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路易行:人类极简史 地理小发现
- 张迈
- 2332字
- 2021-12-10 19:19:25
1 南极洲的五星布局
1984年10月8日,中国首支南极洲考察队在青岛成立。共和国70周年国庆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中国人的南极考察史刚刚迎来35周年。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35年过去,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世界的最南方,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冰穹上,第三座中国南极科考站也已经屹立了整整10年。那里高程4087米,接近中华龙脉万山之祖昆仑山山口的高度,她的名字也叫“昆仑”!
2005年1月18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从陆路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顶冰穹A,而后中国又率先完成了对中山站与冰穹A之间格罗夫山区的考察,最终因此赢得国际南极事务委员会的同意,在冰穹A建立考察站。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制高点,可以说是南极冰山之祖龙,中国由此确立了在南极考察方面鼎足而三的国际领先地位,其功勋足以照亮这片人类最后的净土。
南极洲又称“第七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对于美国、欧洲和中国来说,都是1.5倍左右本域的面积,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科学试验场和竞赛场。1956年,美国在地球自转轴的南极点上建了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雄霸地球一极;苏联紧跟着于1957年在南极磁点建了东方站(Vostok Station,现在属于俄罗斯)……相隔将近半个世纪的昆仑站,终于使拼命追赶的中国人继太空竞赛之后再度在地球准太空的南极进入学霸俱乐部,而昆仑站鼎更是以大国重器的姿态无声地宣告中华龙脉延伸至冰穹A。
“准太空”这个词是在2018年10月29日南极论坛组委会举办的第二次相聚雪龙号连线南极站的活动中,听中国极地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博士介绍昆仑站的情况时首次耳闻,而后在第三次南极论坛的行前会上于南极论坛副秘书长、南极会副会长叶公伟先生的发言中再次听到。杨博士给我们这些2018年的新晋极友科普了昆仑站的战略意义。
首先科普流体力学中的边界层概念,边界层是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黏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又称流动边界层、附面层。边界层内速度的法向垂直表面的方向梯度很大,即使流体黏度不大,如空气、水等,黏性力相对于惯性力仍然很大,起着显著作用,因而属黏性流动。而在边界层外,速度梯度很小,黏性力可以忽略,流动可视为无黏或理想流动。
然后我们被告知北京、上海的边界层约为1千米,而昆仑站上方的边界层仅为13.95米,在昆仑站建天文望远镜很容易脱离边界层的影响,可以基本不受体积限制地造出与哈勃望远镜功能近似的科学仪器,维护成本大大降低,硬件改进升级更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昆仑站目前测到的最低温是零下84℃,在几近无水的低温空气中,灰尘都凝成金刚石般的冰晶,对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昆仑站探测宇宙的窗口是全部打开的,这里也是地表最强的探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窗口。杨博士认为在南极科考领域,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天文学方面的研究。
翻开南极地图,最南处是以最先到达南极的两名人类先驱的名字命名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她的东北面是中国的昆仑站,东南面是俄罗斯的东方站。铁三角之外是一圈圈星罗棋布的一百多个科考站,东方站离昆仑站更近一些,有冰上跑道,昆仑站至中山站的跑道建好之前,中国人得与俄罗斯商量借他们的跑道“蹭降”,我们得知中国很快会在南极冰盖上建永久机场,中国无论在高铁、高速公路的发展方面都快速超越了先行的国家,这一点我们非常有信心。
长假期间,看了长达30集的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对南极科考的全貌有了基本的了解。1984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由于还没建科考站,无协商国地位,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表决之前,代表被请出去喝咖啡,首任南极科考队队长郭琨先生言及此事,老泪纵横。他受命三个月内建成长城站,片子中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风靡神州的五条弹簧拉力器,科考队员用来在向阳红10号的甲板上锻炼身体,防止因体力衰退而倒下……科考船配备56式步枪,以防印尼海域不知深浅的海盗摸上船……中国人克服困难的本事和苦中作乐的精神真让人感动万分,亦鉴于此,每每完成西方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屡屡弯道超车。
行前活动:上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1989年2月,中国科考队员在极地号破冰船撞出洞被冰崩所困的绝境下建成南极中山站,确保了南极圈内有站而巩固了在南极科考中的国际地位。正是有靠印度洋的中山站作为基础,才有条件在更纵深的东南极洲内陆建设南方之昆仑。2014年2月中国又建成南极泰山站,而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也已于2018年2月在恩克斯堡岛奠基,这个站预计要4年后建成,将会是我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在国庆70周年回顾走过共和国发展一半历程的南极科考,算是对即将成行的南极论坛2019南极低碳行活动的一次预习。在启动仪式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主席章新胜先生认为,这次论坛的参与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方方面面的人物,他们既可影响政府官员,又可影响普通百姓……有人做了几十年关于南极的研究,但是总是将其定义在科学层面、环境层面,从未进入过思想层面、社会层面。倘若注入思想与价值观,影响力将波及所有人。第十三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胡炜先生表示,南极是我们的一个梦,这个梦关乎人类、地球、环境、未来,关乎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责任。
去过三次南极的叶公伟先生在行前会上表示:“南极论坛的目的是打造一个非政府论坛品牌,建立一个独特的影响力平台,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逐步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小命运共同体……”南极论坛执行秘书长蔡育天先生代表主办方呼吁:“南极之行,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你驶向世界的边缘的时候,你也在深入心灵的中心。”——这已经是诗一般的语言,当我们越过赤道,飞过南半球西风带,到达世界尽头,跨过魔鬼海峡,登上南极半岛,凭栏长城,眺望最南的南方,那里还有一个巍巍昆仑,竟然是我们心灵的中心!
南方有昆仑,是多么硬核又浪漫的事!
2019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