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刘邦依仗蜀地打天下的蜀王
汉高祖刘邦也当过蜀王?有没有搞错?作者当然没有搞错!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打算封刘邦为蜀王,目的是要把刘邦封锁在蜀地,困住这条蛟龙,让他难有作为。是项羽的叔叔项伯得了刘邦大大的好处,替刘邦说了一大堆好话,项羽才把汉中之地给刘邦,改封刘邦为汉王,拥有蜀地、巴地和汉中,都城为南郑(今陕西南郑)。这些地方原本主要为蜀国所有,所以刘邦名为汉王,实为蜀王。后来,刘邦以蜀地为主要根据地,富国强兵,逐鹿中原,终得天下。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日,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丰县。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他取字季,因为他是老三嘛。刘邦家住农村,自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看着庄稼,听着鸡鸣狗叫长大的。当时肯定还没有“农家乐”,所以他常常乐不起来,因为他实在不喜欢干农活儿。由此刘邦常常挨老父亲刘太公数落,说他不如他二哥刘仲勤快能干。后来刘邦得了天下,就还了他老爷子一嘴:“你看我和二哥哪个干的事大?”这当然是玩笑话。
刘邦年轻还没发迹时,是个帅气的穷小子。他长着突出的额头,高高的鼻子,蓄着漂亮的胡须。奇特的是,据说他的左大腿上,长着72颗黑痣。他为人大度,喜爱结交朋友,天生就是个“带头大哥”。后来他当了泗水的亭长,也就是管十里之内事情的乡官,负责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官署等。他喜欢喝酒,当然也喜欢美女。由于囊中羞涩,刘邦常常在王大娘、武二嫂两家小酒店里赊酒喝。有时刘邦醉卧地上,王大娘和武二嫂都曾看见他脸上有龙形出现,大为惊奇。而且刘邦还是个帮店家带财的人,只要他去了,小酒店就会生意奇好,卖出的酒是平日的几倍。所以到了年终,王大娘和武二嫂往往主动把刘邦欠的酒账一笔勾销。
刘邦虽然常常囊中羞涩,却爱“穷大方”。不过这“穷大方”竟然给他挣来个富老婆。单父人吕公由于跟人结仇而来到沛县定居。这吕公不仅家财颇丰,而且是沛县县令的“哥们儿”,于是不少人都主动去结交。刘邦当然也不甘人后,一文不名的他昂然而入。此时,县令的主簿萧何担任知客,宣布送钱一千以上的上坐,一千以下的下坐。刘邦让人传话道:我送一万!吕公听说大喜,把刘邦迎为上宾,亲自作陪。见刘邦气质不凡,定有远大前程,吕公便不顾家人反对,坚持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
吕公眼光实在毒辣。刘邦虽然只是个芝麻绿豆小官,但他胸怀天下。有一次他送服役的人去咸阳,路上正好遇到秦始皇出巡。只见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坐在豪华马车上,雄视四野,威风八面,气吞山河。刘邦心中既感叹又羡慕,一句直抒胸臆的大话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想干大事的机会姗姗来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扯起大旗造反,一时烽火遍地。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叫板。这一年,刘邦已经47岁。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服劳役的民工去骊山,结果很多人在半路逃走了。刘邦心想,等到了骊山,剩下的人恐怕都逃光了,自己咋个交差呀?搞得不好就是死路一条!走到芒砀山时,刘邦把心一横,趁着夜色将所有的民工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走高飞了!”见刘邦如此义气,其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闯天下。从此刘邦一伙就流亡在芒砀山中。沛县的一些青年听说了,也跑到山里,要跟刘邦一起干大事。
刘邦果然干成了大事。不久之后,他在沛县被推举为沛公,成了义军首领之一,开始了反秦的峥嵘岁月。他几起几落,愈挫愈勇,愈战愈强。后来他率大军西征,令部下郦商攻占了蜀、巴、汉中等地。他自率主力破武关,陷咸阳,降秦王,夺得了灭亡秦朝的首功。
按照事前约定,谁先下咸阳,谁就可以当“关中王”。刘邦这回春风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起来。看着金碧辉煌的宫殿,堆积如山的珍宝,后宫美丽的嫔妃,刘邦这个曾经的亭长不免眼花缭乱,心动神驰,留恋起来。他想在这温柔富贵之乡所尽情享受一番。手下大将樊哙看到刘邦神色迷离,心猿意马,劝他道:哥啊,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但刘邦哪里听得进去,依然盯着后宫娇娃直流口水。直到张良亲自力谏,当头棒喝,晓以厉害,刘邦才猛然醒悟。于是,红着脸命人封存财物,率军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附近各县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关中父老听到这个消息,都欢呼雀跃,巴不得刘邦当秦王。
而此时,另一支反秦大军在项羽的率领下风烟滚滚而来。项羽听说刘邦已攻破咸阳,还想自立,十分不爽,决定兴师问罪。他率大军40万,号称百万,要用武力来“摘桃子”。刘邦当日只有10万军队,号称20万,当然不是项羽对手。于是刘邦只好在鸿门宴上下了矮桩,逃过一劫。
项羽大军铁蹄踏进咸阳,杀了秦降帝子婴,焚毁了巧夺天工的阿房宫,将锦绣咸阳变成一片废墟。接着,他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真是力拔山兮气盖世,老子天下第一了。项羽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分封诸王的大权。但这活儿要干得漂亮,搁得平顺,确也不易。他对如何分封刘邦,就大伤脑筋,头发都抠掉了一大把。依前约该封刘邦为关中王。但关中不但地盘广阔,而且富庶多产,这么一大块肥肉如何舍得?刘邦要是今后以关中为依托,逐鹿中原,那我这西楚霸王咋个当得安生?如果不封刘邦为关中王,又违背了当时的约定,不但刘邦不服,恐怕天下诸侯也会讥笑我西楚霸王食言而肥。
见项羽踌躇不决,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就像推磨的毛驴一样打转转。谋士范增献计道:“霸王不用烦恼,不如封刘邦为蜀王。蜀地闭塞,蜀道艰险,进去容易,出来万难。秦时有不少罪犯,往往发配蜀中,让他插翅难飞,逃无可逃。而且蜀地早就是秦国的一个郡,也算是关中的一部分,封他刘邦为蜀王当然不算违约!”项羽一听大喜:“亚父,你这个主意太妙了!你简直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范增见项羽高兴,心头也是吃了蜂王浆一样,于是再献一条更毒的计策:“我还有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可将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分封在关中,让他们死死堵住蜀道,扼住刘邦的咽喉。将军即使回到江东,也可确保万无一失。”项羽一听,一颗巨大的雄心已经飞上了天,哈哈哈哈一阵狂笑之后,再三夸奖范增,大加赏赐,打算依计而行。
再说刘邦早就知道项羽打算封王,就是不晓得项羽要给自己戴顶啥子帽,封个啥子王。他盼星星盼月亮的是顺理成章地当上那个关中王。但消息迟迟不来,刘邦心里猫抓鼠挠一样寝食不安。思来想去,只好派人去项伯处打听。项伯何许人,连刘邦都要找他打听消息?此人可是大有来头,他便是霸王项羽的幺叔,四川人所说的杠杠的“幺爸儿”。项伯当年跟随兄长项梁造反,被楚怀王封为左尹,相当于第一副宰相。既是长辈,也是高官,因此,连威风八面的项羽在他面前也规规矩矩,不得不给他面子。当年项伯杀了人,跟张良一起逃亡,张良有恩于他。为了报张良的恩,项伯替刘邦在项羽面前说了许多好话,才缓和了刘项之间的矛盾。当然,项伯私下还是得了刘邦不少好处,于是差不多成了刘邦在项羽身边的“卧底”。鸿门宴上,范增要项庄借舞剑刺杀刘邦,项伯又拔剑与项庄对舞,以身体护住刘邦,让刘邦得以全身而退。项庄虽然号称楚国第一剑客,是项羽的堂弟,也是项伯的侄儿,但他剑法再高,也不敢伤了项伯。项伯对项羽封王的事也有所耳闻,于是将项羽欲封刘邦为蜀王的消息告之。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就像本来想的是封元帅却被封了个少将一样,希望从山巅跌到了山谷,不禁面皮发紫,怒发冲冠。他觉得项羽做得太过分了,严重违背了与楚怀王当时的约定。他气得把案几拍得山响:士可杀而不可辱,与其受这奇耻大辱,还不如与项羽决一死战!一帮武将也愤愤不平,个个摩拳擦掌,只待刘邦一声令下。
还是萧何冷静,他赶忙劝刘邦道:“打不得,打不得,论天时,项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论地利,我们无险可据;论人和,我们兵力太过弱小。要是现在与项羽开战,我们必定一败涂地。蜀地虽然艰险,但别人打进来也不容易,而且有天府之地,民富物丰,总可以求生图存。”刘邦道:“那你有啥子好主意?”萧何显然已经深思熟虑:“大丈夫嘛,能伸能屈,屈里求伸。就算当个蜀王,也可以把蜀地作为根据地,爱民礼贤,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养精蓄锐。然后平定三秦,再图天下!”
刘邦听萧何说得在理,怒气渐消。他又问张良有啥高招。张良赞成萧何意见之余,又献上一计:“这回呀,还得请项伯帮忙。”张良在刘邦耳边悄悄说了番话,让刘邦脸上顿时由阴转晴,由晴转乐。于是刘邦派人用重金厚赂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争取加封汉中之地,以护住蜀地出口。项伯得了巨大好处,又有张良的旧情,果然代刘邦说情。项伯对项羽说:“侄儿啊,你晓得不晓得,这个蜀王的级别可是很高的哦,资格比秦王还老,当然比关中王就更高了。而且你如果封刘邦为蜀王,他必定要跟你索取汉中之地,因为汉中过去就是蜀国地盘。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主动把汉中给他,就封他个汉王,来个明升暗降,岂不大妙?”项羽听项伯说得天花乱坠,也有些晕头转向,甚至觉得大有道理。既能让封王搁得平,又能让刘邦明升暗降,还能给老辈子份人情,这事干得!便眉开眼笑地同意把汉中之地加给刘邦。于是,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蜀、巴、汉中,都城为南郑。为了达到围困封锁刘邦的目的,同时封章邯为雍王,封地为咸阳以西。封司马欣为塞王,封地为咸阳以东。这一雍一塞,就像两扇大门,就是要把刘邦关死在自己的封地。
因此,刘邦名为汉王,实为蜀王。此时的蜀地,经蜀守李冰大力治水后,成都平原已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物产丰饶,百姓安居的蜀地成为汉王刘邦的大后方,根据地。后来,刘邦以蜀、巴、汉中之地为基础,发展经济,厉兵秣马,以图天下。据《华阳国志》记载,在刘邦出三秦伐楚时,萧何就从蜀地和汉中发米万船给助军粮。而且还以蜀地的精锐士兵,补充军队,替换原来的伤残人员。刘邦正是依靠蜀、巴和汉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出兵关中,逐鹿中原,后来败项羽于垓下,最终创立大汉朝四百多年基业。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62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遗迹:
长陵
刘邦去世后葬于长陵,又名“长山”,是刘邦与吕后的陵墓。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约20公里、咸阳市以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公孙述喜欢占卦的蜀王
公孙述可以说是个乱世英雄。倘若不是打拼在动荡年代,他也可以当个治世能臣。他在蜀中做官,于王莽末年天下混战之时,乘势而起,割据蜀地,先自封为蜀王,再自立为皇帝,在成都建立起一个大成王国。可惜好景不长,12年后终被汉光武帝的大军铁蹄踏平江山,砸碎皇冠。这位喜欢占卦,笃信图谶的皇帝,只留下悠悠白帝城的遗迹,滚滚长江水的浪花。
公孙述字子阳,生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根据推断,大概生于公元前20年左右,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他是个真正的“官二代”。汉哀帝时,他老爸公孙仁保荐他为郎,也就是皇帝的侍卫。而这种郎官基本上都由贵族子弟担任,实际上就是在当侍卫的同时,学着做官。随着父亲公孙仁升任河南都尉,公孙述也补为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令。这时的公孙述应该很年轻,也许就20来岁吧。他老爹怕他镇不住公堂,就派遣自己的属官随他到任。结果才过了月余,他父亲的属官就辞归,向公孙仁报告说:“您的儿子用不着我去教导。”为何?因为这家伙太有才了!公孙述的顶头上司太守见他管理地方很有能力,便让他兼管其他四县。年轻的公孙述把五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奸盗不生,郡中的人传得神乎其神,说是公孙述有鬼神相助。
后来王莽篡汉,把官名和官员换了个遍。但公孙述运气超好,他不但没倒下,而且还大大升官。天凤年间(14―19年),公孙述被派到蜀中,40岁不到,担任了导江卒正。也就是相当于原来的蜀郡太守。当时的“省会”也被王莽从成都搬到了临邛(今四川邛崃)。他把蜀乡当故乡,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善治的名声不胫而走。
更始元年(23年),更始帝刘玄受绿林军拥戴,在今河南南阳附近的淯水之滨即位,建立起更始政权。当年九月,王莽被杀,新朝土崩瓦解。这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各路人马纷纷起兵响应。有个南阳人宗成,自称“虎牙将军”,进军汉中;还有个商人,名叫王岑,也起兵于雒县,自称“定汉将军”,聚集起数万人以响应宗成。公孙述本来就是汉臣,成为王莽新朝官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听说宗成是为兴汉而来,十分高兴,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迎接宗成等。哪知宗成兵不血刃地到了锦绣成都,便露出草寇面目,抢掠财物,欺压民众,闹得天怒人怨。公孙述非常后悔,便召集蜀中豪杰说:“我们都痛恨王莽新朝,怀念大汉,因此一听到汉将军到,就派人恭迎。哪晓得引狼入室,搞得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他们分明是土匪,哪里是什么义兵呢?我想保郡自守,以待真主。愿意跟我一起干的请留下,不愿意的自便。”大家都叩头说愿意效死。为了让大家信服,公孙述使人对外宣称,更始帝派使者从东方来了,命令公孙述代理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还带来了印绶。众豪杰信以为真,衷心拥戴。公孙述率精兵千余人,向东攻击宗成军队。等到达成都,公孙述的部队已发展到数千人。公孙述对宗成发起突然袭击,正在温柔锦城里吃喝享乐的宗成军一触即溃,大败而逃。宗成手下将领垣副杀了宗成,率众向公孙述投降。
更始二年(24年)秋天,更始帝派出自己封的官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兵万余人风烟滚滚地杀向蜀地,想用武力来抢公孙述的地盘。如果更始帝顺水推舟,封公孙述为益州牧,也许公孙述会承认更始帝的统治。但要用刀剑来掠夺,他公孙述岂肯把坐拥的锦绣江山拱手相让?公孙述冷笑一声:干他,让他们有来无回!他派弟弟公孙恢带领精锐之师,在绵竹伏下奇兵,大败李宝、张忠,并将他们驱逐出蜀。公孙述威震益州,周围的人都来依附。公孙述手下有个功曹叫李熊,此人颇有政治头脑。他明白,自己要想当大官,就必须让公孙述称王称霸。于是李熊对公孙述说:“今天下动荡不已,民心思安。将军拥有蜀地,沃野千里,富甲四方,比当年的商汤、周武王的地盘不知大了多少!为何不顺应天时,成就霸王之业?将军应该称王立号,以安定百姓。”公孙述听罢大喜:“正是英雄所见略同!”于是自立为蜀王,把成都定为国都。
此时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水旱从人,号称天府,物产丰饶,民富兵精。远方的士民多来归附,连西南的邛、笮等部族的酋长都来纳贡称臣。公孙述本来善于治理地方,于是人气愈来愈旺。李熊又劝公孙述称帝:“现在天下大乱,而蜀地安定,物产丰富,足可富国强兵。且蜀地险阻,易守难攻;进可窥中原,退足以自保。您蜀王之威名,已远播天下,如今天时、地利、人和诸美皆集于大王之身,何不自立为帝,以应百姓士人之望?如果犹豫不决,恐让有志之士失望呢!”公孙述听了,心中欢喜,但嘴上却要谦虚一番:“帝王是奉天承运,我怎么能当呢?你容我再想想!”李熊又加上一把火:“风水轮流转,天命显然是已经降临给大王了!”公孙述听了更是高兴。
后来更始帝被杀,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即位,建立东汉,后称光武帝,当年即为建武元年。听说刘秀当了皇帝,公孙述也心动了,于是他也做了个皇帝梦。他梦见有人对他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八厶”合起来是“公”字,“子系”合起来是“孙”字,不就是指“公孙”吗?“十二为期”大概是说可以坐江山十二年。公孙述醒来,把这话告诉老婆。老婆比他还兴奋,竟然引用了一句孔夫子的名言:“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可当十二年皇帝?干啊!”老公当皇帝,自己就可以当皇后,当然安逸!听老婆也这样说,公孙述下定决心当皇帝。当年四月,公孙述在成都隆重地自立为帝,国号成家,也叫大成或成。他认为白色是他的幸运色,自己是白龙转世,因而崇尚白色,年号龙兴。
公孙述位登至尊,大肆封官许爵。李熊这个屡次劝进的大功臣当上了大司徒,公孙述的弟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另一个弟弟公孙恢为大司空。把益州改为司隶校尉,蜀郡为成都尹。
接着,越嶲土著任贵杀死王莽时所任命的大尹枚根而占据其郡,随后降公孙述。公孙述就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扞关。于是所有益州、巴郡之地尽归公孙述所有。
由于光武帝刘秀正忙于山东事务,对西部鞭长莫及。拥兵上万的关中豪杰吕鲔等往归公孙述,公孙述都拜他们为将军。这时的公孙述已经不满足于在蜀、巴之地称帝,渐渐有了逐鹿中原的野心。他建设城堡,制造战车,训练骑兵,练习阵形,举行实战演习,步骑总兵力达到数十万人。公孙述又在汉中积聚粮食,在南郑修筑宫殿,大有进窥三秦,再图天下之势。为了耀武扬威,又造十层楼船,将船楼涂成红色,用丝帛缠裹栏杆,可谓备尽豪华,称为赤楼帛兰船。而且预先刻好天下牧守的印章,预设公卿百官,以备得天下之后大封群臣。
踌躇满志之余,公孙述派将军李育、程乌,率领数万蜀军出陈仓,会合吕鲔进攻三秦之地。建武三年(27年),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攻击吕鲔、李育于陈仓,吕鲔与李育大败,逃奔汉中。建武五年(29年),南阳人延岑、汝南人田戎被东汉兵打败,逃亡入蜀,投奔公孙述。公孙述大喜,封延岑为大司马,汝宁王,封田戎为翼江王。
公孙述称帝后,为了表示与汉决裂,于是废除铜钱,改铸铁钱,百姓手中原来的货币不能流通,怨声载道。蜀中流传的童谣说:“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的人私下传言,这童谣是说天下当归还刘氏。公孙述也颇懂舆论导向,他命人引经据典,为自己取代汉刘天下造势。还说自己手纹有奇,得以建元龙兴之瑞。公孙述还广泛传播自己受命于天的言论,几次将这些东西移书中原,希望以此惑动众心。
光武帝刘秀对此颇感忧虑。但他不想武力征服蜀地,而是想说服公孙述自己取消帝号,归顺大汉。他写信给公孙述,一面驳斥了图谶上的迷信,一面劝公孙述不要效法王莽,以免重蹈覆辙。还诚恳地对公孙述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人人都想当皇帝,因此你自立也不足责备,我也不把你当成乱臣贼子。你现在日月已逝,但妻子儿女还小,应当早定主意,方可自保无忧。天子的帝位,是不可力争的,应当三思。”刘秀在信中客气地称公孙述为“公孙皇帝”。公孙述阅毕,微微一笑,将信抛到一边,置之不理。
公元31年,另一路豪强隗嚣也向公孙述称臣。骑都尉平陵人荆邯向公孙述建议:眼下东方将平,汉兵将向西征讨,如果保守蜀地,就会丧失机会,最终被大汉灭掉。还不如趁汉军尚未完全准备好,主动出击,派遣精兵强将,角逐天下。一路可由田戎率领,沿长江顺流而下,据江陵,攻击吴、楚,占领整个江南;另一路令延岑出汉中,定三秦,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果两路得手,必然海内震摇,形势对我们就会大为有利。
公孙述颇以为然,但他还想听听群臣的意见。博士吴柱引经据典,说当年周武王伐殷,即使八百诸侯异口同声拥护,他都认为没有准备好,不轻易发兵。而现在我们没有任何人帮助,不守好自己的家园,却要出师千里之外,去扩大地盘,岂不是因小失大?荆邯反驳说:“现在的汉朝皇帝刘秀起初也不强大,没啥权威,他驱乌合之众,跨马杀敌,所向披靡。如果不赶快趁现时与他争夺天下,而是奢谈什么武王的说教,无疑是坐以待毙。”
公孙述觉得荆邯主意高,打算集中各路人马,兵分两路出征。但许多蜀籍大臣和他另一个弟弟公孙况认为不应当把兵都派到千里之外去打仗,让国家兵力空虚,决成败于一举,坚决反对。公孙述犹豫不决,只好暂时停止。延岑、田戎也多次请兵出战,公孙述还是不允。
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终于腾出手来,要全力对付公孙述。他先使诸将进攻隗嚣,以剪掉公孙述的羽翼。公孙述派遣李育率领万余人援救隗嚣。不料隗嚣失败,李育也全军覆没。不久隗嚣部将王元降蜀,公孙述任命王元为将军。
汉军气势汹汹而来,公孙述也调兵遣将。他一方面想御敌于国门之外,一面以攻为守。建武九年(33年),公孙述命王元与领军环安拒守河池(今甘肃徽县),又遣田戎及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泛率军顺长江而下,击溃汉威虏将军冯骏等,攻占夷陵、夷道,因而据守荆门、虎牙,把住蜀地东大门。
相持两年后,东汉征南大将军岑彭于建武十一年(35年)春发起进攻,任满等大败。任部将王政斩任满首级,向岑彭投降。田戎见势不妙,退走保江州(今重庆市)。岑彭大军追至江州,见江州“城固粮多”,急切难下,便留一部围城,主力继续溯江而上,兵锋直指成都。各城邑守将知道岑彭厉害,纷纷不战而降,岑彭长驱直入到达武阳(今四川彭山),与成都已是遥遥相望。兵临城下之际,光武帝刘秀想逼公孙述归顺大汉,又亲笔写信让公孙述的故交马援派人送给公孙述,信中陈述祸福,表示如果公孙述愿意服从大汉,依旧可以做大汉的臣子,并表明君无戏言。公孙述看信后长叹一声,心中颇有悔意,想如果上次刘秀来信时就答应归顺,哪会落得这步田地?于是把信交给亲信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看。张隆、常少都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虽心有悔意,但毕竟也是血性汉子。他强硬地说:“王者兴废都是命运使然,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呢?你们不必多言!”六年前就有大臣谏言归顺大汉,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左右的人都噤若寒蝉。
劝降不成,汉中郎将来歙急攻王元、环安。公孙述心想,擒贼擒王,于是让环安派刺客杀了来歙;公孙述又派人刺杀了岑彭。东汉两路大军主将遇刺,成都得以稍安。
建武十二年(36年),光武帝又派大司马吴汉、辅威将军臧宫入蜀督战。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和女婿史兴所属军队都被汉军攻破,双双战死。从此将帅恐惧,日夜离叛,公孙述虽然杀一儆百,还是不能禁止。光武帝非要公孙述投降不可,再次下诏书给公孙述,表示只要他愿意归降,可以保全家族,绝不食言。公孙述知道,此时投降,什么也没有了,纵然保得性命,于曾经的皇帝又有何意义?还不如抗争一番,也不枉壮烈一生,于是表示绝不投降。
九月,吴汉又斩杀大成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东汉兵攻破成都。眼看危在旦夕,公孙述向延岑问计。延岑奋然说:“英雄好汉应当在死中求生,怎能坐着等死呢!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应该打开金库,重赏勇夫,不要吝惜。”公孙述点头称善。遂将金帛全数拿出来,募得敢死队五千多人。公孙述在市桥配合延岑,虚树旗帜,擂鼓挑战,暗地里却派遣奇兵绕到吴汉军后面,发起突然袭击,攻破吴汉军。吴汉狼狈落水,幸亏抓住马尾巴才得以生还。
公孙述光复成都,与汉军相持。十一月,臧宫军又杀到成都城下。公孙述又占一卦,说是“虏死城下”。公孙述大喜,认为吴汉等当死城下。于是大开城门,亲自率领数万人攻吴汉,使延岑拒臧宫。这一场生死大战,声震成都,烽火遮天蔽日。延岑奋起神威,三战三胜。大成军从清晨战至日中,没吃一顿饭,精疲力竭。东汉军吴汉见机命令精兵突击,公孙述麾下兵士大乱。汉军一将趁乱直冲入阵,一枪将公孙述挑落马下。公孙述胸部中枪,血流如注。左右以车将公孙述救入城内。当晚,公孙述把兵权交给延岑,便不治身亡。一代枭雄,就此灰飞烟灭。次日晨,延岑向吴汉投降。吴汉为雪前耻,愤怒地杀了公孙述的皇后,还把公孙氏尽行诛灭,延岑一族也遭灭门。吴汉纵兵大掠,将公孙述宫室付之一炬。整个成都城大火熊熊,哀号遍地。一个富庶美丽的大成王国,十二年便短命而终。
遗迹:
公孙述墓
据资料介绍,公孙述墓在今四川省崇州市三江镇牂牁村,20世纪70-80年代墓冢被平为农田,有一支渠横穿墓地。当地人俗称“代王坟”“竹王坟”,故有人由当地人的读音,误认为是汉卓文君之父卓王孙之墓。在离墓地50米外有千年古寺牂牁寺,因公孙述曾治理过贵州牂牁郡,后人感念其为官之德,故以郡名为寺名。
白帝城
白帝城,又称子阳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西口北岸,为公孙述所建。因城内白鹤古井白雾升腾,宛如白龙,公孙述以为是“白龙献瑞”,要出新天子,故自号“白帝”,城名由此而来。
13 刘备百折不挠的蜀王
有俗语称,三国英雄数吕布;还有谚语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然而,辛弃疾词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从胸怀大志、雄才伟略、角逐天下的角度而言,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孙权才是真正的英雄。刘备从小立志振兴汉室,胸怀天下,故能百折不挠,苦斗37年,终于成为蜀汉开国之君。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虽然刘备身上流着高贵的血,头上闪耀着帝胄的光环,但实际上也算出身贫寒。自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这一支后裔似乎每况愈下,从王室跌落至民间州郡。刘家子孙世代在地方做官,不过却越做越小。到刘备的祖父刘雄这一代,先祖的余荫早已烟消云散。刘雄被举为孝廉,好不容易才做到了东郡范县的县令。而刘备的父亲刘弘不仅没当什么官,还英年早逝,抛下刘备与母亲这对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的母子俩别无他途,只好以织席贩履为业,勉强果腹蔽体,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穷且益坚,刘备却从小志向远大。他家屋舍东南角篱旁有一株桑树,高达五丈,从远处望去,亭亭如帝王豪华马车的车盖。刘备小时候与宗室小孩喜欢在树下玩乐。一天,少年刘备指着桑树对小伙伴们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可见其志不凡。
转眼到了公元175年,15岁的刘备成长为一个编织草鞋的高手。他母亲含辛茹苦地积攒了一点钱,决定让刘备外出行学。刘母是个有眼光的女性,她不愿儿子跟她一辈子卖草鞋、编席子。她也知道儿子远大的志向,并坚决支持他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刘备遂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在涿县老乡卢植门下学习。
卢植乃是东汉末年的大儒,汉灵帝时曾任九江太守、尚书、北中郎将,可以说是名满天下的大师。刘备在卢植教导下不仅学业大进,胸襟愈广,而且在这里结交到不少能力超群的哥们儿。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慧眼如炬,认为刘备今后定能大展宏图,于是慷慨资助,给刘备的钱与给儿子的一样多。后来连刘元起的老婆都看不过去了,常常抱怨老公胳膊肘往外拐。坚定看好刘备的刘元起却说:“刘备这娃娃不是平常人,我们宗族中能出这样的孩子,也是大家的荣耀,我们理应相助。”
刘备成人后长相奇特,身长七尺五寸,相当于现在的181厘米,身材也算相当高大了。关键是他两手特别长,下垂时指尖能摸到膝盖;他的耳朵也特别长大,据说两耳垂肩,因此自己能看见自己的耳朵。这说明他两眼的视野也超过常人。不知刘备是不是O型血,他似乎天生就善交往。同学公孙瓒比他大,刘备不但与公孙瓒结交为好友,还将公孙瓒视作兄长,两人关系很铁。
你千万不要认为刘备是个书呆子,说起来刘备连好学生都算不上,因为他并不怎么爱读书,反而喜欢狗呀马呀之类的动物;他也喜欢听动人的音乐,爱穿漂亮的衣服。这个出身贫寒的孩子,似乎有点纨绔子弟的德行。不仅如此,他年纪轻轻,却让人感到很有城府。他不大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但他待人宽厚,喜欢结交豪杰,涿郡当地的豪侠都争着跟他称兄道弟。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携千金,来到涿郡贩马,见到刘备,深深为其形象、举止、为人所折服,激动得连马都不买了,主动献金给刘备。胸怀大志的刘备又用这些钱去交结英雄,一时圈粉无数。河东的关羽云长,本郡的张飞翼德,都长得威武雄壮,练得盖世武艺,二人闻刘备大名,相继前来投靠,心甘情愿地鞍前马后侍候,兼职贴身保镖。刘备与二人亲如兄弟,好得来一个床铺睡觉,一口锅里吃饭。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3岁的刘备因攻打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来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者,都要被精选淘汰,刘备也在其列。该郡太守属吏、主管监察属县的督邮来到安喜县。刘备担心是来遣散自己的,便主动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知道刘备的意思,故意称疾不见。刘备吃了闭门羹,心头窜起一股无名烈火,回去之后气不过,带着一群吏卒重新闯入驿站,声称太守有令将督邮拿下,捆绑起来。刘备把督邮挟持到县界,绑在树上,把自己的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将督邮痛抽两百鞭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后来,刘备同关张二人参加官军,立功后当过县丞、县令等官。他被义军打败后,只好投奔老同学兼大哥公孙瓒。这时的公孙瓒已经功成名就,当上了中郎将,既然兄弟来投,自然要拉他一把,于是让刘备在手下当了别部司马。这别部司马乃高级将领的属官,可以别领一支部队。
初平二年(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带领关张及所属部队屡立战功,声名远播。一段时间里,刘备的军团竟成了“消防队”。他救援北海孔融,相助徐州陶谦,队伍越打越大,越打越强。徐州牧陶谦感激刘备相救之恩,表荐刘备为豫州牧。陶谦病故后,刘备在众人拥戴下当了徐州牧,成为一路诸侯。
但胜败无常,刘备也是如此。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冤家对头,便是英勇无敌的“人中吕布”。建安元年(196年)冬,刘备被吕布打得落花流水,无奈之下只好投奔一代枭雄曹操。此时曹操已经是录尚书事,大将军,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这棵当时最大的树无疑最靠得住。曹操的谋士程昱对他说:“我看刘备有雄才大略,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日将他除掉。”曹操却豪爽地说:“眼下正是招揽天下英雄的时候,如果因杀刘备一人,而失去天下的人心,实在得不偿失。”于是表荐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如此看来,曹操可谓是刘备的知音与恩人。从个人恩怨而言,曹操从来没有对不起刘备。当然,作为大政治家的曹操一定是希望刘备为自己所用。有了曹操作为坚强后盾,刘备东山再起,分别与袁术、吕布相战。不料刘备那一阵运气不佳,屡战屡败,丢妻损兵,狼狈不堪,再次逃往许都投靠曹操。曹操大度地拍拍刘备的肩膀:“兄弟,没事,老哥给你扎起!”曹操又大方地赠予刘备兵马粮草,还让刘备做了豫州牧。其后,人们常称刘备为“刘豫州”。
刘备升了官,得了兵,就又有了逐鹿中原的本钱。于是他雄心万丈地再找吕布约战,要雪屡败之恨。刘备首战告捷,一举攻占了沛城。吕布闻讯大怒,遂于建安三年(198年)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攻击刘备。曹操闻讯急派夏侯惇驰援,但夏被吕布军拦截击溃。沛城最终被攻破,刘备妻子再次被掳。刘备落荒而逃,第三次投奔曹操。当年冬十月,刘备随曹操进攻吕布,终获大胜。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斩杀吕布。刘备数败于吕布,两次被其掳妻,想必恨之太深,必欲杀之而后快。刘备跟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
倘若刘备甘心于人下,忠心耿耿地跟着曹操干,一定少不了高官厚禄。但他是立志要打天下的人,一切的依附都只是暂时的策略。建安四年(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暗中邀约刘备等图谋倒曹。刘备觉得曹并未防他,起初没敢加入。后来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在喝得二麻二麻时泄漏了天机。曹对刘备说:“论当今天下英雄,也就只有你跟我了。”刘备本来心虚,吓得筷子都掉在地上,只好以惧怕雷声来掩饰。由此刘备知道曹操还是提防着自己,二人最终会决裂,遂与董承等人同谋杀曹。
这时,曹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想利用刘备去攻打其他敌人,同时也许有令刘备与敌人两败俱伤的意图。遂命刘备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结果还没开打,刘、朱尚在于进军途中,袁术就一病呜呼了。刘备正好猛虎归山,蛟龙入海,脱离曹操挟制,一举进军下邳,斩杀曹手下的徐州刺史车胄。刘备留关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职责,自己回到沛城。东海昌豨以及附近诸郡县望风响应,刘备很快聚集起数万兵马,拥有了一块不小的地盘。开始腰圆膀阔的刘备公开同曹操撕破脸皮,以正宗汉室自居,北连袁绍抗击曹操。曹操大怒,暗恨自己太过仁慈,居然三次帮助劲敌,终于养虎为患,于是派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往攻,但都被刘备击退。
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董承等被曹操诛杀。曹操痛恨刘备暗地里与人谋害自己,于是亲自东征,大败刘备,擒获关羽。再无大树可靠的刘备只好投奔曹操的宿敌袁绍。
一年后,曹操二伐刘备。刘备再败,往投荆州刘表。刘表知刘备乃天下英豪,得刘备就是如虎添翼,遂亲自到郊外迎接,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县,以为掎角之势。但刘备这人名气太大,荆州豪杰闻风心甘情愿当粉丝,纷纷前往归附。刘表见刘备风头盖过自己,担心被取而代之,于是暗中提防。
刘备在荆州新野一过5年,日子安稳却毫无建树。年近半百功业无成,还依附人下难有作为。而且对于前途,似乎也迷茫得很,光复汉室的路子到底该怎样走?刘备渴求高人指点。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求贤若渴的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不辞辛苦,三顾茅庐,以诚心感动了他。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刚好比刘备小20岁,当时年仅26岁。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在襄阳隆中隐居。诸葛亮可谓“高智帅”,188厘米高的身材,满腹经纶,自比管仲、乐毅。见刘备胸有大志,他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从战略的高度,为刘备设计了从弱小到强大,乃至中原逐鹿的路径。概括起来就是:曹操占据天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大兵多将广,应该避免与之正面交锋;孙权基业稳固,江东富庶且有长江天险阻隔,可以作为友军,作为盟友,而不要企图攻取;荆州进可攻退可守,现在是夺取的天赐良机,可作为当下的根据地;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物产丰饶,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但现在的统治者昏庸、懦弱,正好趁势而图之。然后再以荆、益为基业,进图天下,光复汉室。这同秦末萧何给刘邦的建议异曲同工。汉光武帝初年荆邯也给公孙述出过类似主意。
刘备听罢大喜,只觉得面前出现一条三分天下,进图霸业的金光大道,连声说:“好!好!好!”从此诸葛亮成了刘备的智囊,二人的关系甚至好过了关、张兄弟。关羽、张飞等人心里难免酸溜溜的,嘴里闲话也时不时冒出来。刘备当然懂得起,便对他们说:“兄弟,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咱们荣辱与共,你们懂的!”后来诸葛亮的表现果然让关、张兄弟和众人折服。
一年后,刘备在诸葛亮谋划下,于新败中抖擞精神,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加上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刘备共占据荆州五郡,有了初步的根据地,实现了“隆中对”中的第一步。
俗话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就在刘备冥思苦想如何才能实现“隆中对”第二步夺取益州时,天上就掉下个巨大的馅饼——有人主动把益州送上门来了。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张松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帮助自己对付张鲁。
刘璋,字季玉,是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是益州牧刘焉的小儿子,曾在天子身边当过奉车都尉,父亲刘焉死后被拥戴为益州牧。刘璋性格懦弱,缺少魄力。他的部下,驻扎在汉中的张鲁为人骄纵,不听号令。刘璋一气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双方结下血海深仇。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结果几次都大败而归。而此时,曹操的大军也威胁益州。在这内忧外患之时,张松给他出了请同宗刘备入蜀帮忙打张鲁的主意。刘璋哪里知道,此时张松已经是刘备的“卧底”。刘璋大喜之余,大方地派法正送4000兵马,带军资无数去请刘备入蜀。岂知法正也投向刘备一边,反过来与庞统共劝刘备趁机夺取益州。
刘备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亲自率领数万兵马入蜀。刘璋亲率文武将佐,前往涪城(今四川绵阳)隆重欢迎刘备。主客融洽欢宴,将士把酒言欢,天天歌舞升平,顿顿酒醉饭饱。这个宴会一开就是百余天。这期间张松、法正、庞统都劝刘备刺杀刘璋,夺了地盘。刘备宅心仁厚,见刘璋推心置腹,诚心相待,心中实有不忍,便以初来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刘备也上表保荐刘璋为镇西大将军,兼益州牧。大肆犒劳之后,刘璋让刘备攻击汉中张鲁。他为刘备增加士兵,供给充足的车甲武器,还让刘备指挥白水军。刘备兵力共达3万余人,浩浩荡荡向北进发。但刘备到了葭萌(今四川昭化),却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张松因暗中帮助刘备谋取益州的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与刘璋反目成仇。刘备也不再对刘璋客气,依庞统之策,召督守白水军的将领杨怀到来并将其斩杀,收编其部队。然后派黄忠、卓膺挥师南下进攻刘璋,迅速占领涪城。
第二年,刘备又打败前来涪城阻击的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诸军,吴懿投降;接着再破李严、费观统帅的绵竹诸军,李严率众投降。刘备军力益强,分军平定各县。同时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军沿水路攻击入蜀。刘璋长子刘循和部将张任退守雒城(今四川广汉)。刘备率军进攻,张任出击,被刘备军斩杀。刘循遂坚守不出。不幸的是,军师中郎将庞统率军攻打雒城时为流矢所中战死城下,时年36岁。
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俘虏刘循。刘备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诸军会师,共围成都。这时,马超归顺刘备后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于城北,一时城中震怖。刘备派简雍劝降,刘璋不忍百姓再遭战火,遂大开城门投降。刘备兼任益州牧,大赏众将士,重用蜀中原刘璋属下诸多人才。
后来,刘备将巨额财富和以前佩戴的振威将军印绶归还了刘璋,将他迁往荆州公安。刘璋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病逝于荆州。
由于张鲁投降曹操,汉中为曹操所得。在随后的几年里,刘备与曹军数战之后,终于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并派遣刘封、孟达等占领上庸。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在众大臣的劝进下,刘备登上汉中王宝座。
第二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当年十月,逼汉献帝禅位,曹丕改元黄初元年,即皇帝位,史称魏文帝,追尊父曹操为武帝。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得知曹丕于上年篡汉建魏后,终下决心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几年后,孙权也在江东称帝,魏蜀吴天下三分格局形成。
即位后,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权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大军锋芒直指江东。刘备部将吴班击败吴将陆逊,攻破秭归。刘备军占据秭归,再进夷陵,全线攻击。章武二年(222年)七月,刘备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城,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遭受重创,也无意再战,遂同意休战。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四月二十四日(公历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后归葬成都惠陵。
刘备只当了三年蜀汉皇帝就去世了。他在位期间,在蜀地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改善了交通。为打通军输要道,蜀汉在蜀地与汉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二是建立起系统的邮驿事业。在改善交通的基础上,蜀汉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白水关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水关到国都成都四百里间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驿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因此,蜀汉与北方的魏和东边的吴之间,皆有正常的通信往来。由于驿道大都是山路,蜀汉邮驿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车传,邮递大部用驿马传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称为“驿人”。三是制定了蜀汉法律,称为蜀科。刘备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蜀科的具体内容已经丢失,但是据《诸葛亮传》记载,蜀汉虽然执法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遗迹:
成都惠陵刘备墓
惠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载,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今重庆奉节),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此墓拔地而起,呈圆锥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河北三义宫
三义宫俗称楼桑庙,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东北隅。据记载重建于唐乾宁四年(897年),金、元、明皆有重修。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山门、马神殿、正殿、后殿等。其大部分建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毁,仅存山门一座及明正德碑一通。山门是砖石结构,单檐歇山三间,进深一间,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0.07米,高6.7米。券门三洞。主券门顶部嵌石匾额,额题“敕建三义宫”。
14 刘禅大难不死坐享江山的蜀王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他生于207年,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那一年。当时刘备既如鱼得水,又中年得子,可谓双喜临门。刘禅的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在荆州时生下他。但刘禅生不逢时,当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襁褓之中就差点命丧战场。幸得大将赵云两次舍命相救,才保得这根皇苗。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幸运的阿斗,后来顺顺畅畅地当上了蜀汉第二位皇帝,而且稳坐江山41年。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将14岁的少年刘禅立为太子。刘备对这个生在战乱中的长子最为疼爱,更希望他成为优秀的接班人,于是让诸葛亮和伊籍亲自教导刘禅,授以文韬武略。不仅如此,刘备还让刘禅学习武艺。据后来北宋太宗年间编撰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在成都县北15里有座射山,刘禅就曾在那里练习骑射。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16岁。刘禅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兴。这时的刘禅还只是个孩子,哪里懂得治国理政?因此,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相父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娶了张飞的大女儿张氏,并册封为皇后。
那时的蜀汉,有点像当代的君主立宪制。小皇帝刘禅啥事不管,只管度他的蜜月,也读两本书,射几支箭,观摩相父咋个治国理政。诸葛亮不负先帝所托,果然呕心沥血,倾情投入。首先派邓芝为使前往东吴,牵手重续旧好;对内休养生息,不打内战;重视水利,健全都江堰管理机构,设置堰官,征丁1200人护堰,由赵云负责派兵巡逻保卫;致力发展农业,让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的千里沃野,粮食丰产,瓜果飘香,桑麻盈仓;振兴手工业,冶铁、制盐全部官营,既满足军民需要,更增加了财政收入。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蜀汉政府特别重视蜀锦的生产,不仅民间作坊林立,还设立官办织锦作坊,并设置锦官来进行管理,后来甚至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此城被称为锦官城,地址在今天成都市区百花潭公园一带。由此蜀锦更加绚丽多彩,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甚至出口西域,赚取大量“外汇”,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由此成都又得了一个令人炫目的美名:锦城或锦官城。唐代杜甫有诗为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又有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南方四郡,四郡叛乱都被平定。十二月,诸葛亮高奏凯歌,班师回到成都。当时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拥有今四川、云南全省,重庆全市,贵州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总面积大概有120万至130万平方公里,三分天下毫不夸张。蜀汉地盘广大,人口也不少。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益州独安,蜀地、汉中成了避难之所。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居民为躲避战乱,不断涌入两地,各达数万家,至少也应该有数十万人口。也就是说,向蜀地大规模自发移民,早在东汉末年就开始了。到蜀汉灭亡之时,据专家们估算,整个蜀汉地区大约有400万人口。
待社会安定下来,经济有了起色,兵强马壮之时,诸葛亮牢记先帝刘备遗愿,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从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与曹魏六次大战,双方互有胜败,大抵上打成平局,在地盘上小有收获,夺得武都、阴平二郡。不过,虽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王师还是难以北定中原,最终“长使英雄泪满襟”。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征讨前线病逝,葬于定军山下。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设计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根据诸葛亮生前的推荐,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
人们常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其实是大大冤枉了他。相父诸葛亮去世时,刘禅已经由一个少年天子成长为27岁的青年皇帝。多年的治国理政观摩,也让他颇有心得。那就是沿袭诸葛亮制定的方针、政策,任用诸葛亮推荐的优秀人才,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干。自己也循规蹈矩,不搞特殊,不越雷池。刘禅曾想扩充后宫嫔妃,负责皇宫警卫和皇宫事务的侍中、虎贲中郎将董允不同意,说自古天子嫔妃不超过12人,如今已经满员,不宜增加。刘禅为此事不止说一次,但董允就是顶着不办,刘禅也无可奈何,反而对董允更加敬畏。这个董允的父亲董和曾任掌军中郎将,是丞相诸葛亮的得力助手,父子都是诸葛亮重用的蜀汉大臣。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就曾力荐董允。因此,董允任侍中时,宫中宦官黄皓等经常被他敲打,从来不敢嚣张跋扈。
拿一个侍中都没办法,刘禅似乎显得很软弱。实际上他尊重的是规矩,在规矩面前,皇帝也不能越位。这说明刘禅是一个明君。君明臣直嘛!但刘禅对涉及政治的大事却毫不含糊,而且还可以说是有铁腕手段。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他就果决地把口出怨言、心怀反意的中军师杨仪贬为庶民并流放到汉嘉郡(治所在今四川芦山县)。
杨仪是个有才干的人,本来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与魏延一文一武差不多是诸葛亮的左右二臂。杨仪负责军需后勤,总是妥妥的,从来无须诸葛亮操心。但他同魏延都自恃有才,互不服气,经常相互攻击,连诸葛亮也很头疼。诸葛亮死后,杨仪设计斩了魏延,带兵回朝,自以为功劳最大,资格比蒋琬还老,应该代替诸葛亮执政。但刘禅早就从相父口中知道,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难以容人,缺少宰相气度。因此,不但没有重用杨仪,反而只给了他中军师这顶闲帽子。杨仪的愤怒与抱怨不仅写在脸上,记在心上,还到处诉说。他甚至对后军师费祎说,如果他在诸葛亮死后带兵投降魏国的话,肯定能升大官,哪里会过得这么寂寞?真是后悔啊!这话里明显带有反叛之心。费祎将此话密奏刘禅。刘禅冷笑一声,毫不手软,立马将杨仪拿下并流放至汉嘉郡。后来杨仪在流放地竟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烈。刘禅又派人前往逮捕治罪,杨仪畏罪自杀身亡。当年夏四月,刘禅升蒋琬为大将军。蒋琬也是诸葛亮极力推荐的宰相人选,刘禅此举,可谓英明。蒋琬遵循诸葛亮生前制定的治国理政方针,把蜀汉这驾马车,驾驶得平稳安全。
延熙元年(238年)正月,刘禅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头一年,敬哀皇后病逝,刘禅又娶了她的妹妹,先为贵人。车骑将军张飞两个女儿都成了蜀汉皇后,也算莫大的荣耀了。刘禅为此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立皇子刘璿为皇太子,皇子刘瑶为安定王。十一月,大将军蒋琬率军出成都进驻汉中。
第二年三月,刘禅下诏,升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刘禅不再设丞相,而以大司马行丞相之职。一是表明对诸葛亮地位的尊崇,认为他无人能及;二是为今后的政府构架建立了新的模式。说明刘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意。不仅如此,他还颇有治国理政的智慧,善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固执己见。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大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没有立即下诏认可,而是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大家商量后认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则不容易撤退。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当时身体不好,自然服从了刘禅和大家的意见,取消了原计划。这体现了刘禅驾驭朝臣的策略。他不是硬下命令,而是与执政大臣商量办事,体现了君臣一心,和睦治国。蒋琬又提出一个新的建议,认为羌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联结。他与费祎、姜维讨论后觉得可行,于是又给刘禅上书。刘禅认为这个主意好,立马采纳了蒋琬的建议,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那边的事务。马忠回朝后,刘禅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由费祎以大将军身份执政。这个职位比大司马又低了一级。直到6年后,刘禅才命费祎开府治事。第二年,费祎醉酒后被魏降将郭脩刺杀。
实际执政者级别越来越低,恐怕跟刘禅已经更重视、宠信内臣有关。由于天下太平,国内无事,年龄愈来愈大的刘禅渐渐变得贪图享受,慢慢变得听不进大臣们的不同意见。在蒋琬去世那年,侍中守尚书令、大将军费祎副手董允也病逝了。陈祗接替董允当上了侍中。而这个陈祗不像董允那般匡上抑宦,而是和刘禅喜欢的宦官黄皓内外勾结,黄皓开始干预政事。陈祗顺刘禅旨意,很讨刘禅欢心,对其不断提拔,直到以侍中身份代理尚书令,加镇军将军。由于接替费祎执政的大将军姜维经常不在朝,陈祗的权势甚至超过姜维。景耀元年(258年),陈祗病死。宦官黄皓职位更是一路飙升,从黄门令到中常侍,奉车都尉,逐渐操纵国家大权。
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地擅摄朝政,心中怒火万丈。景耀五年(262年),脾气耿直的姜维直接启奏刘禅,要将黄皓处死。接近耳顺之年的刘禅已经不是当年的小皇帝了,耳朵早不如过去那么顺。他坚决不同意处罚黄皓,还说黄皓不过是小人一个,大将军用不着同他计较。为了给姜维一点面子,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姜维见黄皓有皇帝撑腰,而且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哪敢接受谢罪?加上此时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上书请皇帝废掉姜维。姜维恐惧之中先求自保,觉得还是远离权力中心为妙,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
第二年春,姜维打探到钟会在关中练兵,似有伐蜀动向,于是上书刘禅,请求调兵遣将做好防备。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黄皓却安慰刘禅说,钟会不过虚张声势,是不会打过来的。此时的刘禅,成天已沉浸在黄皓的迷魂汤里,便把姜维的报告丢到九霄云外,朝中大臣都毫不知情。
但黄皓的甜言蜜语很快就变得苦涩无比。同年夏,魏国敲响了进攻的战鼓,点燃了伐蜀的烽烟。司马昭遣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率领数路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杀来。仓皇之中,刘禅命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大将军姜维率兵依剑阁之险,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关下。魏将军邓艾却暗出奇兵,穿越无人区,偷渡阴平杀奔成都。
风烟滚滚,强敌飓风般呼啸而来。刘禅闻讯大惊,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已故相父的儿子诸葛瞻领兵于涪城拒敌。诸葛瞻227年出生时诸葛亮已46岁,据说他的生母是黄月英。诸葛瞻从小极其聪明,受众人赞誉。诸葛亮却为此感到忧虑,曾在给其兄诸葛瑾写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临终前写下《诫子书》,对年幼的诸葛瞻进行告诫。后来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受到刘禅宠爱,17岁成了驸马——也就是成了张飞的外孙女婿,授官骑都尉,二三十岁时已是朝廷高官。百姓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对诸葛瞻也十分热爱,朝廷有些好的举措尽管不是诸葛瞻的建议,也往往归功于他,因此有些名过其实。景耀四年(261年),34岁的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此次国难当头,热血沸腾的诸葛瞻带领一批开国将领的后代,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抗敌前线,其中包括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但诸葛瞻到达涪城后却主意不定,盘桓不前。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魏军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不予采纳。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只好率兵退守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邓忠、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前来进攻。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诸葛瞻以逸待劳,给予迎头痛击,将魏军两路人马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退回。邓、师二人向邓艾报告说:“敌人强悍,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师纂二人大惧,率军拼命再战,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蜀军防线,并将诸葛瞻、张遵等人围在核心。诸葛瞻和张遵虽左冲右突,杀敌无数,却难以突出重围,浴血奋战后双双阵亡。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到噩耗,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脸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匹马单枪冲入敌阵之内,刺杀多名魏军后血洒疆场,悲壮战死。
听到前方败绩的消息,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则坚决请求背城一战:“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刘禅不听其言,依然决定向邓艾投降。刘谌为国破家亡感到十分痛苦、悲愤,于是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捶胸痛哭,随后先将妻、子杀死,然后饮剑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自缚抬棺,向邓艾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说只需等待几天便可大功告成。岂知天不佑蜀汉,由于行事不密,事情败露,姜维及张翼等都被钟会斩杀。建国仅44年的美丽蜀汉就此彻底灭亡,此时为公元263年。太子刘璿,也死于战乱之中。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度过余生。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享年64岁。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永兴元年(304年),刘氏宗室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遗迹:
刘禅墓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河南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东。20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后被夷为平地。
15 司马颖胸无大志的悲剧蜀王
成都王司马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十六个儿子,生于277年,他的生母是程才人。据《华阳国志》记载,太康八年(287年),晋武帝司马炎封10岁的司马颖为成都王,以蜀郡、广汉、犍为、汶山10万户为王国,把蜀郡太守改为成都内史。就是这个成都王司马颖,成了后来西晋“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之一。由于他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虽然位极人臣,但最终昙花一现,英年授首,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司马颖虽然是成都王,但并没有到蜀中任职。一个10岁大的王子,怎么可能远离父皇,告别都城,跑到那个当时路途艰险而遥远的蜀地独立为王呢?因此,司马颖只不过是遥领成都王而已。但这王国里的10万户居民的赋税收入,却硬邦邦的是司马颖这个小成都王的哦。后来司马颖长成一大帅哥,是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但他却不喜欢读书,专好舞枪弄棒,“形美而神昏”。不过,他没有皇室子弟的架子,待人宽厚,颇易获得人们的好感。
元康九年(299年),22岁的司马颖已经官至散骑常侍、车骑将军。除了长得英武不凡,一身功夫,更因为他出身皇家,有个好皇兄。当时的皇帝是司马颖的傻子二哥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生于259年,是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次子。他的老妈是武元皇后杨艳。据说他从小就傻乎乎的,说他是白痴可能狠了点,但他是个弱智儿童无疑。蔡东藩说他像猪一样笨。他七八岁还认不得“之乎者也”,不管老师咋个教他,总是哪里学哪里丢。但正如四川俗语说的,“傻儿有傻福”,由于他长兄夭折了,母亲杨皇后与表姨赵妃在司马炎枕头边使劲吹风,英武不凡的司马炎也禁不住爱后宠妃的温柔之剑,对傻儿子的狐疑终被消融。泰始三年(267年),8岁的司马衷被父皇司马炎册立为皇太子。13岁时,武帝为他娶了大他两岁,又黑又矮,又胖又丑的贾南风为太子妃。这桩婚事也是司马衷他妈杨皇后极力促成。因为贾南风有个好老爸,是开国功臣,位列宰辅的贾充。好在这傻太子也不辨美丑,小夫妻竟然过得其乐融融。司马炎病逝后,司马衷于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改元永熙。你想那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还是颇为英武,竟然立了这个“瓜娃子”当接班人,酿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实在可悲可叹!
司马衷虽然愚笨,但他即位后还是把弟兄们安排得十分妥帖。所以,年纪轻轻的成都王司马颖便顺风顺水地不断成长,直到跻身高官行列。因此,司马颖是响当当的皇弟,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是可以有脾气的人,他最看不惯狐假虎威的人。皇后贾南风有个侄子贾谧,也是散骑常侍。贾谧本姓韩,乃是贾南风妹妹贾午的儿子,他的老爸便是那个著名的创造了“窃玉偷香”典故的美男子韩寿。贾谧后来过继给其舅舅为嗣,故改姓贾。他颇有才名,因其姨父皇帝司马衷弱智,姨妈贾南风弄权,便大红大紫,炙手可热。于是贾谧自我感觉特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在太子司马遹的东宫任侍讲时,态度倨傲,与太子下围棋,也咋咋呼呼,和这位当朝储君争抢棋子丝毫不让,没有一点人臣谦卑的态度。在场的成都王司马颖见贾谧如此没有尊卑之分,便当面斥责他道:“皇太子是国家未来君王,贾谧你怎敢如此无礼!”贾谧心怀怨恨,愤然入宫向大姨妈贾南风告了司马颖一状。贾后自然偏向外甥,立马大笔一挥,把司马颖赶出朝廷,外放当了平北将军,出镇邺城(今河南临漳县境内)。皇帝的兄弟骂了皇后的侄子,最终竟然是皇弟吃亏,这也算是一件奇事。
但这事也不奇怪。司马衷当政后,非常信任皇后贾南风。实际上岂止信任,简直就是依赖,因为他的难事都是贾南风帮他搞定的。司马炎曾经想考考儿子,出了几道题要司马衷三天答出来。贾南风就悄悄找了个饱学之士以司马衷的口吻代答,让老公抄上一遍。他皇上老爸看了答案,顿时眉开眼笑,觉得儿子答得很不错嘛!哪点傻呢?因此大为放心。一个痴呆愚笨的皇帝,遇到一个聪明绝顶的皇后,其结果不言而喻。贾南风根本不用吹“枕头风”,直接帮司马衷把主做了就是。为了扳倒辅政的太傅杨骏,就连司马衷的继母、皇太后杨芷也一起干掉。永平元年(291年),贾南风假诏废了杨芷太后位,杀死太宰司马亮。同年,又杀皇太后于金墉城。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又开始迫害太子司马遹。因为太子不是她生的,而是司马衷与司马炎的才人谢玖生的,乃是司马衷的长子。据说,司马炎为司马衷娶贾南风时,怕儿子不懂男女之事,便让自己的才人谢玖去侍寝加教导。没想到谢才人竟然怀孕,后来回到武帝身边生下司马遹。司马衷居然三年后才知道有这个儿子。司马遹自幼聪明过人,有其高祖父司马懿之风,很受祖父司马炎喜爱。但长大后,不务正业,一派纨绔子弟习气。他不喜欢读书从政,爱好的是在宫中摆摊切肉卖酒,在后宫花园里销售杂货,以赚钱为乐。据说他切肉后用手称重,居然分毫不差,可见其功夫之深。他还喜欢算卦巫术,性情也刚烈暴躁。皇后贾南风怕这个异端太子当皇帝后自己地位难保,便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诬陷司马遹谋反,先囚后杀,时年23岁。傻乎乎的皇帝司马衷对此竟然听之任之。
但是,贾南风杀太后、灭太子的恶行,却点燃了天下大乱的导火索。司马炎儿子众多,随便挑一个都比司马衷这个弱智强。众皇族本来对此就不满,贾南风的这些残暴行径,正好给了皇族子弟起事的绝佳借口,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就此轰轰烈烈地在中原爆发。
首先杀出来的是赵王司马伦。他是司马懿的小儿子,司马昭的弟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晋惠帝司马衷的叔爷爷。司马伦假造诏书将贾南风先废后杀,并清除了贾谧等一干党羽。他又杀死司空张华等,自封为相国。司马伦也做了点好事,恢复原太子司马遹的名誉,并把其儿子司马臧立为皇太孙。
没想到,司马伦这一来捅了马蜂窝。永康元年(300年)八月,司马衷的十弟,淮南王司马允首先举兵讨伐司马伦,结果兵败被杀。第二年,司马伦干脆自立为皇帝,把司马衷奉为太上皇,将自己亲手立起来的皇太孙司马臧斩杀。侄孙子当太上皇,自己当皇帝,倒也是天下奇闻。司马伦即位后大封跟随他的人,就连奴仆、士卒、杂役之人也都加封爵位。每次朝廷会见,满坐皆冠饰貂蝉者,因而当时的人作谚语说:“貂不足,狗尾续。”这也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典故。
司马颖一直在观察事态的风向,伺机而动。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反司马伦。这个司马冏是司马炎的侄子,司马衷的堂兄弟。他父亲司马攸死后,袭爵齐王,历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翊军校尉。他跟赵王司马伦一起废杀了皇后贾南风,却为宠臣孙秀所排挤,出镇许昌。司马伦篡位后,拜司马冏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司马冏觉得司马伦做过火了,于是首倡大义,联络河间王司马颙等人讨伐司马伦。
这一年司马颖23岁。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后,为了安抚众王,也升任司马颖为征北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但心怀愤怒的司马颖并未就任。待齐王司马冏传檄讨逆、起义兵反司马伦时,司马颖觉得时机已到,立马发兵响应。司马颖与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等共讨司马伦。联军大集,待行军至朝歌,已汇众达二十余万。司马颖命先锋赵骧与司马伦部将许超、孙会、士猗战于黄桥,没想到首战不利,竟死伤8000余人。司马颖锐气被挫,打算退保朝歌。部将王彦、卢志劝谏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我军虽然首战失利,但并非完全是坏事;敌军首胜,必生轻敌之心。我军若一败即退,士气沮丧,这仗就没法打了。不如趁敌骄胜之时,挑选精兵,连夜进军,出其不意,定能以奇制胜。”司马颖转忧为喜,听从建议,率领诸军发动突然袭击,与司马伦军大战于湨水,司马伦军全线崩溃,孙会弃军南逃。司马颖乘胜挥师渡过黄河,长驱直入。
四月,司马伦手下左卫将军王舆反叛,与尚书广陵公司马漼领兵入宫杀了司马伦心腹孙秀等人,幽禁司马伦,迎惠帝司马衷复位。梁王司马肜上奏司马伦父子叛逆,应当诛杀。百官在朝堂会议,一致同意。于是派尚书袁敞持节赐司马伦死罪,让他喝金屑苦酒自尽。随后司马颖大军进入京都,其时司马伦已死。司马颖同时派赵骧、石超等助阵齐王司马冏在阳翟攻击讨虏将军张泓。张泓见大势已去,遂缴械投降。司马冏此时才得以率军进入洛阳。司马冏这下抖起来了,自以为是第一个举兵讨伐司马伦的,首功在他,于是马上变脸,在朝中作威作福。司马颖这人向来厚道,见司马冏如此做派,也不表功,而且向皇兄惠帝说,主要是司马冏的功劳。他不想在朝中与司马冏同流合污,便托词出宫,回镇邺城。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惠帝虽然不那么聪明,但他还是知道司马颖这个兄弟立下的汗马功劳。六月下诏,并委派兼太尉王粹赐司马颖加九锡殊礼,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加黄钺、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低调的成都王司马颖只接受了大将军封衔,但坚决辞让殊礼九锡。他没忘记跟他浴血奋战的弟兄们,上表将参与讨伐的功臣卢志、和演、董洪、王彦、赵骧等五人,全部封为开国公侯。司马颖怜悯战乱中的百姓,又上表请求运十五万斛粮食救济受战祸影响的阳翟居民。他还接受卢志建议,自掏腰包,用成都王国封地的食邑收入来置办棺木,将在黄桥战死的部下八千士兵遗体全部收殓,并为他们建设墓园、祭堂和纪功碑,并表彰家属,加倍优待。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命河内温县官员埋葬司马伦的一万四千名战死士兵。仁义!厚道!爱民!这些举动让年仅24岁的大将军司马颖的名望更高,人气火箭般蹿升。
过了没多久,齐王司马冏也露出了狐狸尾巴。他自以为居功至伟,在朝中专横跋扈,骄奢日甚,人心大失。而这位低调的成都王司马颖则一天天众望所归,粉丝激增。朝廷百官和民众都望他能主持朝政,改善国家,让天下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惠帝顺从众意下诏让司马颖入朝辅政。但司马颖亲信的宦官孟玖不想回洛阳,加上母亲程太妃也爱恋邺都,致使司马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回朝。同时司马颖起事时义募的士兵想回到家乡,他便以资遣散,以安百姓。
司马颖对司马冏的所作所为是眼不见心不烦。但别的王却不能容忍。太安元年(302年),司马炎的堂弟,惠帝司马衷的堂叔,时任侍中、太尉的河间王司马颙上表揭露司马冏种种罪状,并号召诸王起来倒掉司马冏。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都起兵响应。十二月,司马乂打败并杀害了司马冏,掌握了执政大权。司马乂是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母亲为审美人,他当然也就是司马颖的六哥。司马乂与司马颖其实是同年所生,只大司马颖几个月,对这位少年老成,名声远播的弟弟颇为尊重。司马乂虽然总掌朝中大权,但事无巨细都会向在邺城的司马颖报告和咨询,因此司马颖实际上是遥控指挥朝政。惠帝司马衷依然是傀儡一个。
也许是对朝政的遥控让司马颖感到了权力的魅力,权力的魔力,权力的作用,权力的威风,权力的无所不能。他不再那么散淡,他也要享受巅峰权力的感觉。诸王们一个个为了权力前仆后继,也让他认识到了皇权的巨大诱惑。他也想当脱缰的野马,在朝野里自由自在地奔腾;他想把至高无上的皇权,揽为自己手中的玩物。太安二年(303年),新野郡王司马歆的严刑峻法激起民变,义阳蛮张昌聚众数千人在荆州作乱,攻杀司马歆。朝廷即任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讨伐。刘弘上任即命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作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司马颖上表自告奋勇要求南征,所在地百姓都追捧司马颖纷纷参军。但不久张昌就被陶侃平定。这陶侃在乱世中后来越打越勇猛,越打越出名,成为东晋名将,曾任侍中、太尉,位极人臣。关键是他有一个优秀的曾孙陶渊明,虽然官比他小得多,却成了比他还有名的田园诗人。此是后话。
司马颖兵马未到,张昌便已授首。这战绩本来与司马颖没多少关系,完全是陶侃的功劳。但司马颖总认为是自己大臂一挥,天下响应的结果,于是头脑也开始膨胀,自信心爆棚。他恃功而骄,恃宠而奢,啥子都想自己说了算,管它什么法令、规矩,他的无法无度甚至超过司马冏。不过司马颖还是忌惮朝中的异母兄长沙王司马乂。
如何扳倒司马乂呢?司马颖绞尽脑汁。走运之时的司马颖很快就得到了一个机会。此前不久,河间王司马颙暗中指使河南尹李含、侍中冯荪和中书令卞粹等刺杀司马乂。后事情败露,三人被司马乂诛杀。司马颙便以李含等三人之死为由发难,使张方为帅,统兵七万征讨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颖大喜,也立即响应,带领着原本要攻打张昌的军队,与张方一道攻伐洛阳。司马颖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锋都督、前将军、假节,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率诸军共20余万,从北向南攻击洛阳。但司马颖麾下将军却起了内讧。由于陆机受到司马颖宠爱、重用,成了各路兵马统帅,其余将领王粹、牵秀等心里很是不爽。甚至连司马颖的得力助手左长史卢志都非常妒忌,不断在司马颖耳边说陆机的坏话。司马颖先是表示沉默,心里已经有了猜疑。
说起陆机,他可是大有来头。陆机的祖父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军、丞相陆逊,他的父亲陆抗也曾任东吴大司马。祖辈、父辈都是当世名将,但陆机本人却是一个文学青年,诗词歌赋、书法在当时都是顶尖水平,他的《文赋》等作品在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平复帖》据称是现在存世最早的书帖。他和兄弟陆云都以文才闻名当世,并称“二陆”。陆机历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也慕名把他任命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司马伦被诛,陆机也以“伪官”之名险遭处死,全靠成都王司马颖重其文才把他从断头台上救下。从此陆机便投到司马颖麾下,被任命为平原内史,故后人也称他“陆平原”。但这位文学大家,吟诗作赋精通,打仗却是外行。十二月,陆机率军与司马乂的部队在建春门激战,结果陆机军失利,溃败如堤,战死士兵的尸体把河水都阻断了,贾棱等16员战将阵亡。司马颖宠爱的宦官孟玖等趁机诬陷陆机,说陆机故意大败,意在帮助敌方。正所谓众口铄金,这攻击陆机的话多了,也不由得司马颖不信。司马颖以为陆机有谋反之心,盛怒之下让牵秀将陆机、陆云兄弟逮捕。接着,司马颖部下一些人为陆机兄弟喊冤,一些人为陆机兄弟催命,两派官员在司马颖面前你来我往,绞杀成一团,弄得司马颖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最后还是主杀派占了上风。可怜诗文冠代的陆机、陆云兄弟壮志未酬,怀才受戮,还被诛了三族。陆机死时,年仅42岁。陆机的教训,在于跟错了人。前回跟赵王司马伦时就差点被斩,是司马颖救了他;这回却是救命人成了索命人,实在是可悲可叹!当然,生逢乱世,身不由己,这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接着,司马颖军与张方部一同进攻洛城,但激战数月,屡攻不下。司马乂军拼死卫城,顽强坚守,多次大破司马颖和司马颙联军。联军损失惨重,死伤六七万人。张方胆寒,打算撤退。司马颖一时也束手无策。但一个人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司马颖就是这样。正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朝中东海王、司空司马越却害怕司马乂军抵挡不住联军的围困与攻击,因为城中已经少兵缺粮。于是司马越与几名殿中将领发动兵变,让惠帝下诏将司马乂解职并囚禁起来。司马越率军向司马颖和司马颙投降,把司马乂送到张方营中。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张方残忍地将司马乂活活烤死。这司马越乃是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算起来应该是司马衷、司马颖兄弟的堂叔。
这时已经是永兴元年(304年)。26岁的司马颖拥兵昂然进入洛阳。由于他向来威盖朝野,又有强大的军队作后盾,入洛阳后被惠帝增封二十郡,拜为丞相。司马颙接着给惠帝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惠帝无奈,于是废去司马覃皇太子之位,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仍兼任丞相。清河王司马覃是在太安元年(302年),皇太孙司马尚去世后,被晋惠帝立为皇太子的,他是司马衷的侄子。
从此以后,司马颖独掌朝政。但他不喜欢待在洛阳,依然回他的根据地邺城,继续遥控指挥。倘若他任职朝中,上尊惠帝,下和兄弟,胸怀天下,富国强兵,平定四海,发展民生,他完全可能继承大统,成为一代明君。但他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远离朝臣和皇帝,注定了只能作一时枭雄。司马颖以为自己已经是权倾天下,至高无上,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低调,甚至可以不把他的皇帝哥哥放在眼里,他的排场足以与皇帝匹敌,呈现给天下的是他称孤道寡的野心。他还宠信和重用宦官孟玖,令其他部下和百姓大失所望。他的所作所为完全重蹈了以前诸王的覆辙。
对于司马颖的倒行逆施,司空、东海王司马越尤其感到痛心疾首。他觉得自己是前门驱虎,后门揖狼。他不甘心为人做嫁衣。永安元年(304)七月,司马越传檄四方,与左卫将军陈眕,殿中中郎将逯苞、成辅及长沙王故将上官巳召集四方兵马共讨司马颖。一时间,十多万兵马云集,讨伐声惊天动地。司马越又让司马覃复太子位,并“挟天子令诸侯”,拉上惠帝一起北征邺城。
司马颖听说皇帝哥哥御驾亲征,有如五雷轰顶。他也有了大逆不道的罪恶感,甚至想脚板底下抹油,溜之大吉。他的部下反倒比他还镇静,劝他还是考虑如何对付。司马颖召集属下商量对策。东安王司马繇认为皇帝亲自来讨伐,应该投降请罪。这司马繇是司马懿之孙,琅琊武王司马伷第三子,司马颖的堂叔。让司马颖束手就擒,这可不是他的脾气。司马王混及参军崔旷则劝司马颖积极迎战。司马颖也觉得值得一搏,遂派遣奋武将军石超率五万兵马赴荡阴(今河南汤阴)抵抗。司马颖还重金收买陈眕的两位弟弟陈匡与陈规,让他们到司马越军中,说邺城中司马颖部下听到皇帝亲自驾到已经溃散。司马越信以为真,觉得兵不血刃就可以取胜,军队也就防备松懈。哪知石超发动突然袭击,与司马越军激战于荡阴,毫无防备的司马越军一击即溃,大败奔逃。乱军中,惠帝身中三箭,左右都争相逃命,将惠帝丢弃在草地上。还是石超把晋惠帝送到邺城安顿下来。司马颖这下也可以挟令天子了,便改年号为建武,并将之前劝司马颖投降的东安王司马繇斩杀。
司马越逃回其封地东海国(今山东郯城北)。司马颖念其同宗室,下令宽恕司马越,招他回朝。但司马越不敢应命。陈眕和上官巳则带太子司马覃守洛阳。司马颙当时也命张方率兵二万助战司马颖。但大军到达时司马越军已败,张方便乘机进攻洛阳。上官巳派苗愿抵抗张方,大败亏输。更没想到的是,太子司马覃却在背后捅刀,反过来袭击上官巳。上官巳和苗愿仓皇逃走,司马覃则向张方投降,太子之位再次被废。
司马越被司马颖打得落花流水,引得司马越的亲弟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愤愤不平,他决心为兄长报仇。而当时管辖幽州的安北将军王浚一直与司马颖对立。司马颖曾派自己任命的幽州刺史和演谋杀王浚,后事情败露。于是司马腾与王浚决定联手对付司马颖。王浚与东瀛公司马腾秘密起兵,突然袭击,围攻和演。和演投降后被王浚处死。王浚自己兼任幽州刺史。八月,王浚又联合段部鲜卑首领段务勿尘,乌桓羯朱以及司马腾共同起兵讨伐司马颖,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奔邺城杀来。司马颖派遣新任命的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人前往抵敌王浚的幽州兵,令部将王粹率军迎战东瀛公司马腾的并州兵。然而,王粹抵挡不住司马腾的猛烈攻击,迅速溃败。王浚、司马腾乘胜合兵一处,全线进攻,大败王斌。王浚又以主簿祁弘为前锋,歼灭石超于平棘,乘胜进军邺城。各路军队战败消息相继传来,邺城军民人心惶惶,官僚纷纷逃走,士兵无心再战,大家都作鸟兽散。司马颖惊慌失措,全然没了主意。最后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司马颖遂与卢志率数十骑挟持着晋惠帝连夜奔往洛阳。哪知道失去了兵权的司马颖犹如羊入虎口,立马成了司马颙部将张方的人质。十一月,当时控制洛阳的张方挟持晋惠帝、成都王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等迁往司马颙势力的腹地——关中长安,以避敌锋。同月,恢复永安年号。司马颙见司马颖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便让惠帝下诏,废除司马颖皇太弟称号,令司马颖离开朝廷,返回原封地成都王国。司马颙自任太宰,又自行选置百官,改秦州为定州,改元永兴,并立刚满20岁的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司马炽为司马炎第二十五子,司马衷的异母小兄弟,其母为王媛姬。司马颙还让晋惠帝颁诏,立远在东海国的司马越为太傅,要司马越回朝与自己共同辅政。但司马越害怕回朝被制,拒不受官。
皇太弟司马颖虽然被废,但他没有回到成都王国,暂时留在关中。他尽管暂时失势,影响仍在。河北的人都怀念他的好处。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颖的故将阳平人公师藩及其部下汲桑、石勒等人为迎立司马颖,聚众数万,在清河鄃县起兵。七月,公师藩等率军攻陷郡县,杀死阳平太守李志、汲郡太守张延等,公师藩、楼权、郝昌等转攻邺城,但未能得手。
同月,范阳王、征南将军司马虓和堂兄平昌公司马模、长史冯嵩等人杀白马歃血结盟,推举东海王司马越为盟主打着迎接惠帝还都的旗号,传檄共讨司马颙。司马颙情知独木难支,见河北有人支持司马颖,而且拥有数万兵马,觉得司马颖又可以成为自己的帮手,联手抵抗司马越联军。到了九月,司马颙便表奏晋惠帝让司马颖返回邺城镇守,号召过去被打散的部下,并升司马颖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的军事;又封司马颖的老部下卢志为魏郡太守,加左将军,给兵千人,随司马颖一起重返邺城。
十二月,司马颖甫到洛阳,司马越讨伐司马颙的大军就兵临城下,兵锋势不可当,接连击败司马颙属下刘乔、楼褒、王阐等军,并乘胜向长安进发。司马颖兵败后又逃到关中长安。光熙元年(306年)五月,司马越部将祁弘等大败刁默部,随后攻陷长安。司马颙、司马颍慌乱中抛弃惠帝,逃入南山。祁弘等所部鲜卑兵士大掠长安,屠杀二万余人。随后,司马越、司马虓等人护送惠帝退回洛阳。司马颖则从华阴经武关来到荆州新野。
司马颖来到新野不久,荆州刺史刘弘病逝。州司马郭劢素仰司马颖之名,便趁机发难,准备迎立司马颖为新主。可惜好事不成,治中郭舒奉刘弘之子刘璠讨伐郭劢,将其斩杀。司马颖无所依靠,又听说有诏令命南中郎将刘陶缉捕自己,慌得弃母抛妻,只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司马普及司马廓坐马车北渡黄河回到朝歌。他收拾了以前麾下将士数百人,准备投奔属下故将公师藩。九月,司马颖等人于途中不幸被顿丘太守冯嵩抓获,并送到邺城交新任司空、范阳王司马虓处置。司马虓乃是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也是司马颖的堂叔,他不忍心杀司马颖等人,只将其父子囚禁。不料一个多月后,司马虓突然暴毙,年仅37岁。司马虓的长史刘舆担忧留司马颖在邺将成为后患,便伪造晋惠帝诏书赐司马颖死。司马颖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缢杀,时年28岁。他的两个儿子也同时被杀。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颖原部将公师藩和汲桑等人起兵,声称要为司马颖复仇。他们与征虏将军张泓原部将李丰等攻打邺城,司马腾守城不住,率骑逃跑,被李丰追杀。后来司马颖旧臣收了其棺木,改葬于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还是为他这位异母哥哥加县王礼节。因司马颖儿子均被杀害,几年后,晋怀帝立东莱王司马蕤子司马遵为司马颖嗣,封华容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