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的人脉才是好人脉

人们总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其实前浪之所以先死,是因为其同河流和风向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这些前浪要是跟风向的关系好了,风向忽然一转,那先死的不就是后浪了吗?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做人同样是这个道理。

我们看史书和一些历史剧,往往会发现有一些做臣下的,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依然是大红大紫,官位一样稳固,这就是所谓的几朝老臣。他们不仅仅是因为活得久而挂个空职位的几朝老臣,其实很多人都一直掌握着实权,并且在不当政后还能全身而退留下一个好名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们都能很好地揣摩上意,都能和皇帝搞好关系。

张廷玉,字衡臣,清朝安徽桐城人,康熙年中进士,在康熙王朝登上了内阁学士的高官位置;在雍正王朝,更是大得雍正青睐,先后当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职同宰相。雍正王朝是个短命王朝,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于是张廷玉又在乾隆王朝当上内阁大学士,仍是位同宰相这样级别的官职……他前后居官五十年,居首屈一指的宰相席位达二十四年,是真正的三朝宰相……张廷玉卒年八十四岁,富贵寿考,为清代之最。他又是怎样适应“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巨大变化的呢?

归根结底一句话:“改变自我,适应君王。”我们只需看看张廷玉是怎样适应君王的不同爱好就知道了。

在整个清王朝中,康熙可算得上是一个英主,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开创盛世。从康熙十三年起至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前前后后六次巡幸江南。但他的巡幸勤于公事,不讲排场,主要是为了考察河道的整修情况,以及江南的吏治民情。康熙巡幸江南所用之开销,所需费用及供应物品,大多数出自内务府。而每次巡幸所带的随从人员,也只有二三百人而已。

张廷玉参加了康熙六次巡幸中的后三次,几乎每次都由张廷玉起草有关文告,原因很简单,张廷玉从生活习惯上差不多与康熙一致。康熙觉得“衡臣对心思”,所以总是命他起草相关文告……他也就不遗余力,完全按照康熙的生活准则,严格规定拒绝地方官员布置豪华供应,要求地方长官以勤政爱民的具体政绩来接受康熙的考核与检查。

康熙一看,总是大加赞赏地说:“就要这样,衡臣懂朕的心思。”

这样一来,康熙自然就把张廷玉当作心腹近臣来看待了。

康熙一死,儿子雍正继位,雍正是一个十分古怪的人,脾气暴躁,手段狠辣,不苟言笑,甚至连声色之娱都尽量回避。许多臣子对雍正的这一套作风不习惯,张廷玉却说:“天子就是天子,你不能要求天子去学臣下,而只能要求臣子去适应天子。”

在这方面,张廷玉费了不少心思,分析雍正的特殊爱好,然后投其所好。

雍正嗜好鼻烟,钦定鼻烟壶式样;欣赏眼镜,用于奖励臣子;玩狗成痴,频制狗衣;事必躬亲,工而不厌,等等。

张廷玉几乎是按照雍正的各个个人喜好,各有贡献,比如雍正喜好鼻烟,张廷玉就搜集各种烟壶献给雍正定夺……雍正喜好用眼镜奖赏给臣工中的近视眼,张廷玉就给他准备各式各样的眼镜,供雍正选来奖赏臣工……总之,雍正爱好什么,张廷玉就搜集和贡献什么,当然大得雍正的青睐。

到了乾隆王朝,皇上的兴趣爱好又变了。乾隆也学他祖父康熙的样子,在他在位的六十年内,多次巡游江南,但是乾隆巡游江南的主要目的不是出于勤政,而是为了寻欢作乐。

乾隆与康熙不大相同,他最爱铺张,讲究豪华,沿途官府勒索,百姓怨声载道。他的随从人员,不是康熙巡幸时的二三百人,而是两三千人。地方官接待圣驾,更是怠慢不得半点。张廷玉看出了乾隆崇尚奢华的弱点,于是以“年老”为由,拒绝与乾隆同去江南巡游。

乾隆六下江南巡游,总花销二千多万两银子,这无疑给朝廷财政增加了极大负担,更给沿途百姓造成了极大危害。

张廷玉赶上了乾隆六次游江南的前三次,但他一次也不参加,与其他许多大臣千方百计想跟乾隆游一次江南不同,张廷玉只是口头上叫好,赞同乾隆对江南的巡视,但是以自己年迈体弱为由,从来没有跟随乾隆去过江南。张廷玉很聪明,这样做既不会让乾隆讨厌自己,又能保住自己的晚节,不至于被后人唾骂。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迅速改变自己的爱好以适应新君王的兴趣,有所为有所不为实在是太重要了。

当今也是一样,公司领导、政府领导换了又换,公司大老板走马观花,今天这个注资,明天那个退出是常有的事。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把握领导的喜好,顺着他的意思来做,这当个几朝元老就绝对没有问题了。很多领导都有个毛病,喜欢把前任的政策推倒重来,他想推倒就让他推去,你反对也没用,还会成为他的眼中钉。即使领导的做法是错的,自有有实力的人去反对,自己就算了吧,还是躲在幕后稳定地握着实权的好。

人脉箴言

能做“几朝老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做了几朝老臣还能全身而退就更不容易了。关系越发展长久,越要淡定从容,作为“老臣”,不要想着自己资历老,就可以捞上一笔,就可以居高临下,这最容易导致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