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幸福课堂的创新细节

幸福课堂认为,创新是基础教育的主题。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必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教育改革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新选择,归根到底是对人才标准的重新选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确立的教育价值,这是自废除科举制度以来最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念变革。幸福课堂的创新探索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鲜活的细节样本。

一、基础教育应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转型期和创新型的社会需求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全面创新、持续创新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还是高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小环境,都对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创有所成,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近年来,温家宝、李长春、刘延东、李源潮等同志先后都强调要培育创新能力,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文化。这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

幸福课堂启示我们——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改革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中的。创新的需求、创新的灵感、创新的设想,很多都来自生活。一个人只有充满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去完善生活,改进生活,方便生活,才能催生创新的萌芽。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意志力、自信心、团队精神、自我激励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对人的创新活动起到重要的启发、引导、维持、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在创新的道路上,不但需要丰富的想象、足够的热情,更需要严谨、务实、细致的精神。只有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才能实现有效的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前提是消除人才创新的障碍。“幸福课堂”的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教育原本就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教育的人文价值也正在于帮助每个人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境界、发展幸福能力。然而,这些年来我们只是信奉“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味追求升学率,却无视教育几近消失的幸福感。幸福课堂重视“提升教育幸福感”,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幸事。

幸福课堂认为,提升教育的幸福感远不是取消几次考试、限定作业时间、组织文体活动那样简单,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许多观念:例如,教育价值取向,幸福课堂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教育质量评价,幸福课堂从过度注重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考查综合素质和多元衡量个性发展;教育管理方式,幸福课堂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注重思想引领和情感熏陶。而且这些转变要从学校的每个老师、每一堂课、每次作业做起。

幸福课堂把“玩学做”作为幸福的通道,积极倡导少布置些莫名其妙的无效作业,多留点可以让学生游戏和做梦的时间;少举行些只为应试的训练和考试,多创设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欣喜,感受成长的快乐,传达情感的温度。幸福课堂使学校变成孩子留恋的乐园,使老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使班级成为学生心中温馨的集体,此时,幸福就敲响了教育的大门。

幸福课堂认为,创新是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基,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的确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是育人,而不是选拔。

幸福课堂认为,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是创新教育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是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它同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还是沿袭旧的那一套,素质教育就很难实施。所以,不管是从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来看,还是从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来看,创新教育是为了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幸福课堂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

目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尤其是课程改革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尽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基础知识从来都是一个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它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另外,课程结构应依据一个国家的社会、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传统,从本国实际出发,力求最适合本国需要与发展的最佳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从根本上说,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服务。

二、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课堂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宜简单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精英教育”的概念,而应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创新的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创新的才干。

长期以来,“高考情结”和“状元情结”始终在我们的文化中“剪不断,理还乱”。就人数来讲,中国的高考状元与诺贝尔奖得主大体相当,然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的贡献,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有着深深的“高考情结”和“状元情结”,许多教育者仍然关注的是怎样制造“状元”。许多学者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也基本上属于应试策略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偏失。在这种理念影响下,许多教改实验班无形中被异化成为“高考尖刀班”或“竞赛尖刀班”。考试成绩提高就是教改实验成功,否则就是不成功甚至是失败。其实,大量统计研究表明,人的创造高峰期是在40岁左右,也就是说,多数人是在基础教育完成20年左右、高等教育完成10年左右进入创新成果的高产期。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创新成果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无论如何用学生的在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都显得幼稚和不足。幸福课堂认为,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本科教育,都应主要着眼于为学生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研究和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当然也包括教育评价观)。这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因而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

幸福课堂认为,要广泛宣传科学的人才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鼓励青少年通过不同的途径成才。要逐步转变认为考试升学是成才唯一途径的狭隘观念,逐步转变认为只有高学历才是人才的错误观念,逐步转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唯一标准的陈腐观念。

幸福课堂认为,创新教育既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注重人性化发展的教育体系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新的教育特质,也是对传统教育内容的新拓展,目前的创新教育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教学模式和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是创新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幸福课堂的幸福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向理念要发展。当前,重要的是在以下六个方面形成理念认识上的统一:

1、全面性。全面发展是创新教育的方向要求。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旨思想,理应成为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主体,是一个有多方面需求的存在个体,针对这一情况,创新教育要吸收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确保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确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结合创新教育实际,在确保能够积极应对职业需求、劳动变换、人员流动和工作受挫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完善创业知识结构,着力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2、主体性。主体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性发展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能动性发展,这种能动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发展;二是人在自然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和自觉性发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极大改善的今天,学生对自身主体性产生了极为迫切的意愿诉求,创新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能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和参与原则,最大限度地焕发学生的道德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知识、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有效提升创业主体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3、创新性。新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特征要求。创新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的时代命题、前进课题和现实问题,也是检验一个高校创新教育工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考题。创新性发展源于创新教育多样的教育体系、教育机制和教育平台,主要体现在:第一,结合新经济增长的智力支撑特点,体现时代要求,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建立起教育紧紧沟通社会与经济的教学纽带,建立起人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职业型向社会型、从传承型向创新型、从从业型向创业型转换的培养渠道,丰富创新性发展体系;第二,结合学分制、休学制、转学制等弹性学制与创新教育配套的教育政策,解决好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孵化基地与经济实体的联系,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制度,开辟创新性发展机制;第三,结合学校产学研过程,利用社会课堂、视频教学、远程教育等诸多手段,扶植一批品牌创业项目形成科技创新吸引力,以扶持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创新原动力,搭建创新性发展平台。

4、个性化。个性化发展是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个性化发展不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地发展,而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突出发展,个性化发展就是对人的才能及精神的拓展和解放,是对人的天赋、爱好、秉性及风格的拓展和解放。创新教育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是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前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涵盖策略、技巧、模式、方法和手段,教学形式要为学生所欢迎,为学生所接受;二是课程设计紧紧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凡是社会需求和经济建设中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都应当有效融入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三是创业课堂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孵化基地,可以在企业,可以在人才、劳务市场,授课教师要注重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不要拘泥于教学计划和形式;四是创新教育师生身份可以相互模拟转换,师生关系有时是师徒关系,有时是朋友的关系,有时是服务的关系。这些方法的采用和落实,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生成。

5、价值性。价值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价值性发展的核心是社会价值发展和物质价值发展。就社会价值发展而言,创新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文明进步所赋予的一切教育手段,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抢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高点,突出理论武装的重要地位,着力扩展创新教育的社会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育学生全新的生存理念;就物质价值发展而言,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实践,舍弃小我,融入大我,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到工农群众中去寻求发展,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积极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

6、和谐性。和谐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理性要求。创新教育是创造事业的教育,成功事业的标志包括理想道德的积极向上、精神生活的健康愉悦和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围绕创新教育的理性要求,和谐性发展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展开:一是理想道德的和谐发展。这一和谐发展要求学生自觉把自己的理想,落脚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上,为人民服务上,自觉把自己道德落脚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上,落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二是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这一和谐发展要求学生在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心理与生理的和谐发展,精神生活的和谐性发展促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促成了学生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和条件;三是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和谐发展构成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求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实现从心理到思想直至行动上的真正融入。

三、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展幸福课堂创新活动意义重大,对于大力弘扬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广泛展现矢志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风貌,树立教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激发教育战线的改革创新活力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的热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活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幸福课堂的改革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注入强大活力。幸福课堂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发展,促进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幸福课堂坚持育人为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幸福课堂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幸福课堂的基础教育教育工作者树立崇高的教育追求、坚定的教育理想,勇于担当,勇于实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谱写教育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从这一点上说,幸福课堂的创新探索,在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突破改革瓶颈,把教育事业推向新境界。

幸福课堂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从小学到大学持续不断地培养创新的意识、创造的精神。填鸭式教育显然与这个目的格格不入。要扭转填鸭式教育,首先要使教师不断对教育和教学过程提问“为什么”,并要率先质疑和探索,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更快的发展。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也是教育创新的文化环境问题。

幸福课堂认为,当教育结果被评比等指标化、被升学等功利化以后,教育创新的文化就被压抑了,因为教育过程被注入了功利性。对分数的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数量和答案的精确程度的过分强调,使教育失去了理想和追求,失去了创造的原动力。当前我们强调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正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从教育的宏观层面来看,应当说有些教育改革不乏很好的设计,出台的有些政策也不乏很好的思路,但就是由于缺乏支持改革创新的文化环境,到了操作层面被打了折扣。政策还不完善,被钻了空子,扭曲了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导向,形成“重走老路最安全”的误导。其实,落实和完善政策,是良好的改革创新文化的基础。

幸福课堂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宜简单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和“精英教育”的概念,而应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创新的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创新的才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拔尖创新人才”是针对成人来说的,从心理结构看,创新体现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期,在成人期达到高峰,青少年期的创新还不成熟。从心理学角度看,各个年龄段都有创新的表现,突出表现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结合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人人都有创新,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精英学生”。

如何既保护幼儿、儿童、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又不“拔苗助长”?幸福课堂认为,对极少数天资聪颖、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天赋,可以提前跟随大学教授做科研,社会要给这些孩子创造合适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幸福课堂认为,应该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形人才。“T”这一“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这一“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学贯东西,就能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包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业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中小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幸福课堂在实施创新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接受专业训练,具备相关专业、行业和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这就是继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独立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发现已有知识、技术的不足并找到其新的应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就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以智育为中心以及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参与到创新的环境中来,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大力开展研究型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2、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规范体现在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专业设置标准,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讲解,学科专业思维模式的训练和养成,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规范,学生素质要求等。基础教育的创新体现在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学校的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的培育等。创新以规范为基础,规范又以创新为追求。没有规范,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规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我们改革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拓宽专业基础,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将人才培养与生产活动结合,注重培养有特色、有特长、有天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是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规律,个性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相对性。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标准,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要求、人才基本素质标准等。个性则体现为学生的主体性、不可替代性,如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特长等。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注重理性思维、逻辑思维、量化实验,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科学思维(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人文教育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拓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侧重于反思、体验、感悟等思维方法的培养,以期使学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追求善和美,提升精神道德水平。

5、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语言、文化、哲学、历史、现代基础科学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和训练,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在目前情况下,需要注重学生以下素质的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勇于创业及独立工作的能力等。具体做法是,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学科交叉,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等。

6、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其《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面向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仅仅通过课堂讲授、教材编写来给学生传授“道”已远远不够了,教师作为知识化身、权威象征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的作用由“授业”向“授渔”转化、由“解惑”向“引惑”转化。在无惑时引惑,在有惑时一道探惑、释惑,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四、幸福课堂是创新教育的有效尝试

幸福课堂认为,培养创新素养、提升创新能力,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要想走得稳、走得远,根基就要深。培养创新人才也要当作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幸福课堂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幸福课堂在深入挖掘以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规格定位,做好顶层设计,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幸福课堂”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到涵盖知识、能力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转变。即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业素质和谋生素质,而是作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不仅发展智力,更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并重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

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幸福课堂实现从传统单一性规格定位向多元化规格定位的转变。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幸福课堂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本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幸福课堂实现从单一趋同性向突出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书香班”“篮球班”“象棋围棋班”等特色班正是阜阳铁路学校幸福课堂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学科特色的有益探索。

幸福课堂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幸福课堂把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幸福课堂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培养计划中提升实践教学比重;注重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科研项目促进实验项目水平的提高,形成实践教学特色;注重校内与校外共建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开设实验室“创新天地”,实现时间、空间、内容上向学生的全方面开放,引导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实践。

幸福课堂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训练,是培养其基本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幸福课堂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从基础到专业逐渐深入地进行,积极推进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三个层次平台的建设,使学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强调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幸福课堂认为,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问题和矛盾。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教育创新不是喊口号,也不是玩概念,而是让我们的思想、观念、行动去适应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创新应始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问题为导向,特别要结合各地实际,以当地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现在,有些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设计,有些教育政策不乏很好的思路,但由于缺乏改革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及打折扣的执行,扭曲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对改革创新的支持重在落实和完善,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创新精神。

幸福课堂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否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者、领军人物甚至大师,关键取决于他能否具有持续的兴趣和动力,能否在一个领域中坚持不断地发展下去。创造需要激情,需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比聪明和知识(或成绩)更重要的是兴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坦率地讲,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是有偏差的,甚至我们有些文化观念是错误的。有的老师们常这样教育学生,学习就要刻苦,要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卧薪尝胆,忍受痛苦的煎熬。工作也是一件苦差事,似乎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都是牺牲了个人幸福的生活、克服了巨大的痛苦才取得辉煌成就的。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教育观念。一个人在痛苦的心境下不可能产生创造的激情和灵感。事实上,对他们来说,思考就是享受,这是一种智者的享受。他们的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对工作乐趣的享受。我们教师只有形成这样的生活观、工作观和人生态度,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成为一个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甚至大师。

幸福课堂认为,优秀的教师既要仰望星空树立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幸福课堂以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为基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只有创新型的教师和管理者,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如何保证创新性课程的质量、切实贯彻创新性教育目标并创造教育创新的环境,教师和管理者的水平是关键。幸福课堂以健全相关机制与体制为前提,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并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幸福课堂以推进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重要途径,鼓励教师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培养创新型的教师人才。幸福课堂的改革创新来之不易,光荣属于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团队和敢闯敢干的幸福教育人。

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这既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通过师生间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可以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人生经验、科学思维方法、创新人格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更有目的、更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教师队伍,探索研究性教学体制机制,显得非常重要。

以往,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过于重视那些自上而下的、在某一宏大政策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却没有对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校长和地方教育管理者们的自下而上、适应当地教育和社会实际的教育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也很有价值,应当重视对这些教育创新进行总结、提炼,并据以完善我们的教育政策。

教育创新的文化氛围十分重要,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要把教育研究创新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制定和完善鼓励研究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教育创新体系,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努力形成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当然,教育创新离不开制度保障,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领导者都应当具有建设良好教育创新环境的意识,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受到自己职业的责任和荣誉,激发起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享受着那份发自内心的幸福。

幸福课堂的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我们应把创新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作为中、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的教改实验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