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卢挚

〔中吕〕普天乐

湘阳道中

岳阳来,湘阳路,望炊烟田舍,掩映沟渠。山远近,云来去。溪上招提[1]烟中树,看时见三两樵渔,凭谁画出。行人得句,不用前驱。

注释

[1]招提:寺院的别称。

鉴赏

这首曲子是作者到湖南赴任沿湘水进发途中所作。作者从视觉入手,通过两个层次描写了自己陶醉于山水的情况。先从大视野中远望:袅袅的炊烟、一座座农舍茅屋遮掩着高高低低的山坳沟渠,颇有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接着,通过视角的移动,写“山远近,云来去”,十分贴切地描绘出了沿途所见的青翠叠嶂的山峰和飘浮在天边的云朵,动静结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活力。然后,视线收回,集中着眼于近景,写招提周围的景色。溪水潺潺,树木茂盛,鳞次栉比的寺院掩映其中。在这样如画的环境中,偶尔见到两三位樵夫、渔父,他们在其中逍遥自在,是何等惬意啊。“三两樵渔”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自在生活的渴望。画面突出了恬静之意,包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由衷的迷恋与羡慕。最后,“行人得句,不用前驱”,则直接表达了自己忘情山水的情感。

整首曲子由时空、景物进而写到感受,简洁有序。作者用疏淡之笔,将情与景结合,同时又注重整体画面的把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吕〕喜春来

和则明韵(三首之三)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小瀛洲外小红楼[1],人病酒,料自下帘钩。

注释

[1]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鉴赏

这首曲子作于作者任江东道廉访使时,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红楼中人的思念。

“春来……似油”,写春临大地,南国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绵绵春雨过后,西湖水更加清澈透明,波波粼粼,闪闪发亮。作者将百花比作锦绣,湖水比作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秀美的风光。“小瀛……帘钩”,这三句是写作者所思念的佳人。面对如此的美景,很容易就引起了作者的闲愁。作者思念的人儿,此刻在做什么呢?一定是寂寞地独上小楼,倚楼远望,以解相思苦闷,或是躺在床上,独自安寝,在梦里圆她的相思!“料”字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的关切,这种写法很独特,作者借想象心上人在想他来表现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新颖独特。全曲短小精悍,表达委婉含蓄。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1],落残霞孤鹜齐飞[2]。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3]。夜静云帆月影低[4],载我在潇湘画里[5]。

注释

[1]挂绝壁松枯倒倚:此句出于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景物指奇绝险怪。

[2]落残霞孤鹜齐飞:化用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鹜:野鸭。

[3]散西风满天秋意:言“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又确实有“意”可感。

[4]夜静云帆月影低:云帆,白色的船帆。月影低,是说帆影在初升的月亮的照映下,显得低而长。

[5]载我在潇湘画里: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鉴赏

这首曲子大致作于卢挚在元成宗大德初年为湖南宪使时,通过对如梦如画的湘江秋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幽静闲适又略带萧瑟的心情。曲中前四句对仗工整,前面特写,后面淡描秋景。“挂绝……齐飞”,写作者独坐船中,沿江而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岸的悬崖峭壁和倒挂的枯枝,这种苍凉的景致为全曲奠定了凄清孤冷的基调。这两句也将江边的景致尽收眼底。“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表现了江景的壮阔。周围没有山影遮蔽视野,映入眼帘的只有一望无际的流水。流水飞逝,凄凉之感随着萧瑟的秋风袭上心头。“散西风满天秋意”,秋风无影,秋意无形,偏偏秋风裹着秋意四处吹散,这就给画面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结尾两句“夜静……画里”,将笔锋一转,减轻了先前的沉重感,描绘出了一幅安详宁静的潇湘夜景图。“载我在潇湘画里”让人怦然心动,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得恰如其分,此时再无苍凉萧瑟之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澄澈明净的心境。这里作者将散曲与绘画的意境融为一体,意境悠远绵长,回味无穷。

〔双调〕蟾宫曲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1]。五十岁除分昼黑[2],刚[3]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4]。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注释

[1]尪羸:这里指老朽。

[2]除分:平分。

[3]刚:有“正”、“恰”之意。

[4]兔走乌飞:即时光流逝。

鉴赏

这首曲子以“百岁光阴”的俗语开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百岁光阴”是平常人们对于人生的概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百岁光阴”是一种奢求,其中的三十年就成了泡影,已经白白失去了。

“先过了三十”,一个“先”字,突出了人生的短暂。人生不过七十年,其中前十年是顽皮无知的幼童时期,后十年是老态龙钟的风烛残年,这二十年都不能很好地享受人生,所以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去掉头尾二十年,只剩下了从十岁到六十岁的五十年光景。而占据其中一半的是黑夜,在睡眠中就消磨掉了,这样算下来,七折八扣,真正的人生就只剩下二十五年,才及“百岁光阴”的四分之一,少得可怜。可是这还不算,还有“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呢!这里的“风雨”,指的是人生中遇到波折、磨难、变故等等。光阴易逝,岁月如梭,谁都阻止不了时光的飞逝,于是作者便有了“都不如快活了便宜”的感慨。

〔双调〕蟾宫曲

萧娥[1]

晋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离笳,百二山河[2]。炀帝荒淫,乐陶陶凤舞鸾歌。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3]。社稷[4]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注释

[1]萧娥:本为梁明帝的女儿,杨广为晋王时选作妃子,杨广即位称炀帝,立为皇后。

[2]一曲离笳,百二山河:典出《史记·高祖本记》,意思是隋炀帝虽有以二敌百的坚固河山,最终还是亡国了,萧后也流离塞外,只能以悲笳寄托哀思。

[3]:“琼花”两句:意思是隋炀帝乘着华丽的大船,去扬州游春,观赏琼花,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终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4]社稷:即国家。

鉴赏

这首曲子通过对萧后遭际的描写,批判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荒淫误国,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前三句:“晋王……山河”,写隋炀帝将娇娥深锁于晋王宫殿终日荒淫享乐,终于葬送了大好江山,造成了萧后流离塞外的结局。接着,“炀帝……干戈”四句具体描述隋炀帝的荒淫生活。他整日在后宫与萧娥歌舞享乐,不理朝政。他的荒淫奢侈,终于引发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最后三句感叹隋朝灭亡如“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这首小令借咏史来抒怀,立意深远,感情深沉,有警世之意味。语言平实晓畅,略带豪放。

〔双调〕蟾宫曲

杨妃[1]

玉环乍出兰汤[2],舞按盘中[3],一曲霓裳[4]。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5]。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6],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7]

注释

[1]杨妃:即杨贵妃。

[2]兰汤:略带香味的热水。

[3]舞按盘中:根据“盘舞”的优美姿态跳舞。

[4]霓裳:即《霓裳羽衣舞》。

[5]“羯鼓声催”两句:羯鼓,这里代指安禄山。“羯鼓声催”,指安禄山作乱。这句是说,正当玄宗沉溺声色时,安禄山兵变的危机已迫在眉睫。闹垓:吵闹,争吵。

[6]“梧桐”两句:这两句化用典故,“海棠”和“香囊”分别代指杨贵妃。

[7]唐室荒凉:指唐朝从此衰落。

鉴赏

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已经有不少文人将其写入文学作品中了。较有影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洪升的戏曲《长生殿》。甚至日本也将其搬上了戏剧舞台。卢挚这首曲子主要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写成来吟咏历史的。“玉环……霓裳”,写杨贵妃受宠的情况。清丽脱俗的杨贵妃从华清池中沐浴而出,踏着节奏旋律,翩翩起舞。紧接着,作者将笔墨转向了安史之乱。“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两句,作者将两个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从侧面说明是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骄奢淫逸导致了这场祸乱。接下来三句是说,是祸乱爆发导致杨贵妃自缢身亡,唐明皇虽然悲痛万分,但也无能为力。“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借海棠凋零写杨贵妃之死,用“荔枝尘”比喻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穷奢极欲,海棠凋落,香囊埋没,这都代指杨贵妃之死。最后两句更进一步说明李杨骄奢淫逸的后果,李唐的江山从此一蹶不振了。

作者在曲中最大的感慨就是,即使身为帝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否则不要说失去挚爱,就连祖宗的千秋基业也会毁于一旦。虽然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一说,但是江山社稷岂是一介女流所能撼动的?作者这样的疑问对自古以来的成见发出了挑战,应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反思。

〔双调〕蟾宫曲

金陵怀古[1]

记当年六代豪夸[2],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3]?商女歌声[4],台城[5]畅望,淮水[6]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7],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8]。

注释

[1]金陵怀古: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2]六代豪夸:指在金陵建过都的六个朝代都竞相夸耀自己的奢侈豪华。

[3]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江令,即陈代文学家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仕梁、陈、隋三朝。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然而他却不理朝政,整日与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艳词,荒嬉无度,时称“狎客”。玉树无花,即指由陈后主亲自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曲,它历来被看作是亡国之音。

[4]商女:指卖唱的歌女。

[5]台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三国时,是东吴后苑所在之处。

[6]淮水:指秦淮河。

[7]江左:即江南、江东,这里仍指金陵。

[8]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

鉴赏

这首曲子借景抒情,以古感今,寓意深刻,别具一格。曲子开头“记当年六代豪夸”是说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如今早已不见踪影。“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是说,当年陈朝的江总,回来后为什么再也听不到《玉树后庭花》了呢?“商女……烟沙”,是说当年宫苑里的轻歌曼舞已无从寻觅,只传来“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的歌声,登上台城远望,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的淮水烟沙。这种荒凉衰败的景象,不禁引发了作者怀古伤今的心绪。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发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叹:“问江……鸣笳”,写金陵这座昔日的繁华古城,已被元朝铁骑践踏得荒凉破败,世代相传的大世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衰草连天,寒鸦哀鸣。在晚霞的映照下,归帆寥寥,胡笳呜咽。在这萧索的景象与凄凉的悲音中,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不言而喻。

〔双调〕蟾宫曲

长沙怀古

朝瀛洲暮舣湖滨[1],向衡麓[2]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3],汀洲搴若[4],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注释

[1]朝瀛洲暮舣湖滨: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岛。舣,靠船、停船。湖滨,在这里指洞庭湖之滨。

[2]衡麓:指岳麓山。

[3]泽国纫兰:泽国,指湖南。纫,编织。

[4]汀洲搴若:汀洲,水中高出的小块陆地。这里用“泽国纫兰,汀洲搴若”,指超凡脱俗的屈原。

鉴赏

此曲为一首怀古名篇,沉郁悲怆,真挚感人。作者托古伤今,抒发自己被流放,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朝瀛……寻春”,点明创作的原因:上任要职不久就被外放到湖南当一名小小的地方官。于是作者向岳麓山觅诗、向湘江寻春,以吐心中不快。“泽国……凝尘”,写作者面对岳麓山与湘江水,不禁产生了怀古之思:孤高脱俗的屈原,曾为招楚怀王之魂,而写下了诗篇《招魂》,而如今山河依旧,物是人非,我今天作曲,是为谁招魂呢?因为作者与屈原同样有着怀才不遇的遭遇,所以在此也流露出了对元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夜幕降临,天边的云遮断了作者远望的视线,高大雄伟的苍梧山也看不到了,只见那黄陵庙里的湘妃宝瑟上落满了灰尘,让人不禁黯然神伤。此番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了作者心中的惆怅,联想到自己的际遇,作者发出了慨叹:“世态……词臣!”千百年来,有多少清高文人被流放到长沙这偏远的地方而怀才不遇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内心的无限凄凉。

〔双调〕蟾宫曲

箕山[1]感怀

巢由[2]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3],农夫陶令[4],尽会婆娑[5]。五柳庄瓷瓯瓦钵[6],七里滩雨笠烟蓑[7]。好处如何?三径[8]秋香,万古苍波。

注释

[1]箕山:在河南登封市东南,相传是唐尧时巢父、许由隐居的地方。

[2]巢由:巢父、许由合称。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3]严陵:即东汉初的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富春山。

[4]陶令:即陶渊明。

[5]尽会婆娑:尽,任凭。婆娑,此处指逍遥自在的意思。

[6]五柳庄:指陶渊明的庄园。

[7]七里滩:在富春江上游,相传初严光隐居在这里垂钓。

[8]三径:指陶渊明的隐居之处。

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隐士隐居生活的曲子。曲子开头以问答的形式入题,然后一气呵成,语调洒脱自然,格调高远。“巢由后隐者谁何”一句,引出下文。“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一句写出了作者对隐士的要求之高,因而下面作者只提出两位隐士:“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严光不慕功名利禄,归隐富春山,以农耕生活;陶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把酒东篱下。作者再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结尾突出了全曲的主旨,“三径秋香,万古苍波”,表明陶渊明和严子陵境界之高远,表达了作者对元代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厌恶。

〔双调〕蟾宫曲

寒食新野道中[1]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2],燕语茅茨[3]。老瓦盆[4]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5]外秋千女儿,髻双鸦[6]斜插花枝。转眄移时[7],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释

[1]寒食新野道中: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

[2]柴荆:柴门。

[3]茅茨:这里指屋檐。

[4]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食具。

[5]柘:一种也可养蚕的树。

[6]髻双鸦:即双髻,髻色黑如鸦羽,所以称鸦髻。

[7]转眄移时:眄,斜视。转眼斜视多时。

鉴赏

这首曲子叙述的是作者在清明寒食日经过新野农村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柳濛……茅茨”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发芽,梨花盛开,鸡鸣狗吠,莺歌燕舞,在这一片美好的春光里,作者“偷得浮生半日闲”,于是便到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景色。“老瓦……花枝”,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亲切和谐的图画,表现了农村老人和儿童悠然自得的生活。鬓发如丝的老翁老妇们怡然自得,隔着桑林望去,几个梳丫角的小姑娘乌黑的发髻上斜插着鲜艳的花枝,在桑树下荡着秋千,愉快地玩耍。最后“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这三句是全曲的点睛之笔,面对如此闲适安乐的生活景象,作者不禁灵感突现,文思泉涌,吟出诗句,夸赞农村生活的纯朴和谐、安静宁谧。

全曲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描写了老人的安详,儿童的天真,通过对如此美妙景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安逸生活的向往,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在现实中怀才不遇的忧郁和不满。

〔双调〕蟾宫曲

阳翟[1]道中田家即事

颍川[2]南望襄[3]城,邂逅田家,春满柴荆。翁媪真淳,杯盘罗列,尽意将迎[4]。似鸡犬樵渔武陵[5],被东君画出升平,桃李欣荣。兰蕙芳馨,林野高情。

注释

[1]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2]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

[3]襄:今河南省襄城。

[4]将迎:送走迎来。

[5]武陵:即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

鉴赏

这首曲子写了作者由颍川前往襄城,途中偶然在一户农家住宿的所见所闻。“春满柴荆”表现了农家环境的自然淳朴,烘托出了人情的浓郁温厚。“翁媪……将迎”,表现了这家的主人热情好客,厚道真诚。这些都是实写自己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接下来“似鸡……升平”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淳朴真诚的主人,安乐幸福的生活,使作者不禁想到了陶渊明提到的桃花源,觉得自己也仿佛置身于极乐世界中了。最后两句“兰蕙芳馨,林野高情”,表现了作者对淳朴百姓的生活的向往。

这支曲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格调清新,画面朴实自然,感情含蓄蕴藉,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双调〕蟾宫曲

冬夜宿丞天善利轩[1]

听星簪[2]送响云林,是江上学仙,方外知音[3]。饮瀣餐松[4],含宫嚼羽[5],戛玉钟金[6]。向方丈蓬莱夜深,莫吹笙不用鸣琴,思满冲襟。一曲将终,万籁俱沉。

注释

[1]丞天善利轩:即道观。

[2]星簪:此处代指道士。

[3]方外知音:方外,指世俗之外。知音,即精通音律。

[4]饮瀣餐松:意思是饮露水,餐松果。这里指道士们诵唱时的歌词超尘、清雅。

[5]含宫嚼羽:“宫”和“羽”分别是五音中的两音。

[6]戛玉钟金:戛玉,敲击玉石。钟金,聚集钟敲击。此句言敲击金玉作乐。

鉴赏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般都具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这两种矛盾的心态,前者的表现是表面的、显性的,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后者的表现为深层的,隐性的,是道家思想的荟萃。这支曲子鲜明地揭示了卢挚内心世界中“道”的一面。曲子开头“听星……知音”写在一个冷清的寒夜里,作者在江边的一座道观里露宿,道士们美妙的乐声在云际和林中飘荡,让人不觉产生了“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接下来三句“饮瀣……钟金”集中生动地概括了道教音乐自然、和谐、清雅的特点。最后“向……沉”是写作者听完音乐的感受: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是道教那“戛玉金”的“仙乐”还是能把人们带进“游乎四海之外”的“仙境”,令人飘飘欲仙。

〔双调〕寿阳曲

别珠帘秀[1]

才欢悦,早间别[2],痛煞煞[3]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4],空留下半江明月[5]。

注释

[1]珠帘秀:元代著名的女杂剧演员。

[2]早间别:很快就分别。

[3]痛煞煞:即“痛杀俺”。

[4]载将春去也:意思是说她乘着船远去之时也带走了他们聚会的欢乐。

[5]空留下半江明月:意思是说她走后他只剩半江明月陪伴。

鉴赏

这是作者写给当时著名的杂剧女演员珠帘秀的一首送别之曲。全曲构思奇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珠帘秀的真挚情谊以及离别后作者徘徊于江边孤独凄凉的心情。首句“才欢悦”,一个“才”字,突出了团聚欢悦的稍纵即逝。第二句“早间别”,一个“早”字,又表现了分离的出人意料。正因为珠帘秀即将乘船离开,作者去江边送行,平日里交情颇深的他们在分别时才更加依依不舍,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叹息:“痛煞……去也”,这两句作者将二人之间的情谊比作春天,珠帘秀乘着船离开了,仿佛把春天的温暖与明朗都带走了。这种比喻贴切自然,将抽象的情谊比作具体的春天,真实可感。最后一句“空留下半江明月”,写人随船远去,只留下那照在江上的“半江明月”。一个“半”字给人以残缺不全、凄凉冷清之感,接着又一个“空”字,更是将别后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送别之曲抒情委婉含蓄,生动地展现了分别之后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委婉的表达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