪,“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父母的心》)爸爸妈妈对你倾注了全身心,爷爷奶奶为你付出了宽厚的爱,你用心去感受过吗?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把这些课文汇聚在一起,上一堂亲情专题的课,相信多侧面的材料、丰富的情感会感染到善良的学生,平时小恩的点滴输送,再加上此时浓情的汩汩浇灌,心灵单纯的学生怎会不深受震撼?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源源“活水”来,只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意识,学生就能在长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各种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有价值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