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曰:如何理解《本草经》中的五行类比思维?

答曰:古圣格物用药是基于物以穷其性,病以求其理,豁然贯通,则天地所生之万物,人生所患之百病皆曰一致。取类比象就是格物最初的本义,五行类比就在其中。

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断它们之间在其他方面的吻合与联系。从神农论药而言,这种思维可用来解释已经取得的药效,或用于验证药物的其他未知的作用,更多是用前者。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被今人简单地说成“感性认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原始、直观的联想是古人活跃在经验与哲学之间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包含了实践—思考—探索—归纳与结论的全过程。

本草原本不只是性味归经与升降浮沉的平面概念,其药性是由时空、形色、气味等多维因素构成。正如现代药物化学分析中的成分,不是平面,而是以立体结构形式存在。关于中药与五行的关系,清·张志聪云:“天地万物,不外五行,其初产也,有东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可见,五行类比的内容极为丰富,为了便于理解,此处仅从五色的角度举例说明之,并非某药的全部内容。

《本草经》中典型的一药多色,与五行五脏相配者,只有五色灵芝与五色石脂,综述如下:赤芝益心气,黑芝益肾气,青芝补肝气,白芝益肺气,黄芝益脾气,另有紫芝益精气。青石脂养肝胆气,白石脂养肺气,黑石脂养肾气,赤石脂养心气,黄石脂养脾气。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一药一色与五脏相应的描述。如:黄芪色黄,得土正味,专补脾胃;丹参色赤,走心,能逐心腹邪气;青皮色青,入肝疏泄之用;干地黄经九蒸九晒炮制后其色黑走肾,更补肾水;沙参色白体轻,入肺,清和肺气。以上诸药,该以色或色味而治,其基础是先明脏腑之色,五行配五脏。这种模式,即使在中药复方中也可体现,如黄连解毒汤用黄色之黄连、黄芩、黄柏清胃;白虎汤用白色石膏清阳明经兼入肺,清而兼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