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四卷)
- 乔晓光主编
- 7069字
- 2021-11-19 10:37:21
第二部分 村社剪纸调查
一、剪纸的类型与纹样
侗族民间剪纸在乔勒村和晚寨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服饰文化和民间信仰两大领域。作为服饰底样的剪纸,依附于当地侗民(主要是妇女)普遍穿着的传统服饰,及其背后相对稳定的民俗文化需求和古老的族群认同。而依然活跃在侗民生活中、由鬼师传承的巫俗剪纸,则呈现出乔勒村和晚寨村民间巫俗信仰文化根深蒂固的生命力,反映出当地侗民普遍的生活诉求。
(一)侗族服饰文化中的剪纸
首先,作为服饰底样的剪纸,无论在乔勒村还是在晚寨村,都呈现出被手绘绣片取代的趋势。尤其在晚寨村,两位传承人都已经在多年前放弃了剪纸,专门在场集上出售更受欢迎的手绘绣片。由于侗族传统服饰剪纸都是手绘画稿,因而手绘绣片基本上保留了剪纸的造型规律和文化信息,可以与剪纸一并讨论。其次,乔勒村和晚寨村女服的刺绣手法主要是平绣、梗边锁丝绣以及编带绣,以此呈现服饰纹样,有些部位不需要剪纸底样。再次,出于经济原因,很多剪纸传承人保留的剪纸花样已不多,可用于比对的剪纸底样有限,故选用部分刺绣完成的服饰加以说明。
由于乔勒村与晚寨村传统民间服饰(主要为女服)分别代表七十二寨侗和四十八寨侗不同的服饰文化传统,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的文化属性,故两相比对以突出作为服饰底样的剪纸所呈现的服饰文化差异性和共性。
1.乔勒村与晚寨村服饰类型差异
包括乔勒村在内,流行于七十二寨的侗族服装(主要为女服)为圆领大襟类型,夏秋为蓝、白布单衣,冬春为青褐色棉衣和罩衣,无领左衽,衣服宽大过臀。长方形围腰、前襟和袖口处绣有龙、鸟、蝴蝶、花、鱼等纹饰,做工精细。传统习俗是中老年妇女下穿长约50厘米的青色百褶裙,而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多为裤装,领襟处的结构和刺绣部位也有明显不同(图2-1、图2-2)。绑腿和绣花钩鞋则是节日及婚嫁时的传统侗族服饰组合。
图2-1 乔勒村中老年妇女的夏季民族服装(摄于乔勒村)
图2-2 乔勒村30岁以下年轻女性的夏季民族服装(同上)
以晚寨村为代表的四十八寨侗的传统民族服装,属无领对襟类型,与七十二寨侗女性服饰相比差异明显。上衣为对襟、无领、无扣、宽摆,并有贴胸菱形胸襟以及流苏绣花披肩;围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长方形围腰也比七十二寨侗女服宽大复杂,堪称华丽。绣花纹饰集中在菱形胸襟上部、披肩和前后两片围腰(图2-3、图2-4)。
图2-3 晚寨村侗族妇女的围腰前部(摄于晚寨村)
图2-4 晚寨村侗族妇女的围腰后部(同上)
2.侗族服饰底样剪纸(手绘绣片)的应用部位
传统的剪纸花样在乔勒村侗族女装上主要应用在圆领、胸襟、袖口、围腰、绣花钩鞋等部位,也包括背带、手包等生活用品;在晚寨村还包括菱形胸襟上部、前后围腰及流苏披肩等部位。(表2-1、表2-2)
表2-1 乔勒村侗族女装的服饰底样剪纸和应用部位图表
表2-1 乔勒村侗族女装的服饰底样剪纸和应用部位图表(续)
表2-1 乔勒村侗族女装的服饰底样剪纸和应用部位图表(续)
备注:表格中乔勒村侗族女装的服饰底样剪纸由剪纸传承人吴义莲、杨再仙、杨印莲、林金花、吴再花等提供
表2-2 晚寨村侗族女装的刺绣纹样和应用部位图表
表2-2 晚寨村侗族女装的刺绣纹样和应用部位图表(续)
表2-2 晚寨村侗族女装的刺绣纹样和应用部位图表(续)
备注:表格中晚寨村侗族女装的手绘绣样由剪纸传承人吴秀英和吴岁芝等提供
总体上讲,代表七十二寨侗的乔勒村服饰底样剪纸类型更丰富。一方面是因为其服饰领襟、围腰、背带等处都需要大面积的平绣纹饰,呈现出的剪纸纹样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其女服类型有不同的年龄区分(30岁前后有差异),因而略显复杂。
3.侗族服饰底样剪纸(手绘绣片)的类型特点及代表纹样
乔勒村与晚寨村传统的侗族服饰刺绣底样剪纸,总体类型并不复杂,依传承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读习惯和当地服饰特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大类:襟领类,围腰类,背带类,披肩类,儿童服饰类,鞋花、帽花及其他。其中襟领类和披肩类分别为乔勒村和晚寨村独有;围腰类和背带类两村寨差异明显,其他类型差异不大。
(1)襟领类剪纸刺绣底样(仅限于乔勒村及七十二寨地区)可以分为30岁以下、30岁及30岁以上两种。(图2-5、图2-6)
图2-5 乔勒村30岁及以上妇女襟领剪纸刺绣底样
图2-6 乔勒村30岁以下妇女襟领剪纸刺绣底样
(2)围腰类剪纸刺绣底样可以分为乔勒型(代表七十二寨地区)和晚寨型(代表四十八寨地区)。(图2-7至图2-9)
图2-7 乔勒村围腰类剪纸刺绣底样
图2-8 乔勒村侗族妇女围腰
图2-9 晚寨村侗族妇女围腰
(3)背带类剪纸刺绣底样也可以分为乔勒型(代表七十二寨地区)和晚寨型(代表四十八寨地区)两类。(图2-10至图2-13)
图2-10 乔勒村背带剪纸
图2-11 乔勒村背带手绘绣片
图2-12 晚寨村背带手绘绣片
图2-13 剪制好的晚寨村背带手绘绣片
(4)披肩类刺绣底样,仅见于代表四十八寨侗的晚寨村。(图2-14、图2-15)
图2-14 晚寨村披肩类手绘绣片
图2-15 晚寨村披肩
(5)儿童服饰类剪纸刺绣底样主要体现在晚寨男童服装和乔勒女童围腰上。在晚寨村,男性童装有大片的绣花纹饰,但基本上为手绘绣样后的梗边锁丝绣,且纹饰类型相对单一(多为云龙纹样),大致可以体现纹饰类型中性别的差异,而成年男性服饰则无纹饰。在乔勒村,最具代表性的剪纸刺绣底样体现在女童围腰上。(图2-16、图2-17)
图2-16 晚寨村男童服装
图2-17 乔勒村女童围腰
(6)鞋花、帽花及其他,见图2-18至2-20。
图2-18 乔勒村女性鞋样剪纸
图2-19 晚寨村男性童帽
图2-20 乔勒村女童围腰飘带
目前,由于侗族村寨之间婚嫁关系范围的扩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旅游产业的开发,现代生活用品的多样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剪纸的类型,比如手包、手机袋等新型刺绣底样剪纸类型的出现(图2-21)。
图2-21 乔勒村剪纸传承人吴义莲的手包剪纸纹样
4.侗族服饰剪纸纹样的结构特征、纹饰符号及组合的文化解释
乔勒村与晚寨村的剪纸传承人基本上不识字或只有小学学历,无法用汉语交流,调查过程全部通过本村有过打工经历的年轻人进行翻译。传承人对于自己传承的服饰剪纸纹样的文化解释大都非常简单,有的仅仅知道“好看”。而实际上,由于剪纸传承人的年龄、师承关系以及从事剪纸的时间长短等具体原因,她们对纹样的文化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我们通过同一问题多个传承人交叉互证的调查方式,来梳理服饰剪纸纹样背后的文化信息。
乔勒村与晚寨村服饰剪纸纹样最显著的共性结构特征是整体的云勾(侗语du lan gan)纹饰,几乎出现在所有剪纸类型中(图2-22)。对此,两个村寨里的剪纸传承人没有相应的解释。但与榕江的其他侗族支系及苗族服饰比较,其独特性显而易见。对此应该更广泛地通过侗族支系间的文化认同、族群迁徙以及不同支系的整体文化比较来寻找线索,详见后文。
图2-22 乔勒村女性襟领类剪纸及背带类剪纸上的云勾纹饰
对于具体服饰剪纸纹样的分类解释,我们依据乔勒村与晚寨村传承人的认读习惯和服饰特点,以及对应的服饰部位的具体类型来认读,详见表2-3。
表2-3 乔勒村与晚寨村服饰剪纸(手绘绣片)纹样类型汇总表
备注:表格内容整理自剪纸传承人口述,部分纹样名称为侗语音译;乔勒村与晚寨村的剪纸纹样应用于服饰刺绣的种类,仅限于调查者实地考察及了解范围
乔勒村女服剪纸纹样可分为:动物类(包括神话动物)、植物类和吉祥符号类(实际上对当地村民而言,以上皆为具有吉祥意味的符号)。
(1)动物类:水龙、红嘴鸟(侗语ga xia)、鱼、蝴蝶等。(图2-23)
图2-23 乔勒村剪纸底样及刺绣纹饰中的动物类纹样:水龙、红嘴鸟、鱼、蝴蝶
(2)植物类:牡丹花、瑙荪花(侗语nao sun,像牡丹一样的花)、董蒂母花(侗语dong dei m,田里的花)、佛手、石榴与牡丹(汉族俗称“石榴坐牡丹”)、四季花(颜色不同的四瓣花)等。(图2-24)
图2-24 乔勒村剪纸底样及刺绣纹饰中的植物类纹样,依次为:牡丹花、瑙荪花、董蒂母花、佛手(右侧局部)、合体花(牡丹和石榴)、合体花(牡丹、桃子和石榴)
(3)吉祥符号:云勾、喜字(指盘长,俗称中国结)、寿字变体、钱(汉族俗称贯钱)、八宝花等。(图2-25)
图2-25 乔勒村剪纸底样及刺绣纹饰中的吉祥符号:云勾、喜字(指盘长)、八宝花、钱、寿字变体
组合纹样中,除了云勾可以与所有符号搭配外,其他组合还有:龙与蝴蝶、红嘴鸟与花(包括牡丹花、瑙荪花、董蒂母花等)、鱼与蝴蝶等。吉祥符号(除云勾外)中,如喜字、寿字变体、钱等,一般仅作为单独装饰类符号出现,不具备固定组合规律。剪纸传承人对典型剪纸符号组合的文化解释如下:
(1)龙与蝴蝶
乔勒村剪纸传承人杨再仙:蝴蝶要喝水,龙或鱼要吃蝴蝶。
晚寨村剪纸传承人吴秀英:龙(女性)在水塘里洗澡,蝴蝶(男性)在塘上面飞来飞去,蝴蝶看龙好看,想与龙交往。龙女很漂亮,打扮得很好的蝴蝶看上了龙女,想去追求。龙女不愿现身出来,蝴蝶就飞去飞来地追求。(图2-26)
图2-26 乔勒村手绘绣样及刺绣纹饰中的龙与蝴蝶固定组合
(2)鱼与蝴蝶
晚寨村剪纸传承人吴秀英:本地人在水稻田里养田鱼。蝴蝶由虫变化而来,蝴蝶以前是称王的,田鱼是其手下。蝴蝶指责田鱼把稻谷的根都吃掉了,命令绿色的尖嘴鸟专门来吃鱼。蝴蝶从茧变成蝴蝶时,在牡丹花边,牡丹花见证了蝴蝶最早的“王”的地位。(图2-27)
图2-27 乔勒村剪纸底样中的鱼与蝴蝶固定组合
(3)火盆与背带花
乔勒村剪纸传承人杨印莲:背带中间是火盆、边上是火盆的架。(图2-28)
图2-28 乔勒村剪纸传承人杨印莲背带手绘绣样中火盆纹样
晚寨村剪纸传承人吴秀英:背带中间是火盆,背带边是火盆的架;还有的四边是龙,中间是宝,四角是云勾。(图2-29、图2-30)
图2-29 晚寨村剪纸传承人吴秀英手绘绣样中火盆纹样
图2-30 乔勒村和晚寨村普遍使用的火盆(灶台)
晚寨村手绘绣片纹样与乔勒村相比,总体上要简单得多,大体上只有云勾、水龙、龙宝、旱龙、虫、鸟等。除了云勾可以与所有符号组合外,其他分别为:龙与龙宝,旱龙与云(图2-31至图2-33)。蝴蝶(当地人解释为蝴蝶,但形似云勾)(图2-34)、鸟、花等纹样多作为单独装饰类符号出现,不具备固定组合规律。晚寨村剪纸传承人吴秀英对典型剪纸符号组合的文化解释如下:龙与龙宝是“龙抢宝”的意思(图2-35)。旱龙(侗语huang shen)是虫,是蚯蚓。龙在水里,而旱龙是在旱地的龙,遇到水想变成龙。男童衣服纹饰中的虫,是“nei”(侗语),不如蝴蝶有地位。(图2-36至图2-38)
图2-31 晚寨村手绘绣样中的水龙与龙宝、云勾固定组合
图2-32 晚寨村手绘绣样中的旱龙纹样
图2-33 晚寨村菱形胸襟绣样中的龙宝纹样
图2-34 晚寨村手绘绣样中的蝴蝶与云勾的变体纹样
图2-35 晚寨村服饰刺绣中的龙抢宝纹样固定组合
图2-36 晚寨村手绘绣样中由旱龙与龙宝组合的火盆纹样
图2-37 晚寨村手绘绣样中的虫纹样
图2-38 虫纹样对应的服饰
通过乔勒村与晚寨村服饰剪纸(手绘绣片)纹样的比较和剪纸传承人的文化解释,可以发现分别代表七十二寨侗和四十八寨侗的服饰剪纸(手绘绣片)纹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性特征和文化差异。第一,两村虽然存在服饰结构、刺绣工艺(乔勒村多平绣,而晚寨村只有梗边锁丝绣)等方面的差异,但二者对最普遍出现的云勾纹样和龙(龙女)纹样具有共同的使用和认读传统。第二,某些服饰剪纸(手绘绣片)纹样的结构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比如背带纹样的外形和关于火盆纹样的文化解释。第三,单就剪纸(手绘绣片)纹样中的符号类型和固定组合而言,乔勒村远多于晚寨村,尤其是红嘴鸟与花、蝴蝶与龙、蝴蝶与鱼的固定组合;而晚寨村出现的龙与龙宝、旱龙与云边的符号和组合方式又是乔勒村所没有的。第四,只有乔勒村的剪纸纹样(皆为平绣剪纸底样)出现了较多与汉族民间剪纸相同的吉祥符号,比如盘长、寿字变体、钱、佛手、石榴等;而这些在晚寨村的纹样中是看不到的。可见乔勒村与晚寨村服饰剪纸(手绘绣片)纹样基本上代表了既有共同符号认同传统、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不同侗族支系。而要进一步分析其文化属性和差异背后的语境,就必须将剪纸放在一个更大的当地文化空间中考量,后文详述。
(二)侗族信仰习俗中的剪纸
由鬼师传承的巫俗剪纸在乔勒村和晚寨村几乎随处可见,充分体现出当地侗族民间信仰习俗中鬼师的重要性。鬼师,当地侗语称xiang zhai(xiang指“师”,zhai指“鬼”),乔勒村的杨昌本和晚寨村的吴良斌分别是各自村寨里唯一的鬼师。他们都是普通农民,在当地侗民的观念里并不具有特殊身份。必须由他们来“解决”的问题多半是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看日子,用生辰八字占卜,画符辟鬼,为意外生病的小娃娃招魂驱鬼,为命理虚弱的人保福增寿(俗称“添命”),为村民和寨子扫鬼等等,也包括“招谢龙神”(指看风水,看龙脉)和部分丧俗事宜。总体上鬼师的工作与当地侗族村民普遍的信仰习俗和现实生活诉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服饰剪纸不同,乔勒村和晚寨村的鬼师虽然分属不同的侗族支系,但巫俗剪纸的存在方式、具体用途、形制和剪制手法都是一致的,鬼师对此的文化解释也大致相同,可见其背后具有共同的信仰习俗土壤。而掌握巫俗剪纸种类的多少与具体的师承关系及个体传承能力有关。比如晚寨村的吴良斌,由于家族世代为鬼师且通晓汉文,他掌握的巫俗剪纸类型有6种之多;而乔勒村不识字的杨昌本40多岁才开始学做鬼师,他掌握的剪纸类型只有3种。由于巫俗剪纸与信仰习俗关系紧密,故将具体剪纸分类、用途、存在方式及鬼师对此的文化解释一并呈现,详见表2-4、表2-5。
表2-4 乔勒村鬼师杨昌本传承的巫俗剪纸及其使用方式
表2-5 晚寨村鬼师吴良斌传承的巫俗剪纸及其使用方式
表2-5 晚寨村鬼师吴良斌传承的巫俗剪纸及其使用方式(续)
鬼师的巫俗剪纸常用白色、红色、绿色、黄色纸(黑色纸是绝对不用的),通常由雇主准备。乔勒村和晚寨村两位鬼师的巫俗剪纸有7种类型,分别为:百口(侗语bo hou)、添命(侗语dian ming;或称添寿,侗语qin-m sou)、招龙且渡、吉弥阿(侗语ji-m mia)、招谢龙神或称坟飘(侗语ji tong)、山神(侗语zhui lao nong,指最小的鬼)、长寿招财(侗语xiu lao fa cai)。其中两个村寨鬼师共有的类型是百口和添命剪纸,其剪制手法、巫俗用途以及文化解释也完全一致。由于巫俗剪纸技法及文化解释只能由鬼师口口相传,且两个村寨的鬼师也无任何联系,只能认为其背后曾经具有相同的信仰习俗和巫俗剪纸传统。
添命剪纸,在乔勒村和晚寨村是常见的巫俗剪纸类型,且剪纸自身形制也较为典型。此处以乔勒村鬼师杨昌本家的添命剪纸为例,来了解其存在的生活语境。和乔勒村普遍的木结构吊脚楼一样,杨昌本家坐北朝南,堂屋位于二层东侧。堂屋北面的木墙中央是敬供祖先、天地及本家镇宅的神龛,神龛正下方是火塘(现已不用)。他家的两张添命剪纸都贴挂在神龛的东侧。杨昌本对此的解释是:两张添命剪纸一张是自己的,一张是他孙子的。添命的放置位置依据人的生肖而定,比如属兔、属虎的要放置在东方,属猪的则放置在北面……依据十二地支对应的四个方位来放置。杨昌本属“寅虎”,故而放置在东面,他的孙子属“卯兔”,故放置在东面偏中间的位置。
添命剪纸的形制,除中间是一张由12个人形(或16个)组成的剪纸外,两边立有“柱子”,两柱顶部通常要架3座“桥”,罩在顶部。柱与桥的连接处各插12只花、3条旗子,并放置一枚红鸡蛋壳。柱子中部捆扎3根稻草,下面绑上糯谷。(图2-39)
图2-39 杨昌本家的添命剪纸形制
鬼师杨昌本的解释是:添命上面的3座由3根细竹条外包剪纸条捆扎的桥(侗语long jiong),指龙洞(或称彩虹)。两边由竹棒制成的柱子(侗语ben suan),指“过阴棒”,起到固定添命的作用。柱子顶部的12只花(侗语nuo)组成的花树与三条旗(侗语ji)是固定的组合。红色的鸡蛋(侗语bu)壳,用来挡住花树的头。绑上糯谷,以示富裕。要防止外人碰触而犯禁忌。(图2-40、图2-41)
图2-40 杨昌本剪的添命剪纸
图2-41 吴良斌剪的添命剪纸
山神类型剪纸是由晚寨村的鬼师吴良斌传承的,吴良斌及当地村民的文化解释是:山神,贴在大门口的门框上,是一种保护家人和家畜平安的剪纸,有两种功能,一是进财,二是防止退财(财产流失)。当地传说中,山神如果戴了“帽子”,就有了隐藏的能力。这种山神具有隐藏或搬走人、财物和家畜的神奇力量,因为山神有顶帽子,能让人看不见他藏匿的人、财物和家畜,所以只有给他好处(祭祀他),丢的东西才会失而复得。听老人讲,山神常常在野外藏匿人畜,比如有人家丢了牛,就在田埂里,但人们看不到。这时要用染成红色的熟鸡蛋来“哄哄”山神,之后到田里走一圈就能找到牛。以前也有人在溪边丢了鸭子,就到寨头烧烧纸,用木头做个山神的神像(或用泥土塑成山神的泥像),背着在寨子里走一圈,鸭子就会出现。也有村民被山神藏起来的故事,用红纸、绿纸或黄纸剪山神祭拜就可以找到。(图2-42)
图2-42 吴良斌剪的山神剪纸(下方是戴了“帽子”的山神)
对招谢龙神类型的巫俗剪纸,晚寨村鬼师吴良斌的解释是:“挂在房子的中柱上或坟墓上,保护阴宅、阳宅不受鬼的骚扰,万事平安”,并且“红色最好,白色也可以”。(图2-43)不难发现,此类巫俗剪纸对应于龙神信仰,且阴宅、阳宅并无差别,都受龙神的管辖。关于龙神,当地多具体指风水中的龙脉,并不是指土地神。在这两个村寨里也没有土地庙,说明在当地的信仰体系中龙神另有他指。此类剪纸挂在房子的中柱上,明确表明中柱的特殊性。在当地的建房习俗中,第一根立起的就是中柱;并且从中柱砍伐到选址、立房都有一套祭祀活动和禁忌。中柱在当地的习俗语境中常常既代表了房子,也暗指这一户人家。
图2-43 吴良斌剪的招谢龙神剪纸
其他几种类型的巫俗剪纸,如百口、招龙且渡,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村寨中也普遍存在。吉弥阿剪纸,由于缺少当地的丧俗背景资料,有待于进一步调查。长寿招财剪纸(图2-44)的习俗功能,大体与添命剪纸相同,但晚寨村鬼师吴良斌的解释附带了大量的汉族民间信仰。如西王母、院内判官、主生主死之神、十二个档案(掌管十二生肖侗人寿禄之神)、泰山老母、彭祖八百岁(东王公),较为混杂。这显然与他通晓汉文并掌握较多的汉文卜算知识有关,也清晰地呈现出汉族民间文化信仰对当地侗族习俗文化的影响。
图2-44 吴良斌剪的长寿招财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