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请允许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蝴蝶,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出生在黄河西边一个贫穷的小村庄。蝴蝶是母亲王梅花给取的名儿,她还有个姐姐叫秀娥,有个妹妹叫灵秀。娥娥变蝴蝶,蝴蝶变娥娥,娥娥与蝴蝶不分开,娥娥与蝴蝶都灵秀,母亲是希望三姐妹能相亲相爱。

小时候,姥姥铰下人,贴在窗户上。外面冻了冰,冰快化时窗户上就有了水气,铰下的人就可以粘在玻璃上。姥姥一边让孩子们看粘在窗户上的人,一边讲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姥姥张三女是周边村镇的剪纸能手,据姥姥说,她的妈妈,蝴蝶的太姥姥,就会铰花花。剪纸,绣花,是当时女孩一定要学的本事。节日里窗户上贴的窗花,平日里家人穿的衣服鞋子,都要女人们做出来。谁家姑娘要是窗花铰得好,针线做得好,就会被村里人夸奖是个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好姑娘。

蝴蝶的母亲王梅花就是这样一位巧手的姑娘,也是当地知名的剪纸能手。母亲性格特别好,只要有人来求,从来不会拒绝,一定尽力帮忙。到了冬天,女人们都缝衣服,谁不会剪个褂子,缝个裤子,就来找母亲,母亲一冬天都在帮人家缝衣服。到了过年过节,剪窗花,缝衣服,有时母亲忙得一晚上都不睡觉。

蝴蝶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因为黄河发大水,家里几次搬迁,之后又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分外艰难,所以,她几岁时就开始做家务。家里孩子多,哥哥是男孩子,可以去上学,姐姐和姥姥一起生活,也有机会读书,而蝴蝶除了做家务还要照看相继出生的弟妹,没有时间去读书,母亲也拿不出让蝴蝶去读书的一块钱。小小的蝴蝶理解母亲的艰难。

从小看着母亲铰花花的蝴蝶爱上了铰花花,每次母亲铰花花时,她都坐在跟前看,尤其是剪老虎时,她一直在看怎么下剪刀,但是母亲不愿意让她学剪纸,怕她学会了,会累一辈子,于是,她就趁母亲下地劳动时偷着剪。

蝴蝶八岁那年,第一次正式拿剪刀铰花花。那天,蝴蝶到小伙伴家里玩,小伙伴的奶奶对她说,你妈那么辛苦,今年想铰点窗花,实在不好意思找她了,说完叹了口气。蝴蝶看到小伙伴家炕上有把大剪刀,顺手拿起来,找了张烟盒纸,几下就铰了个大老虎,老虎是春节家家户户一定要贴的花花。奶奶一看说到,哎呀,蝴蝶,你明天来我家铰老虎,我今天就去买红纸。

蝴蝶给奶奶铰了很多老虎,虎身上也不知道是什么花,就按自己的想法随便铰。奶奶家的儿媳妇看到了,说:真好啊,明天到我家来铰。很快,村里人都知道蝴蝶会剪窗花了。

就这样,蝴蝶开始了剪纸的生活。一到过年,很多乡亲都来找她。母亲说,只要家务活干完了,谁家叫就去吧。那时的孩子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好吃的。蝴蝶坐在人家炕头上剪纸的时候,大家都会把过年准备的炒米、油旦旦拿出来给她吃。这家剪完,再去那家,因为母亲不让她在外面吃饭,蝴蝶常常午饭都顾不上吃。

蝴蝶十四五岁就能自己做鞋了,十六岁时就伺候姐姐坐月子,过年时还要给弟弟妹妹拆洗衣服,渐渐地,妈妈会做的她都会了。

十九岁,蝴蝶从黄河西边嫁到了黄河东边。虽然只隔着一条河,但没出嫁时,蝴蝶就听说河东什么都比河西好。河西的人家吃的是玉米面,河东的人家吃的是白面;河西的人家地里刨土,河东的人家月月有工资。因为穷,十九岁的蝴蝶还没穿过秋裤;因为穷,蝴蝶结婚的东西都是借的。蝴蝶想,到了河东,一定要活出个人样儿来。

可是结婚后,蝴蝶才知道河东的生活比河西更苦。蝴蝶不愿意落在人后,因此常常比别人更劳累。河东种的是菜地,锄草要蹲着,怀孕的蝴蝶蹲不下去,就干起了站着打农药的活,也不管农药味对孩子是不是有影响。

在那段苦涩的日子里,蝴蝶靠疯狂剪纸排解压力。尤其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她不分白天黑夜地剪,天冷就躲在被子里,被子都被红纸染红了。剪纸为蝴蝶剪去了痛苦,剪来了快乐。炕上压的,柜子里存的,蝴蝶都弄不清自己剪了多少。

生女儿时,蝴蝶的日子依然艰辛,女儿缺乏营养又瘦又黑,直到儿子出生以后,蝴蝶家盖了新房子,慢慢还清了债务,日子才渐渐好了起来。

蝴蝶一直没有放弃剪纸,只不过生活中需要剪纸的场合越来越少了,剪的多数都是结婚用的喜花。后来有人告诉蝴蝶,剪纸也可以参加比赛,蝴蝶就把一大捆剪纸寄去了北京。让蝴蝶惊喜的是,作品获得了优秀奖。为了领奖,蝴蝶第一次来到了大城市。

蝴蝶的剪纸越来越受欢迎,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她的上百幅作品。后来,蝴蝶在北京开了剪纸工作室,而且多次被邀请到海外做文化交流。蝴蝶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蝴蝶的女儿小蝴蝶,就是那个出生时又瘦又黑的女孩,看着姥姥和妈妈的剪纸,听着几代人讲的剪纸故事,自己也剪着剪纸慢慢长大了。24岁的时候,她决定选择最喜欢的事情来做:教孩子们剪剪纸,把从姥姥和妈妈几代人那里听到的传说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剪纸,也让自己和孩子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一起成长。

从做公益活动教孩子们不描不画剪剪纸做起,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小学、中学、大学、社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传授的对象从幼儿园三岁的小朋友,到社区里九十岁的老奶奶。不止于此,她带着剪纸还走过了十几个国家,开办了自己的剪纸艺术工作室,传播剪纸艺术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统剪纸的现代课堂上,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民间剪纸的乐趣,心摹手追,身心合一,不描不画剪剪纸。

剪纸是一种母亲文化,她是母亲的艺术,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母亲。小蝴蝶几代人家族式的剪纸传承,正是中国农村亿万劳动妇女传承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缩影。她们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默默地将古老的生命记忆与信仰习俗代代相传。

想必大家一定猜到故事中的小蝴蝶是谁了。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蝴蝶女士的女儿,作为“包头剪纸”家族剪纸传承的第五代传承人,我一直在思考,怎样以更好的方式将剪纸技艺传承下去。

在这本书里,我将和大家分享民间剪纸传承中心摹手追、身心合一、不描不画剪剪纸的三个阶段,同时通过几代人口传心授的剪纸故事及剪纸技艺,展现节日习俗、礼仪民俗、信仰习俗、生活习俗中剪纸的应用,感受母亲们在默默辛劳中代代相传的剪纸技艺和她们对待生命情感的朴实无华,感受民间剪纸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准备篇、实战篇和赏析篇。准备篇回答了学习剪纸过程中大家常常会问的几个问题,包括学习剪纸要做哪些准备,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等。

实战篇是这本书的主体,展现了传统剪纸技艺从家族剪纸传承到课堂剪纸传承,剪纸文化与探索实践相结合的递进式现代教学方法。

实战篇的第一站,启蒙,展现的是幼时初识剪纸的过程,剪纸仿佛一件好玩的玩具,无限遐想,不受拘束,又可以离生活很近。书中介绍的方法只是一个示意,需要读者举一反三,在领悟后摸索、创作,形成自己的剪纸风格。这一站适合所有人群,建议幼儿和家长共同阅读,一起剪,一起玩。

实战篇的第二站,探索,展现的是节日习俗、礼仪民俗、信仰习俗、生活习俗中剪纸的应用。剪纸恰如活的化石,记录着人类文化的诸多信息。在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因风俗习惯及信仰文化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路径。在书中,我结合我的家族所传承的剪纸技法和剪纸故事进行讲述,只是我对民间剪纸的粗浅解读。这一阶段是不描不画剪剪纸基本功的练习,主要以观察摹剪为主,边看边剪,千万不要用笔去画,也可以在观察摹剪的基础上再创作。这一站建议青少年、剪纸爱好者和非遗剪纸教育工作者阅读。

实战篇的第三站,实践,展现的是传统剪纸的组合创作方法以及日常教学中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实践和创作心得。剪纸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技法教授、作品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和逻辑,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剪纸纹样进行整合,提升创作能力,进而培养观察世界、解读世界的能力。这一站适合有一定剪纸基础的读者及非遗剪纸教育工作者阅读。

书中赏析篇,展现了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在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和巧手创作下完成的优秀剪纸作品,饱含了创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通过欣赏优秀剪纸作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剪纸艺术的魅力,增强富有时代感的审美意识,提升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灵感。

剪纸很薄,生活很厚。剪纸不仅是一张纸,更是让我们与既往的习俗和文化传统产生链接的媒介。今天,民间剪纸已渐渐脱离民俗实用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中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若想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则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创新,对于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而言,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刘晓迪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