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有关妇产科学的文献资料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搜神记》云:“黄帝母名附宝,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9]《〈史记〉集解》记载:“修巳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 [10]这是我国最早期的过期妊娠和异常分娩方式的记载,这些传说,已经涂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并没有真实性可言。
根据考古学家胡厚宣先生的《殷人疾病考》研究,商代的武丁时期,明确记载的疾病已包括眼病、耳病、口病、牙病、舌病、喉病、鼻病、腹病、足病、趾病、产病、妇人病、小儿病、传染病等16种。 [11]
在《甲骨文合集》 [12]中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中,涉及生育的内容相当丰富,现选释部分内容如下:
乙亥(日期)卜(占卜), (师,卜官名)贞(卜问):王曰:有孕, (表示分娩顺利)?扶(卜官名)曰:
□辰(日期)王卜,在兮[贞]:[妇]娀(人名)毓(育), ?[王]占曰:吉(吉祥)。在三月(占卜的月份)。
丁亥卜,亘(占官名)贞:子商(子商为王子名)妾 (人名)冥(娩):不其
□□卜,争(占官名)贞:妇妌(人名)冥(娩), ?王占曰:其惟庚冥 (只有庚日分娩才顺利)。
贞,子母其毓(育)?不 (死的意思)。
以上五条卜辞,是关于占卜妇女分娩时是否顺利,会不会危亡的内容。由于难产历来是危及母子生命的最大威胁,所以甲骨文卜辞中反映这方面的内容很多。
乙丑贞,帚爵(帚即妇,帚爵为人名),育子亡(无)疾(育子亡疾指妊娠中不会生病吗)?
丙申卜, 贞:妇好(人名)娠(胎动)弗氏(禔,即安的意思),妇死?
前一条是占卜妊娠期间会不会生病,后一条因胎动不安,去占卜孕妇的安危。说明妊娠期间的疾病和胎动不安已引起当时人们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对于胎动不安的认识,已超出疾病的本身,而考虑到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后果。
戊子卜,贞:妇巡(人名)有子?
戊子贞:妇来(人名)有子?
癸酉余卜,贞:雷帚(雷帚为人名)又(有)子?
以上几条,均是占卜妇女会不会生育的内容,说明生育繁衍在宗法制度的时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
辛丑卜:呼爰(呼爰,即呼令援引)姼(人名)乳(哺乳)?妇如(人名)子疒(生病),不爰(不爰即不援引姼来哺乳),徙(疾病要迁移)。
这是一条涉及哺乳会不会导致乳儿间相互传染生病的内容。
以上的资料足以证明,在我国医学发展的初期,在人类的文明仍停留在愚昧阶段的时候,巫医一度占据了产科的统治地位。
伊尹为商初的大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13]这个记载显示,远在商代的时候,我国已经具备运用药物治病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推测在商代的时候,应该有运用药物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历史了,只是没有发现更加详细的文字记载而已。
姜嫄是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在《诗经·大雅》中对她有这样的描述:“克禋(野祭)克祀(一般的祭祀),以弗(借为祓,为除灾去害举行的仪式)无子。” [14]姜嫄当初没有生儿子,其时只能祭祀天神祈祷赐子。待到姜嫄妊娠以后,“诞(发语词)弥厥月(指满了怀胎的月份),先生(初生,第一胎)如达(像生小羊一样容易),不坼不副(坼、副均指裂开、割开),无灾无害”。姜嫄分娩后稷的过程十分顺利,并没有发生产门破裂。而产门破裂在当时的分娩过程中应是非常易见的,所以这里才用“无灾无害”来表达一种庆幸的心理。
《列女传》中记录了太任在怀孕周文王时讲究胎教教养胎儿的事,一直为后人传颂,被奉为妇女妊娠期间实行胎教的典范。书中载:“大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15]《礼记》也说:“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 [16]《礼记正义》注解说:“言此时夫妇交接生子支节性情必不备,其父母必有灾也。” [17]从上述的论述中,周代对于妇女感应之说的强调,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萌芽于殷周的《易经》中提到“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揭示了男女构精,是形成人类生命繁衍的奥秘所在。书中亦有“妇三岁不孕”“妇孕不育”“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2]等类似于甲骨文卜辞中的内容。其中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成为后人生育男女不同性别的理论依据。
《诗经》搜集于周初至春秋之间,其中提及的药用植物有车前草、甘草、贝母、桑椹、益母草、艾、杞子、茜草、芍药、泽泻、远志、臭椿、瓜蒌、鼠妇、刺蒺藜、菟丝、凌霄等30多种。由于目今尚未发现其时关于药物学方面的书籍或其他资料,所以,还不能断定当时是否已从妇产科的功效方面来认识这些药物(《毛诗正义》则谈到芣苢“其子治妇人生难”)。
反映周代医事制度的《周礼·天官》中,记载当时的医师负责主管医药政令,下设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18]从上述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医学上的大略分工。这种“掌养万民之疾病”的“疾医”,也应该包括医治妇产科疾病的医生,当时的妇产科学并没有在临床上出现独立分科的迹象。
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山海经》中,已经出现关于妇产科功效的药物记载。其中《南山经》云:“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此段文字认为佩带鹿蜀有利于生育。《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中山经》云:“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 ,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又说:“又东二十里,曰苦山……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圆)叶,服之不字。” [19]这些具有“宜子孙”“使人无子”“宜子”“不字”(不妊娠)的药物依旧是围绕生育这一主题。
春秋时代,我国已具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文化、天文、历算。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会使得依靠天命鬼神起家的巫医受到挑战,医学终究要摆脱巫卜的困惑而得到发展。
春秋初年,《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记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2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说:“寤假借为牾,足先见,逆生也。”这是最早记录足先露的臀位分娩的资料,并认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胎位分娩,故使姜氏受惊。
《左传·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云:“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 [20](《孔子家语》云:“人十月而生,故知过期过十月也。” [21])这是一则过期妊娠的例子,说明当时对妊娠期限已相当明确了,但由于缺乏对受孕的准确诊断方法,以致有可能将正常的妊娠期限误认为过期妊娠。
《左传·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记载:“后缗(人名)方娠。” [20]此句记录了妊娠以后胎儿在腹内微动的情况。
此外,《史记·楚世家》中说:“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10]《吴越春秋》中亦有女嬉剖胁而产高密的事情 [22]。根据当时的妇产科技术水平,剖腹产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但正是这种想象,给以后的现实架起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