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德格尔,他的人生,他的哲学,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它包含着整个世纪的激情和灾难。

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之乡:他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视为同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在海德格尔这里,整个奇妙的形而上学尚存,但是尚存于形而上学业已沉寂的时刻;也可以说,它尚存于形而上学为别的东西敞开自己心扉的时刻。

海德格尔的激情所在是提问,而不是回答。他所追问、寻觅的东西,被他称之为存在。海德格尔在他的整个的哲学生涯中,不断地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义无非是把在现代已受到威胁,以至于行将消失的人生的秘密重新赋予人生而已。

海德格尔是作为天主教哲学家开始他的哲学生涯的。他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挑战,发展出了关于人生此在的哲学:人生此在处身于空洞的天空〔指现代文明中,天失去了它古老的居民,即上帝和神话中的诸神,因此变成了空无一神的天。——译者〕之下,生活在暴力统治吞噬着一切的时代,他是被抛的,但又赋有筹措自己人生之天赋。这是一种呼吁每个个人接受他的自由和责任的、严肃对待自己的死亡的哲学。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提问存在就意味着,使人生此在轻装洒脱,就像为航船起锚[Lichtet]〔德语中有两个动词写作lichten,两个词来源完全不同,一个源于“光[Licht]”字,一个源于“轻[leicht]”字。传记作者用后者来解说海德格尔所用lichten一词。——译者〕,以便使它自由驶向大海一样。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史是一则可悲的讽刺:在这个过程中,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解放、洒脱的特征,反而使思维在它面前感到备受威胁,困窘不堪。解除思维的这种窘困的日子将会到来。到那时人们也许已经超脱了,足以回应色雷斯侍女〔典故出自泰勒士的故事。据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的记载,有一次泰勒士仰头观察星象,不慎落井,一位色雷斯侍女见了嘲笑说,他急于知道高天之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旁脚边的一切。——译者〕对这位哲学天才某些不幸蒙难的深刻思想的嘲笑。

海德格尔的政治纠葛一直对思维的困窘发挥着影响。出于哲学上的原因,海德格尔曾短时期当过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者,但是,帮助他从政治黑幕中解放出来的也是他的哲学。他当时的所作所为对他是一种教训。从此以后,趋向于权力的意志对精神的诱惑性问题也被包括到他思考的范围之内。海德格尔的哲学之路始于对果断[Entschlossenheit] 的思考,经过关于伟大历史时刻的形而上学,最后达到了泰然任之[Gelassenheit]和对世界体贴关怀的思想。

马丁·海德格尔——一位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真的是一位大师:他出身于神秘主义者大师艾克哈特的学派。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在非宗教的时代为宗教体验保留了一片天地。他找到了一种思想方式,既能坚持贴近事物,又能防止堕落为陈腐。

他的确非常“德意志化”,就像托马斯·曼笔下的阿德里安·莱弗金〔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现代最重要的文学家,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阿德里安·莱弗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的主人公。这是一部描写德国走向法西斯、走向战争和毁灭的历史悲剧的“时代小说”。书中莱弗金不满传统,急于创新,于是像浮士德一样与魔鬼订约,以放弃人类的爱为条件换取魔鬼提供的创新灵感。25年以后,他的灵魂归魔鬼所有。但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因向人类表示爱而受到魔鬼的惩罚变成痴呆。这里作者喻示海德格尔同纳粹的经历。——译者〕那么“德意志”。海德格尔的人生和思想史是又一个浮士德故事。哲学中的特殊德意志道路的可爱、魅力和高深莫测日益为人们认识,它本应是欧洲际的事件。最后,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纠葛,他也确实是保罗·策兰〔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原名保罗·安托舍尔(Paul Antschel),说德语的犹太诗人,1920年生于奥匈帝国的彻尔洛维泽(Tschernowzy),1970年4月在法国巴黎自杀身亡。——译者〕诗中的那种“来自德国的大师”。〔保罗·策兰在他1948年出版的著名诗集《骨灰罐里的灰粒(Der Sand aus den Urnen)》中有一首诗叫《死亡赋格曲》,其中 der Tod ist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成了德国知识分子阶层尽人皆知的名句。本传记作者选用“来自德国的大师”为书名,既影射海德格尔与“纳粹”的瓜葛,又预示出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死亡,而字面上又十分贴切地指出了海德格尔在哲学中的地位。——译者〕

这就是海德格尔,这个名字书写了德国精神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章。无论如何人们总要谈论他,不管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或者出于善与恶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