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鹅瘟

小鹅瘟在国际上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Derzsy氏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肠道内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成年鹅常呈隐性感染,但经排泄物和卵可传播该病。该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本病最早由我国学者方定一等于1956年首先在江苏省扬州地区发现,并以鹅胚分离到病毒,定名为小鹅瘟。1965年以后东欧和西欧许多国家报道了本病的存在,1978年将小鹅瘟更名为鹅细小病毒感染。目前世界许多饲养鹅及番鸭地区都有本病的发生。

(一)病毒特征

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为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径为20~22nm,无囊膜、20面体对称、核酸为单链DNA。电镜可见有完整病毒粒子和病毒空壳。病毒结构多肽有3种:VP1、VP2、VP3,其中VP3为主要结构多肽。本病毒无血凝活性,不凝集鸡、鹅、鸭、兔、豚鼠、小鼠、猪、牛、羊和人“O”型红细胞,但可凝集黄牛精子。迄今国内外分离到的GPV毒株抗原性几乎相同,均为同一个血清型。

小鹅瘟病毒在感染细胞的核内复制,病鹅的内脏、脑、肠道及血液中均含有病毒。初次分离可用鹅胚或番鸭胚或其成纤维细胞。以胚成纤维细胞初次分离该病毒时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CPE),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CPE越来越明显。以鹅胚分离GPV时,一般在接种后5~7d死亡,死亡鹅胚绒毛尿囊膜局部增厚,胚体皮肤、肝脏及心脏等出血。随着在鹅胚中传代次数的增多,该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稳定在接种后3~4d。

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65℃加热30min、56℃3h其毒力无明显变化,能抵抗氯仿、乙醚、胰酶和pH3.0的环境。蛋壳上的病毒虽经1个月孵化期也不能被消灭。对2%~5%氢氧化钠、10%~20%石灰乳敏感。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与感染雏鹅、雏番鸭的日龄密切相关,2周龄内雏鹅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其潜伏期均为2~3d,2周龄以上雏番鸭潜伏期为4~7d。本病的病程也随发病雏鹅、雏番鸭的日龄不同而异,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病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和1周龄内的雏鹅或雏番鸭,发病、死亡突然,传播迅速,发病率100%,病死率高达95%以上。病初雏鹅表现精神沉郁,数小时内即出现衰弱、倒地、两腿划动(图1-39)并迅速死亡。

1-39 病鸭衰弱、倒地,两腿划动

急性型常发生于1~2周龄内的雏鹅,患病雏鹅具有典型的消化系统紊乱和明显的神经症状,表现为全身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喜蹲伏,渴欲增强,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粪中带有未消化的饲料,临死前头多触地、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2d左右。

亚急性型多发生于2周龄以上的雏鹅,常见于流行后期。患病雏鹅以精神沉郁、腹泻和消瘦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病程一般为3~7d甚至更长。

(三)病理变化

感染雏鹅或雏番鸭的剖检病变以消化道炎症为主,尤其是小肠急性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最具特征。随病型不同有一定差异。

最急性型:剖检病变不明显,一般只有小肠前段黏膜肿胀、充血,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症。胆囊肿大、胆汁稀薄。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常有典型的肉眼病变,尤其是肠道的病变具有特征性。小肠的中、后段显著膨大,呈淡灰白色,形如香肠样,触之坚实较硬,剖开膨大部肠道可见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堵塞肠道(图1-40)。心脏变圆,心肌松软,肝脏肿大、淤血,脾脏淤血或充血。

1-40 膨大部肠道可见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堵塞肠道

本病的组织学病变主要为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和脂肪浸润,有散在的 Cowdrey A型核内包涵体。肠道和胃壁肌纤维的组织学变化与此相似。肝脏细胞空泡变性和颗粒变性,有时肝细胞胞浆内有嗜伊红类包涵体;脑膜及脑实质血管充血,神经细胞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四)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动物:自然条件下,只有雏鹅和雏番鸭对本病易感,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均无感染性。本病多发于1月龄内的雏鹅和雏番鸭,各品种的雏鹅对本病具有相同的易感性。雏鹅的易感性随日龄的增长而降低,1周内的雏鹅,病死率可高达100%,10日龄以上的鹅病死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鹅发病率低,病死率也低,而1月龄以上鹅则很少发病。

传染源:病鹅、病番鸭和带毒鹅、带毒番鸭是主要的传染源。被发病雏鹅或番鸭、康复带毒雏鹅或雏番鸭以及隐性感染成年鹅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草场、蛋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发病雏鹅或番鸭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消化道感染而迅速传播全群。带毒大龄鹅可通过蛋将病毒垂直传染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造成雏鹅在出壳后3~5d内大批发病和死亡。最严重的暴发是发生于病毒垂直传播后的易感雏鹅群孵化环境及用具的严重污染,使孵出的雏鹅大批发病。自然条件下,易感的成年鹅群一旦传入小鹅瘟强毒,先使少数鹅感染,通过消化道排出病毒,引起其他易感鹅感染,并可能传播至另一个鹅群。

流行形式及因素:本病一年四季均有流行发生,但我国南方和北方由于饲养鹅、番鸭的季节及方式的不同,发生本病的季节也有所不同。南方多在春夏两季,北方地区多见于夏季和早秋发病。本病的发生及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在大流行以后,当年余下的鹅群由于获得了主动免疫,次年的雏鹅具有天然被动免疫力而不发病或少见发病,其周期一般为1~2年。鹅群的带毒期长短与鹅群大小、饲养环境以及鹅群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

(五)预防及治疗

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本病的预防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孵化房中的一切用具和种蛋彻底消毒,刚出壳的雏鹅、雏番鸭不要与新引进的种蛋和成年鹅、番鸭接触,以免感染。二是做好雏鹅、雏番鸭的预防,对未免疫种鹅、番鸭所产蛋孵出的雏鹅、雏番鸭于出壳后1日龄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且隔离饲养到7日龄;而免疫种鹅、番鸭所产蛋孵出的雏鹅、雏番鸭一般于7~10日龄时需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0.5~1.0ml。

在确诊小鹅瘟后,应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每只皮下注射0.5~0.8ml高效价鹅瘟特抗。患病仔鹅紧急注射鹅瘟特抗,小鹅(10日龄或体重150g以内)胸部皮下注射0.8~1ml,大鹅(10日龄以上或体重150g以上)注射1~1.5ml。注射时要一鹅一针头,同时工作人员进出每个群体时要注意换衣换鞋,避免交叉感染。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投入禽用抗病毒药物,可配合使用急救扰干素,注射或饮水,病情严重者饮水2d,每天1次,效果显著。为防止细菌性感染,每羽小鹅可肌注1000~2000IU庆大霉素,早晚各1次,连用2~3d。帮助鹅增强体质和恢复体能。

(六)实验室检测

参照标准:NY/T 5602018。

1.病毒的分离、检测和鉴定

病毒分离

1)仪器 组织研磨器、恒温孵化箱、手持式照蛋器、无菌巴氏吸管、台式离心机(≥10000r/min)、-20℃冰箱、4℃冰箱。

2)耗材 12日龄无小鹅瘟病毒抗体的鹅胚或番鸭胚、眼科剪、镊子、微量离心管。

3)试剂 0.015mol/L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生理盐水、青霉素(10万IU/ml)、链霉素(10万IU/ml)。

4)方法及程序

① 无菌取患病雏鹅或死亡雏鹅的肝、脾、肾、肠道等内脏器官,病料放置灭菌的平皿中,-20℃保存,作为病毒分离材料备用。

② 将组织剪碎、磨细,置于1.5ml的Eppendorf管中,用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00IU/ml的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PBS(pH7.2)进行1∶10稀释,37℃作用30min后,8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经0.22μmol/L滤膜过滤除菌后,作为病毒分离材料。

③ 鹅胚或番鸭胚接种。将②病毒分离材料接种5枚12日龄无小鹅瘟病毒抗体的鹅胚或番鸭胚,每胚尿囊腔接种0.2ml,置于37~38℃孵化箱内孵化,每天照胚2次,观察9d。

接种后24h内死亡的胚胎废弃,24h以后死亡的鹅胚或番鸭胚取出,置于4℃冰箱内过夜冷却收缩血管。翌日无菌收获尿囊液,并观察胚体病变。做无菌检验后封装冻存。无菌的尿囊液于-20℃保存,做传代及检验用。

接种后9d内未见死亡的鹅胚或番鸭胚取出后,置于4℃冰箱内过夜冷却收缩血管。翌日用无菌操作方法收获尿囊液,盲传一代。

④ 结果判定。由本病毒致死的鹅胚或番鸭胚具有相同的肉眼可见病变。绒毛膜增厚,全身皮肤充血,翅尖、趾、胸部毛孔、颈、喙均有较严重的出血点,胚肝边缘出血,心脏和后脑出血,头部皮下及两肋皮下水肿。接种后7d以上死亡的鹅胚或番鸭胚胚体发育停滞,胚体小。出现以上胚体病变可初步判定为病毒分离阳性,但需进一步鉴定是否为小鹅瘟病毒。

2.琼脂扩散试验

(1)试剂

1)标准阳性血清、抗小鹅瘟病毒单克隆抗体、标准阴性血清。

2)标准琼扩抗原。

3)被检血清:无菌手续采取血液,分离血清,按0.01%量加入硫柳汞防腐,冻结保存待检。

4)被检抗原:配制方法见附录A。

5)琼脂板:取1.0g优质琼脂或琼脂粉加100ml pH7.8的8%氯化钠溶液,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后加入1ml 1%硫柳汞溶液混匀制成3mm厚的平板。

(2)操作方法

1)检测抗体

① 打孔:将制备好的琼脂板用打孔器打孔,并挑出孔中的琼脂。中心1孔,周围6孔,孔径3mm,孔距4mm,用溶化琼脂补孔底。

② 加样:中央孔加入标准琼扩抗原,1、4孔加入标准阳性血清,其他孔分别加入被检血清,或1孔加入标准阳性血清,其他孔分别加入倍增稀释被检血清。各孔均以加满不溢出为度。将加样后的琼脂板放入填有湿纱布的盒内,置20~25℃室温或37℃温箱,24h初判,72h终判。

③ 结果判定

a.当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形成清晰沉淀线时,被检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也出现沉淀线,且与标准阳性血清沉淀线末端相吻合,被检血清判为阳性。

b.当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形成清晰沉淀线时,而被检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无沉淀线出现时,被检血清判为阴性。

c.当被检血清最高稀释度孔与抗原孔之间形成清晰沉淀线时,判为被检血清琼扩效价。

2)检测抗原

① 打孔:同(2)、1)、①。

② 加样:中央孔加标准阳性琼扩血清,1、4孔加入标准琼扩抗原,其他孔加被检抗原。各孔均以加满不溢出为度。将加样后的琼脂板放入填有湿纱布的盒内,置20~25℃室温或37℃温箱,24h初判,72h终判。

③ 结果判定:当标准抗原孔与阳性血清孔之间形成清晰沉淀线时,被检抗原孔与阳性血清孔之间也出现沉淀线,且与标准抗原沉淀线末端相吻合,被检抗原判为阳性。

当标准抗原孔与阳性血清孔之间形成清晰沉淀时,被检抗原孔与阳性血清孔之间无沉淀线出现,被检抗原判为阴性。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被检琼扩抗原制备

将分离毒株鹅胚尿囊液,经3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加入等量三氯甲烷(氯仿)振摇30min后,经3000r/min离心30min。吸取上清液装入透析袋,置于有干燥硅胶的密闭玻璃缸(或玻璃瓶)内数小时,或至完全干燥为止,也可置40%聚乙醇中浓缩(约12h)。加适量灭菌无离子水于透析袋内,使之达到1/50~1/40原绒尿液量,待完全溶解后吸出置无菌小瓶内加入0.01%硫柳汞防腐,冻结保存,即为被检琼扩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