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可最终什么又不是感觉呢?

恋人最怕错付真心,怕对方逢场作戏。毕竟,有些人恋爱只为度过一段青春。另一些人以为自己爱得深爱得真,最后才发现只是经历了一场自我感动。对恋爱的这些误解,很多人能够坦然处之。可真正潇洒的毕竟是少数。于是,恋人们有时会纠结地问:“你喜欢的究竟是‘我’,还是‘喜欢的感觉’?”

这个问题听上去合情合理。喜欢一个人肯定和喜欢一种感觉不同。人是人,感觉是感觉。人是客观实在。感觉只是自己的主观体验。对人的喜欢更持久,感觉却常常转瞬即逝。所以,凡是认真的感情,恋人都希望对方喜欢的是自己。如果自己喜欢对方,对方却只是喜欢“喜欢的感觉”,那实在太可怜,太悲惨。

看起来,“你喜欢的是‘我’还是‘喜欢的感觉’”的标准答案显而易见。对方都这么问了,肯定要斩钉截铁地回答:“是你,不是感觉。”可在当事人看来,这两个选项真的不一样吗?如果对方逼问:“真的吗?喜欢的真是我而不是感觉吗?”你还能答得心安理得吗?

一个人最终的所有,毕竟只是自己的感觉啊。

为说明这点,我们设想:你最近上火,想吃水果,正好在桌子上看到一只苹果。你拿起来闻了一下,发现没坏,就把苹果洗洗吃了。你降了火,觉得很开心。根据常识,你看到了苹果本身,拿起来,又吃掉了它。现在我们来问:让你开心的是吃这个苹果本身,还是“吃一只苹果的感觉”?

这个问题或许会让你一头雾水。与苹果的接触真的可以脱离对苹果的感觉吗?

当你看到苹果,意识中就呈现出苹果的样子,这是视觉感知印象。你闻着苹果的味道,这是嗅觉。你拿起苹果时伴随着触觉。吃苹果时又产生味觉。这些都是广义上的“感觉”。所以,你又怎么分得清一只苹果和它带给你的感觉呢?(见图3-1)

而如果我甚至不能分清一只苹果和它带来的感觉,也就难免混淆喜欢“一个人”和喜欢“喜欢的感觉”。面对恋人的提问,你似乎不得不让步—“喜欢你,不就是喜欢和你在一起时的感觉吗,另外还能有什么?”

图3-1 也许,一切最终只是你的感觉

在哲学史上,对象和感觉之间的差别与“外部世界怀疑论”紧密相关。笛卡尔为寻找确定知识启用了极端的怀疑方法:也许有全能的魔鬼在骗我,世界上本没有物质,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魔鬼的把戏。笛卡尔认为,既然无法从原则上排除这种可能性,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确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有意识中的感觉而已。尽管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不会把笛卡尔的想象当真,哲学家们却已经为此头疼了几个世纪。他们通常把笛卡尔的问题称作“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proof of the external world)。

我们如何证明外部世界存在呢?怎样证明世界上不止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感觉?

这类问题不问还好。一旦问了就几乎没法回答。因为当我们提出“如何证明外部世界存在”时,早就预设了“已知”仅仅覆盖了意识的内容。而从主体意识到客观世界的跨度非常大,很多哲学家绞尽脑汁,最后只得承认人类理性迈不开这么大的步幅。

同样,在日常情形中,喜欢“一个人”还是喜欢“喜欢的感觉”差别不大。可一旦在两者间做出概念的切割—感觉是主观体验,人是客体对象—就很难再把它们重新黏合在一起了。最终,我们仿佛只得投降,“你问我喜欢的是你还是喜欢的感觉,可我经历的一切终究是我的感觉,喜欢你,就是喜欢这些感觉啊……”

这样的回答貌似深刻,但听上去很像在回避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给出让人满意的回答呢?哲学家们又提出过哪些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