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赞美也应有度

许多到过美国的朋友谈起美国的风土人情时,往往感觉到老外们随便乱用最高级,缺乏真诚意。你送他一支钢笔,他就大惊小怪地对你说:“太好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钢笔!”你请他吃一顿中餐,他就兴奋的拥抱你,大声叫嚷:“味道好极了,这是我吃过的最丰盛的一顿饭。”很明显,老外们把自己的赞美夸大到再也不能扩展的程度,让中国朋友听起来觉得虚假,很是接受不了。

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人,赞美别人时,一是太繁琐,不管大事小事都滔滔不绝,乱说一通,总怕自己的赞美太少,不能满足别人。时间长了,大家都觉他是个“老好人”,他赞美与否已没有多大意义。二是自己不留余地,让人感觉他不是在真诚地赞美,而是在吹牛。

其实,真诚的赞美应有所保留。这就好比一个气球,似乎是把它吹得越大越好,但越大越不保险,说不准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与其让他爆炸,不如吹小点,让人感觉心里踏实。

(1)有所保留的赞美,应该是有比较性的赞美

两个人或两件事相比较,在夸奖对方的同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差距,使对方对你的赞美深信不疑。有一次,汉高祖刘邦与韩信谈论诸将才能高下。刘邦问道:“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陛下至多能指挥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你能指挥多少兵马呢?”韩信自豪地回答:“臣多多益善耳。”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的本领比我大,却为什么被我控制呢?”韩信很诚实地说:“陛下不善于指挥兵,但善于驾驭将,这就是我被陛下控制的原因。”刘邦自己也曾说过,统一指挥百万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不如韩信。这是他做了皇帝以后对自己的评价。韩信的赞美,首先肯定了刘邦控制大臣为自己效命的能力,但又指明了他在带兵作战方面与自己相比有不足之处,正与刘邦的自我评价相吻合。话说得很实在,很坦诚,刘邦不但不怒,反而很满意。此时,韩信与刘邦关系已很紧张,如果他违心地恭维刘邦,调兵遣将无所不能,恐怕刘邦不愿意听,甚至会怀疑他在吹捧、麻痹自己。

(2)有所保留的赞美,还可以根据对方的优点、缺点,提出自己的希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诚的赞美应既要看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看到他的弱点和不足,讲究辩证法。常言道:“瑕不掩瑜”,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希望,不仅不会损害你赞美的力度,相反,却使你的赞美显得真诚、实在,易于为人接受。尤其是领导称赞下属时,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分寸,要有所保留。可以多用“比较级”,千万慎用“最高级”。领导可以在表扬时,把批评和希望提出来。否则,被表扬者尾巴翘得老高,不利于进步,也不利于其它下属接受。

这种有所保留的赞美也可用于下级向领导“进谏”时,先称赞其成绩,再委婉指出其不足,既照顾了领导的面子,也使领导易于接受。王处长是一位刚刚提拔上来的新手。一次生活会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见。大家碍于面子,没有人敢伸这个头。最后,处里的“元老”刘文革说了:“王处长到处里后,可谓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处里的工作现在已有了头绪。大家比以往更团结,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只是最近大家手头有点儿紧张,希望王处长能替大伙解决解决。”王处长听后,意识到该给大家搞些生活福利,采取了一些措施。刘文革可以说是提意见的高手。他先肯定王处长上任后的成绩,使领导心里美滋滋的,然后再轻描淡写地提出大伙的意见,反映出他对下属关心不够,体贴不够。这种方式,容易使领导意识到自己成绩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称赞的,而不足只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进不足的积极性。

真诚的赞美不应该总是绝对化。像“最好”、“第一”、“天下无双”这类的帽子别乱戴。有个企业的广告词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显示了企业的真诚承诺,而不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在消费者中影响很好。实际上,一般人都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你的赞美毫无遮拦,就会让人感觉你曲意奉承,难以接受。赞美时必须记住:一个人的成绩和优点毕竟是有限的。许多伟人看自己时,也都是有所保留。毛泽东曾说过,他能够做到三卞开就可以了,更何况一般人呢?因此,赞美别人,应当一分为二,有成绩肯定成绩,有不足也要说明不足,控制好赞美的度。

现代社会,已日益打破了各自的封闭状态,进入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互相联系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交往,都希望自己成为赞美能手,使自己广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就请记住,赞美首先要真诚,真诚就要有所保留,而不是全盘肯定。你可以大谈其优点,长处,成绩,不谈其不足,也可以既赞美又批评,还可以提出你的希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掌握好会寸,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