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态稳定,才能超水平发挥

要想把话说好,首先要敢于说话。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怎样说,也不是不想说,而是缺乏说的勇气。事实表明,越是羞怯和紧张,越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相反,如果你有一种轻松自信的稳定心态,往往会超水平发挥。

1.如何有效地克服羞怯心理

有的人很羞怯,与他人很少说话,见了陌生人更是张不开嘴,即使心里想说,一时也找不到话题,不知该说什么好,甚至手足无措,脖子粗、脸通红,特别是遇到异性,更是紧张异常,手心冒汗。这类人心里也希望和别人交流,很愿意走近别人,但就是存在羞怯心理,也就是俗话说的脸皮太薄,总觉得不太好意思。他们常常担心自己说不好,或者担心:我走过去和他(她)说话,对方会不会觉得我太唐突?他(她)会不会不理我?等等。

这种羞怯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羞怯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通常,每个感到自己有羞怯心理的人都想将之克服,但为什么有的人改变了很多,而有的人却没变化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产生羞怯的原因,以及有没有掌握一套改变现状的有效方法。

羞怯的产生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喜欢清静,寡言少语,说话低声细气,怕见生人,在生人面前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在程度上会有所减轻。

后天因素:一是与自我意识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由于过分注意自我,说话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才敢做,缺乏主动性。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长此以往,他们便不愿频繁地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二是缺乏自信。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低估自己认知的偏差常常是导致害羞的最重要原因。

三是挫折经历。有些人以前并不害羞,原来的性格开朗大方,与人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那么,如何有效克服羞怯心理呢?

第一,接受自己“羞怯”的现实。

人的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已经形成了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否则也许会像“邯郸学步”一样,到头来把自己的优点都丢失了。要认识到羞怯的人身上有很多长处,勇敢地承认自己就是“害羞”,同时也承认他人的长处,这样,当别人注意到你的羞怯时,你就不会紧张和掩饰自己,而采取随和的态度,也只有这样,同别人的关系才能密切和友好,还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老是考虑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或自己应该怎样迎合别人;相信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差,而别人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己是一个同别人一样有思想、有性格、有自尊的独立、完整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强于他人。

永远不要无缘无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但这并不表示你永远是笨拙的。也许你有些缺憾,比如眼睛小了点,鼻子又大了点,但其实这才是你的特点,好莱坞的大嘴美女们不也是数不胜数吗?

第二,多参加团体活动,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刚开始参加团体活动时会感到不适应,很紧张。教你一个小方法:当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正式或非正式的聚会,应该记得手上握住一件东西,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的小东西,这样可产生一种比较舒服和安全的心理效应,从而有助于消除紧张和羞怯感。

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刚开始时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坐在不起眼的地方,观察别人的表现,看他们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然后,觉得自己有把握了,可发表一两句意见。要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后,伴随着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和对自己的重新评价,便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

研究表明,一个非常怕羞的人,当他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以后,随之而来的将不再是新的羞怯,而很可能会滔滔不绝起来。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肯定模式,羞怯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说话的胆量与能力。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关键时刻要勇于表现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现实要比想象的简单、容易得多。

与人谈话的时候,用眼睛望着对方,并且声音稍稍放大一点,让对方听清你要讲的是什么。别人没有应答你的话时,要再重复一遍,害羞的人常常忘了这点。不要替自己找理由说是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

别人打断你的话时,要想办法继续把话说完。其实对方未必对你的话不感兴趣,所以下次不要把中断谈话当作逃出人群的借口。

第三,做有心人,记下令你感到不安的事情。

当你记下你的害怕与担心时,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这是极有效的自我调整方法,并且你可以为此预先做好克服它的准备。比如你演讲时,拿讲稿的手会抖,你不妨把讲稿夹在写字板上,这样拿在手上可能就不会抖了。再比如面试时,也许你担心交谈中会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你不妨在交谈前先猜想对方将怎样提问,把要回答的话想好,甚至自言自语地进行不懈的练习,这样就能临场不惧,应付自如。

第四,改变你的身体语言。

羞怯的人往往给人以孤僻、冷傲的表象特征,而实际上他们内心深感胆怯、孤独,并渴望交流,但因为其表象使人们无法了解这些信息,因而人们往往远离他们或以同样的冷傲不屑地对待他们,从而令羞怯的人越发感到不安。改变这种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身体语言。人际交往的身体语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摆脱窘境,可以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可以化解朋友间的误会,同时,微笑可以减少你羞怯的感觉。

当然,这就像改变其他行为一样,刚开始时总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还是回到老样子更舒服些。此时你不妨先将一切担心往好的方面想,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乎那些害怕心理,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般人总认为是有了勇气才去行动,恰恰相反,人往往是有了实际行动的鼓励才会有勇气。心动不如行动,只要去说去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方自信。

2.消除当众说话紧张的小技巧

很多人在和别人单独聊天的时候可以挥洒自如,但如果要他在很多人面前说话,他就会紧张,不仅会脸红脖子粗,甚至还可能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当众说话时的紧张感,极大地抑制了人们自身具备的语言潜能的发挥,也使其公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实际上,紧张只是一层窗纸,如果我们能勇敢地去捅破它,再面对很多人的时候就可以侃侃而谈、无所畏惧了。那么怎样消除紧张感呢?

当众讲话时之所以紧张,大多是因为怕自己讲不好。因此,要消除紧张感,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林肯说:“即使年纪一大把,经验一大堆,如果无话可说,也免不了要为此难为情。”只有准备充分才有完全的自信。

香港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窦文涛是业界闻名的“名嘴”“铁嘴”,嘴上功夫特别厉害。但是可能没多少人知道,窦文涛上初中的时候发生过一件足以让他尴尬到无地自容的事情。他那个时候很爱说话,当然说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老师可能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就让窦文涛参加。为了打消他的顾虑,老师告诉他,不用紧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像写作文一样写篇稿子,上台背出来就行了。

窦文涛见老师说得很简单,也觉得问题不大,稍稍准备一下就能登台表演。于是,他就答应了老师。结果到了演讲比赛那天,他一上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他背完第一段之后,费了好大劲才想起第二段的内容,就这样好不容易把两段都顺利地背下来了。但是在背第三段的时候卡壳了,死活想不起第三段的第一个字,那时候也没有人在旁边给他提示。这下他更紧张了,大脑中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接下来,窦文涛站在台上足足半分钟,一句话也没有说,台下听众开始交头接耳,一片议论声。窦文涛越来越害怕,最后发生了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他尿裤子了。然后全校师生眼睁睁地看着窦文涛尿湿了裤子跑下台,当时的窘境读者不问也知道,他是何等的难堪。

可见,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即使大家公认“很会说话”的人在当众说话时也会紧张。

除了做好准备外,还有一些很实用的小技巧可以有效消除紧张感,大家不妨一试。

(1)回避目光法。如果你是第一次当众讲话,心情难免紧张,特别是听众的某些偶然因素也会人为地造成讲话者的紧张情绪。比如某个听众发出一些声响,就会引起你的情绪波动。这时,你就应该转移目光,或者采取流动式的虚视方法,有意识地回避目光对视,以保持良好的心境。

(2)呼吸松弛法。在上台前,运用深呼吸松弛紧张情绪的办法简便可行。具体做法是站立,目视远方,全身放松,做深呼吸,这样就可缓解紧张情绪。

(3)自我陶醉法。在当众说话时,面对满场听众,有时会因精神紧张而出现语言表达失误的情况。这时可以假想一下自己是已经获得成功的人物,就会信心倍增。

(4)自我调节法。为了消除紧张情绪,可在上台前通过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放松。比如在演讲前,听一首轻松愉快的乐曲,看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故事等。

(5)注意力转移法。为了减轻大脑的紧张程度,在登台前可以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个具体的物件上。比如,可以欣赏会场的环境布置,也可以与人闲谈,借以冲淡紧张的情绪。

(6)语言暗示法。语言的暗示包括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比如登台前可以这样暗示自己:“今天的听众都是我熟悉的人,没必要心情紧张。“我准备得很充分,很有信心。”“你能行!我们等着为你的精彩演讲喝彩。”通过语言的暗示,消除紧张的情绪。

3.从“瓦伦达心态”中走出来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在面对一些重要人物或关系重大的事情时,担心说不好话、做不好事,因而导致精神压力很大。结果呢?越是担心失败,往往失败来得越快。

这使人想到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家族也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高空杂技演员世家。20世纪70年代早期,70多岁的卡尔·瓦伦达说,在他看来,生活如同走铜丝,一切都是机会和挑战,对此人们赞叹不已。他那种专心致志于目标、任务和决策的能力令人钦佩不已。但不久后,在没有安全网的情况下,瓦伦达在波多黎各的圣约安市的两个高层建筑之间进行高空走钢丝表演时,不幸坠落身亡。他在掉下来时手中仍紧紧抓着平衡杆。他曾一再叮嘱他的家庭成员不要把杆扔下,以免砸到下面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话。

事后,瓦伦达的妻子痛心地说:“我料定他这次一定出事,因为他在上场之前,总是不停地念叨着: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这之前的历次演出中,他只关心走钢丝本身,其他事情毫不考虑。而这一次,他太重视演出的成败了,所以出了事。”

后来,心理学家把那种过分地担心事态的结局、内心充满了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权威人士通过一项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人大脑中的某一想象图像,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把假想当作真实情况,并为此做出努力。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运动员在击球之前,担心自己把球打进水里,他就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把球打进水中。这样,在他的大脑中便自然会出现一幅“球掉进水里”的清晰图像。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击出的球果然就掉进了水里。这项试验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的确存在。

可见,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中,放松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多么重要!在体育、文艺比赛中,在高考、竞选、竞聘时,因过分看重成功,往往反而“砸锅”的事屡见不鲜。我们平时说话也是这样,如果你过分担心自己说不好,十有八九就真的会说不好。只有防止出现“瓦伦达心态”或从“瓦伦达心态”中走出来,你才能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满意的结果。

仔细想来,学会放松,“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涵养,一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一大学问,一大艺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任何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中,都能谈笑风生,指挥若定,挥洒自如,举重若轻,这不也是高层次的放松吗?

有些人在说话时之所以出现“瓦伦达心态”,就是因为把成败得失看得过于严重,或者把自己的形象和表达效果看得太重。他们拿得起,放不下;他们赢得起,输不起,总是精神负担过重,考虑这,顾虑那,精神时时处于紧张、忧虑、恐惧、烦躁的状态中,这怎么可能把话说好呢?

从“瓦伦达心态”中走出来,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抱一种平常的心态,并学会用辩证法看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多么重大,无非两种可能:成功和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人世间有赢就有输,有成功就有失败。不必把成功看得那么神圣,那么了不起。赢也好,输也罢,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生活给自己的一份馈赠、一份财富。有些话,在关键时刻没有说好,甚至说错了,但只要你吸取了教训,能吃一堑长一智,就应当聊以自慰,何必因噎废食?

当然,所谓不把成败得失看得过分重要,并不是说在说话时就不追求效果,更不是说可以不顾别人的感受或事情的后果乱说话,而是要调整情绪、放松神经,做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从而使自己热情而镇静、紧张而有序,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充分施展自己的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