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李白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②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漫游各地。天宝年间被诏供奉翰林。“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李璘幕府,因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后人誉为“诗仙”。

③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④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译文

山中的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苍茫天空中的一片孤云自在悠闲。

我与敬亭山相对而视,相互久看不厌,看来懂得我内心的只有敬亭山了。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秋,当时李白仕途失意,在长安对朝政极度失望,并预感到将有动乱发生。于是他离开长安,来到宣城。在怀才不遇和看透世态炎凉的孤寂中,他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中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拟人化,而达到感情上的融合交流。由此能让我们感知,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显露出来。

可以说,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