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不协薛仁贵难展其功

将帅不和,乃兵家大忌,纵然主帅有三头六臂,也会因指挥失灵,调度无方,难以施展其谋略。

究其将帅失和的原因,不是猜疑心重,就是视对方为无能之辈,正如古人所云:“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那么,“嫌疑”所造成的恶果,是非同小可的。一个内部自乱的军队,怎么能有士气和战斗力?请看下面这则战例。咸享元年(670年),吐蕃侵犯唐朝边界。唐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娑(即今西藏拉萨)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征讨吐蕃。

郭待封曾任鄯城(即今青海省乐都)镇守,认为在薛仁贵的部下是耻辱,故意不听从薛仁贵的指挥。大军行至大非川(即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高原),将向乌海进发,薛仁贵对郭待封说:“由这里到乌海,路途艰险遥远,车辆难以行进,大军若携带辎前进,行动缓慢,将丧失最佳的作战时机。况且我军击败敌人之后就要返回,辎重往返运输,又枉自耗费人力,再者乌海气候湿热,我军不宜在那里久留。大非岭上完全可以设置营寨,可以留下2万人,分别扎下两座营寨,把辎重都留在营寨之内。我和其他将军率领轻装精锐的队伍,以加倍的速度急行军,在敌人还米不及整顿队伍时,就把他消灭。”安排完毕,薛仁贵就率军先行。到达河口时,与敌人遭遇。薛仁贵就指挥军队向敌人发起猛攻,几乎将敌人全部消灭,缴获敌人牛羊一万多头。薛仁贵引军返回乌海城,以待后续部队。郭待封果然没有执行薛仁贵的命令,不在大非山上扎营保守辎重,而带辎重车队继续缓慢前进。等到辎重车队刚到乌海附近,吐蕃的二十多万军队前来救援,截击郭待封的辎重车队,郭待封寡不敌众,败走而奔向附近的山上,唐军的军粮、辎重全部被吐蕃军抢掠而去。薛仁贵不得已而退驻大非川。吐蕃又调来了增援部队,总兵力达四十万人,唐军大败。薛仁贵不得已而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签订和约。

此次唐军讨伐吐蕃大败而回,高宗大怒,将薛仁贵削职为民。高宗欲将郭待封处死,众臣讲情之后,才得减死除名,永不录用。

【简评】

凡是能打胜仗的战斗团体,都是具有凝聚力的,如果主帅和副将之间,彼此掣肘,相互拆台,只能造成战斗力的人为削减,说不定还要酿成内乱。

由薛仁贵的失败可以看出,如果将帅不协,令不能行、禁不能止的话,哪怕有再英明的统帅,再精锐的军队,也是无法打胜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