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脾气的妈妈和怯懦的孩子

有句话说,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而养人重在养心。好的亲子教育,也就是滋润孩子内心的过程,滋养的原料即是父母所营造的环境。

对于亲子教育,有的时候家长们并不是缺少方法,而是欠缺状态,有的家长太理性,功利心太强,缺乏感情的展现;而有的家长过于情绪化,不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这两种状态都是不恰当的。而在过于情绪化的家长中,爱发脾气的妈妈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深远。

“妈妈把我养大,我很感谢她,但我并一点也不爱她,因为她伤透了我的心。”小靓冷冷地说道。

小靓跟我是从小到大的朋友,小时候我常到她家里去玩,但每次一听到她妈妈回来,我就会火速逃离,因为她的妈妈实在是太爱发脾气了,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稍有不顺心就“河东狮吼”,狰狞的面容就像来自地狱的使者。伴随着火暴脾气出现的还有不堪入耳的辱骂和威胁:“你这个废物”“衣服弄得这么脏,你是猪吗”“你再这样我就把你卖了,不要你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靓变得越发阴郁,远离妈妈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后来,考上大学的小靓如愿以偿去了离家乡很远的城市,但生活却并不如她想象得那般美好。

她敏感又自卑,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她很容易情绪激动,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就伤心气愤得不行,她也很容易焦虑,经常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去想,莫名其妙地不高兴。她每天都活在压抑痛苦中,她觉得这一切都是母亲的坏脾气造成的。

小靓说:“似乎有好几个人住在我的身体里,在我朋友面前乐观开朗,像是心理还算正常的人;在不熟的人面前,我高冷孤僻,虚伪懦弱,生人勿近;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胡思乱想,情绪起伏不定,像个疯子一般。”

可悲的是,我们的世界里,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很多“小靓”,他们或许表面看起来坚强乐观、光鲜亮丽,但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不堪一击,又或许他们看起来就是那么扭扭捏捏,因为他们的心里有太多的胆怯和顾虑。

在衣食住行的重压下,很多家长本身情绪就不是很稳定,这时候,孩子的犯错、不听话就能轻易勾起家长的怒火,也有的家长天生就是暴脾气,动不动就爱吹胡子瞪眼。不论什么样的原因,现实中父母冲孩子发脾气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常见并不意味着合理。我们常说,父母的教育重在言传身教,在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眼神、语气、态度、音量等都会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感受,进而影响其身心发展。

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曾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讲出来的话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父母在生气时,不论是震耳的嗓音,还是狰狞的表情、犀利的言辞,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性格中消极的因子就会被不停地放大。有研究者提出父母情绪与亲子交流效果的公式为:亲子交流的总效果=父母7%的语言+38%音调+55%的面部表情,父母经常生气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孩子从心底厌恶和害怕父母,产生逃离家庭的愿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父母情绪特质营造出来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结果一般为两种:

第一种,孩子成为家长的翻版。在父母情绪特质渲染的家庭心理环境中,孩子会复刻家长的性情,即你在孩子心灵的沃土上播种了什么,孩子就会让你收获什么,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你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

第二种,孩子完全与家长个性相反。除了后天影响,孩子的个性也与其天性密切相关,而有的孩子会较多地利用先天气质塑造个性,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情绪会使其先天气质得到无限制的加强。比如,在家长脾气粗暴、教育专制的影响下,一个胆汁质的孩子很大概率上就会变得更加暴怒无常,而一个抑郁质的孩子可能就会越发自卑怯懦。也就是说,爱发脾气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暴脾气就是怯懦仔。

不过,在现实中,我们常见到的搭配一般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和唯唯诺诺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是在爱和道德的束缚下,孩子即使想过反抗父母的粗暴,但也选择了忍耐下去。换言之,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有生养之恩,当父母对自己发脾气时,他们虽然有想过抗争,但最终在亲情孝义的谴责下去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忍受父母。其二是体力的悬殊。在孩子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父母在力量上完胜孩子,这时候孩子如果反抗,就可能招致更严重的打骂,所以孩子为了避免使自己再度受到伤害,就会一再忍耐。在这两种因素作用下,孩子就会从选择性忍受压迫逐渐变成习惯性忍受压迫,如此下去,怯懦的性格就会成型。

此外,还有很多孩子是窝里横,在外人面前寡言怯懦,在家里却是张牙舞爪,而这种性格却更为可怕。

我们经常将胆小和怯懦放在一起或者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两个词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胆小可能是天生的,而怯懦必定是不合理的教育导致的,胆小的人只是害怕面对问题,而怯懦的人总是逃避问题,胆小只是在人面对让他产生恐惧的某件事情或某个人时的一种表现,而怯懦却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心理状态,往往还会伴随着自卑心理、讨好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缺乏安全感,甚至抑郁、躁郁等。

可以说,怯懦的性格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而暴躁易怒的父母们要想让孩子远离这种性格,就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很多家长也不想总是对孩子发脾气,但情绪有时如洪水猛兽,在气头上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事后又后悔得捶胸顿足,而到了下一次还是再犯不误,面对孩子到底如何使自己的情绪不失控,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首先明确一点,生气并不等同于发脾气。生气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会生气,这是不可避免的,而发脾气则是将生气的情绪释放出来,这也是有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注意场合。

面对孩子时,处于情绪大爆炸间隙的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切断“火源”。

当意识到自己快要爆发时,给自己和孩子一个信号“我要发火了”,然后自己或让孩子迅速逃离现场。比如一个妈妈分享了“快跑法”:

我自认为脾气没那么暴躁,但是耐不住孩子的“挑衅”,有一种感觉,不管一个性情多么温和的人,面对孩子这种生物时,总有千万个瞬间要爆发。不过,我也知道对孩子发火没有好处,所以我就总结出了一个妙招。

当火气想要冲出来的一瞬间,我就会大声对孩子喊道:“快跑,躲起来,不然我要打人了。”孩子们一听到信号,就会迅速躲到房间里或者让爸爸带他们出去,留下我自己一个人。当然,有的时候,“快跑”的是我,我察觉自己快绷不住的时候,就马上推门而出。

这方法还是挺有实用性的,一般“快跑”后,我很快就能冷静下来。

第二步:找到合理的宣泄渠道。

切断火源也就意味着切断了伤害孩子的渠道,但是坏情绪仍旧留在了妈妈体内没有发泄出来,不良情绪一直淤积在体内对人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还会反噬到孩子身上,所以下一步就是找到合理的宣泄渠道。宣泄的渠道因人而异,没有标准,只有适合与否,比如对毛绒玩具一顿乱捶,到室外喊一嗓子,快走几分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里着重介绍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肌肉放松法。

不良情绪迸发时,肌肉也会紧张起来,若肌肉放松下来,情绪反应就能被有效降低。肌肉放松法又叫神经肌肉渐进式放松,即通过充分紧绷肌肉再达到充分放松的效果,交叉体会紧张和放松,最终达到放松的目的。具体操作时一般从手开始,握紧拳头,达到握得不能再紧的程度后慢慢舒缓手掌,体会放松的感觉,也可以将眼睛、手臂、肩、脖子、脚作为发力点。

妈妈们如果没有忍住发了脾气,主动缓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能减少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最好的方法就是邀请孩子参与亲子活动。

首先,道歉和解释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就是以孩子的喜好为切入点邀请他跟你一起做某件事情,比如一起看故事书、一起堆积木、一起玩游戏等。如果开始时孩子情绪比较激动,也可以直接切入他的喜好用以安抚其情绪。然后,在一起游戏的过程中给孩子道歉和解释。

平和的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希望每个妈妈都能用最温柔美好的一面去滋润和温暖自己的孩子。教育家陶行知说:“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思维阵地,就等于给了他面对世界的依仗。”只有当父母情绪平和,给予孩子足够的宽容和耐心时,孩子才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