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CT介入手术室的建立和规范化工作流程

CT介入手术室是实施CT引导下介入诊疗手术的重要场所。随着CT介入治疗学的迅速发展,其诊疗环境不再是简单的操作环境,而是在诊疗场地、仪器设备、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程序等各方面都逐渐规范的手术机构。

第一节 CT介入手术室的设施及要求

一、CT介入手术室的建筑要求
1.选址
CT介入手术室应设在安静、清洁的位置,以手术操作方便、利于X线的防护、符合无菌操作要求为原则,并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取得资格。CT介入手术室的位置既要有利于操作和患者进出,又要考虑降低室内X线散射量,力求简洁、实用、便于抢救,应尽量设在建筑物底层的一端,靠近影像诊断科室,与有关的临床科室邻近,最好有直接通道,便于手术推车上下电梯,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建立CT介入手术室。
2.设施
墙壁厚度要符合国家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设施的要求,墙面可用米色瓷砖砌成或使用塑料扣板,光滑、不脱落、不散发或吸附灰尘,便于清洗清洁。地面需平整、光滑无缝,抗化学消毒剂腐蚀,避免潮湿,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要求。门窗装置要紧密、宽大。铅门两面开启,最好采用电动感应门,具有移动轻、隔音、坚固、密闭、耐用等优势。窗户为双层铅玻璃。手术间双向供电,配置足够的电源插座,争取一次到位,便于各种仪器设备供电,设置中心供氧和负压装置,高压注射器位置合理便于使用,且不妨碍手术操作。
3.分区
CT介入手术室应按外科手术室的要求严格划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限制区包括机房、手术操作间、无菌物品库房等;半限制区(为缓冲区)包括控制室、洗手间、患者等候区等;非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办公室、家属等候区、废弃物暂存间、污物处理间等。非限制区应设在入口处,与限制区、半限制区有门隔离,同时各区域间的标志需醒目并且应做好放射性标志。
4.三通道
CT介入手术室出入路线的布局设计需符合功能流程与洁污分区要求,应设三条出入路线,一为工作人员出入路线,二为患者出入路线,三为器械敷料等循环供应路线,严格三区三道划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管理要求,避免交叉感染(图6-1-1)。
图6-1-1 CT介入手术室三通道
二、CT介入手术室的主要房间配置
1.手术间
也叫操作间,房间应宽敞,有足够的使用面积(60~80m 2),不但有利于操作和患者出入,还可以降低室内X线散射线对人员的影响。手术室内放置必备的CT设备,手术器械台、壁柜(内放无菌器械包)、急救车(放置急救药品、物品)、氧气、吸引器、心电监护设备、高压注射器、温湿度计及个人防护用品等。手术间的温度调节非常重要,应有冷暖气调节设备。空调机应设在上层屋顶内,依靠空调、空气净化装置进行室内空气交换及温度调节,设备的运转环境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手术间内常规配备心电监护仪、高压注射器等设备。建议配备与CT机同步的大屏幕显示屏,以方便手术操作。配备足够的放射防护服,以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放射防护。
2.洗手间
设在手术间旁,手术者洗手后直接进入无菌区域。洗手间装有洗手池、冷热水龙头和脚踏开关、消毒液、洗手图、电钟及感应吹干机。
3.无菌物品库房
应设在靠近机房的限制区内,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各种导管、导丝、穿刺针、各种消融针及介入治疗的诸多器械按有效期顺序放置,保持清洁、干燥、整齐,使之规范化,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便于检查,确保账实相符。室内装有空气消毒装置,定期消毒。
4.计算机机房
必须保持低温干燥,一般要求面积为6~10m 2
5.控制室
与手术间一墙之隔,墙中间装有铅玻璃,便于控制室人员与手术者的配合。控制室内装有系统控制台,室内配有温湿度计。一般要求面积为10~14m 2。另外建议配备控制室监控设备,以便随时监测患者及察看监护仪。
6.污物处置间
设置在非限制区,用于卫生清洁及终末处理。有污水池,用于倾倒引流的血液体液等。
7.更衣室
男女更衣室面积一般为10m 2左右,配置衣柜、鞋柜,设有洗手间、淋浴间。
三、空气调节
CT介入手术室湿度要保持在50%~60%,温度保持在18~24℃之间。利用人工方法进行空气调节,将过滤的新鲜空气通过通风管道进入手术室,混浊的空气通过排气管道排出室外。

第二节 CT介入手术室的管理

一、工作人员职责
1.护士长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手术室行政和业务的全面管理工作。
(2)督促和检查护理人员执行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常规。
(3)布置以及检查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指导研究和特殊手术的护理配合,根据手术任务和护理人员的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4)制订业务学习、代教和科研工作计划,有计划培养和定时开展业务学习及科研活动,提高护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5)负责对外联系,做好科室部门的协作,协助解决相关问题,安排接待参观事宜。
(6)按照培训计划,对进修护士、实习护士进行培训指导工作。
(7)督促并指导物业人员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手术室环境整洁,确保患者安全。
2.手术班护士职责
(1)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准确、及时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监督手术人员无菌技术操作,管理手术间工作环境,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4)负责每天清点各种药品、物品,发现缺少及时补充。
(5)术前了解当天手术患者的情况及手术安排,并提前30分钟打开空调和空气净化器或紫外线灯,调节室温22~25℃。准备好手术物品及药品。
(6)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主动、及时、准确配合手术各项工作的进行。对危重患者和特殊治疗患者行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做好抢救工作。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7)手术结束后,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8)初步消毒洗手,整理手术后用物。
(9)登记患者信息,便于随访。
3.辅助护士职责
(1)了解当天手术数量及类型,协助手术班护士做好手术物品的供应。
(2)收集昨天手术清洁后的物品,送供应室消毒灭菌。
(3)整理供应室的消毒物品,按消毒时间的先后顺序排放。
(4)每台手术结束后做好清洁工作。
(5)手术结束后,用1%的消佳净擦拭铅衣、铅帽、铅脖等,紫外线消毒房间并记录。
(6)下班前关灯、门、窗,做好防火防盗的保卫工作。
4.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工作。
(2)负责CT仪器的使用、保养、检查、维护和管理,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负责建立并保管各种仪器资料、技术档案等,各种配件的分类放置、固定存放。
(4)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性能动态记录文档,记录每次故障发生时间、原因、修理人员、更换的零件部件及维修情况。
(5)定期与器械科维修组取得联系,对各种设备进行常规检修和保养,维持功能状态。
(6)建立各种仪器的操作规程、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进口仪器设备必须有中文说明、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固定存放位置;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谨防差错事故。
(7)定期接受培训,做好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的带教工作。
二、物品管理
1.仪器设备的管理
设立非血管治疗器械室,并分门别类做好标记(图6-2-1)。
(1)手术室所有的仪器设备均应办理相应的出入库手续。
(2)入库仪器登记造册(贵重仪器登记本)。
(3)使用前进行操作培训,制作操作流程及使用登记本,随机携带,使用后及时登记。
(4)手术室各种仪器设备均定点放置、专人管理,使用后应立即放回固定的位置。
图6-2-1 分类做好标记
(5)每天工作完成后,做好设备的清洁工作,避免脏污及粉尘等造成设备故障。
(6)对于由于损坏、破旧不能修复需要报废的设备,应按规定填写报废单,执行报废流程,并登记在册。
2.器材管理
(1)建立手术器材专柜,进行分类放置,专人管理。
(2)应当按照无菌器材存放要求,妥善保管无菌器材并与其他医疗器械分区储存。
(3)按需领取介入耗材,使用时进行详细登记,已用及未用器材进行认真统计,并有跟踪记录。
(4)不得擅自使用医院未招标材料,必须由供应处、医学装备部或设备科统一进货验收,并进行详细登记。
(5)凡需进入手术室使用的医用材料由手术室统一领取管理,任何科室、个人不得私自将材料带出手术室。
(6)使用前应将使用目的、材料类型、基本价格、手术风险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请患者或家属在知情同意单上签名认可。操作者当按照操作规程检查无菌器械外包装,对包装出现破损或者超过有效期等情形的无菌器械应当停止使用。
(7)对消毒器材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材相关证明进行审核。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材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对于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应当严格按照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医护人员在使用各类医用耗材时,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或者有效日期等,并进行登记及处理。
(8)在使用植入人体内的人工材料、介入治疗等材料时,必须将材料的有关厂名、生产材料批号等证明单粘贴在手术记录单上。
(9)没有批准的材料一律不能使用,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3.药品管理
(1)手术室设立药品柜及急救车,备齐常用药和抢救药。
(2)定期检查存放药品。如发现过期、变色、浑浊或标签模糊不清的药品,应坚决丢掉,不得使用。
(3)抢救药品及抢救车做到“五定”:定人管理、定量供应、定位放置、定时查对、定期补充和消毒。
(4)手术室用药要求快速、及时、准确,抢救患者时更是分秒必争,护士应熟悉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用途、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等,以利于抢救工作的配合。
三、手术患者安全管理
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的正确。
2.确保用药安全,遵医嘱给药,双人核对,三查八对。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医生确认应答后执行。
3.加强高危手术如危急重症、躁动、昏迷患者的管理,制订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的应急预案。
4.采取适当约束、受压部位综合防护等有效措施,预防手术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
5.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四、放射防护管理
1.常用防护用品
X线防护衣、铅围裙、铅围脖、铅帽、铅眼镜和铅手套等是介入操作者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放射性粒子探测仪是介入手术室应配备的防护仪器。
2.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自觉认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手术开始前应为患者做好非手术区重点部位的防护。
3.加强业务技能训练
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尽量减少曝光次数,缩短透视时间,避免无效曝光,缩短操作时间。
4.认真佩戴射线剂量检测器
以便计量辐射剂量与了解个人辐射情况,并准确记录每个月的个人辐射接触剂量,若超出常规剂量应限制手术次数,减少或脱离射线环境,并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5.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每年系统体检一次,以保证工作人员在岗和离岗时身体健康。
6.加强营养
注意添加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保健品,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抗辐射损伤的能力。

第三节 CT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

随着CT介入医学的迅猛发展,治疗范畴不断拓宽,治疗手段不断创新,对介入手术室的医院感染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需与时俱进。CT介入手术虽然是微创,但仍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因此CT介入治疗手术室同外科手术室一样,要有严格的无菌消毒制度,定期清扫消毒,保证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尽管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介入手术感染发生率不高,但介入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一、环境管理卫生学管理要求
1.日常清洁工作 手术室内物品必须保持整洁无尘,地面清洁无污渍。设备及相应仪器、器材等必须擦拭,术中医师需要操作的各种机器设备需用无菌保护套;手术台床单一人一用一清洁消毒;术中如有体液血液滴落地面应及时擦拭;当日手术结束后用2 000mg/L含氯消毒剂全面擦拭手术室内操作台、治疗台、监护仪、急救车等设备;辅助用房及走廊每日清扫2次,若有污染随时清洁。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定期检测消毒效果并记录。
2.手术人员的工作鞋、洗手衣,一人一用一清洗。
3.不同区域的保洁工作(抹布、拖把)应分开使用 每次用后清洁、消毒、悬挂晾干(最好使用不易掉纤维的织物)。
4.接送患者推车每日清洁消毒 车上物品保持清洁,被污染及时更换。
5.配备与手术间大小相匹配的循环风动态空气消毒机 每日2次消毒,并记录。每周对室内物表面、门窗、动态消毒机风口彻底清洁,每月清洗动态空气消毒机滤网和空调。
6.保持手术室良好通风和新风输入 通风系统应至少做到每小时15次换气,其中至少3次为新鲜空气。
7.环境维护 重视消毒剂、麻醉剂对手术间环境的污染,尽量选择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消毒剂。
8.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二、手术患者感染管理要求
1.皮肤准备
接受CT介入手术的患者要尽量避免备皮,若因毛发在切口点或周围需要备皮时,建议在手术当天使用电动剃毛刀或脱毛膏备皮。避免使用剃须刀备皮,增加感染风险。
2.皮肤消毒
需穿刺或置管的切口周围皮肤要完全消毒。术前应用广谱抗菌剂消毒皮肤,可选用碘伏、碘酊或75%乙醇。器械植入部位消毒待干至少2分钟,若没干则延长时间。
3.术中无菌要求
根据CT介入手术种类选择合适的无菌敷料包,术中使用无孔外科手术单覆盖手术周围区域。无菌铺单需把患者以及可能接触导管及导丝的部分全部覆盖,在穿刺针或导管插入过程中应保持最大范围的无菌区。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接触手术切口周围皮肤或无菌的任何黏合剂应与无菌区隔开。
4.抗生素应用
不推荐在介入手术前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事实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提高手术后的感染率,除非术中涉及植入型器械。对于免疫力低下及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有创口感染的患者,需考虑应用抗生素预防措施。
5.伤口包扎
推荐应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的半渗透敷料覆盖穿刺点,避免使用防渗漏的塑料敷料,其相较于传统敷料会使感染的发生率提高2~4倍。对于出汗、穿刺点出血或有渗液的患者,无菌纱布优于无菌透明的半渗透敷料。外用抗生素软膏/霜会引发真菌感染以及增加菌群的耐药性,禁止使用。
6.有传染病或需隔离的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
按照其疾病的隔离要求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手术结束后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物品、环境的消毒处理。
三、工作人员感染管理要求
1.凡进入介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换鞋、更衣、戴帽子,进入无菌区戴口罩,要做好自身防护。
2.限制其他人员进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3.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特殊感染患者手术时和手有创伤时,手术人员需要戴双层手套,其他人员做好卫生洗手;不应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用物,坠落在手术器械台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视为污染。
4.手术结束后,脱下手套、手术衣放到指定位置,洗手后离开。
5.使用后铅衣用95%酒精擦拭,有污染物及血渍时用500~1 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手术人员防护①正确着装;②谨慎操作,防止锐器伤;③强烈推荐接种乙肝疫苗;④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⑤制订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四、废弃物管理
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做好医疗废物源头分类(表6-3-1),规范医疗废物流程管理,防止手术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造成交叉感染、环境污染以及疾病传播,确保手术安全。
1.CT介入手术室的废物分为医疗废物(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必须严格区分。
2.黄色垃圾袋应放置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敷料、缝线、引流管密闭式引流瓶及杂项物品等。密封,注明时间、科室、类型,包装必须完好,不得有渗漏,不得取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垃圾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及时处理。
3.生活垃圾放置于黑色垃圾袋内。
4.损伤性的医疗废物如针头、刀片、缝针等应先放入锐器盒内,再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处理。
5.放射性药品应放在防护容器中按《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运至存放地统一处理。
6.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紧密。盛装感染性废物,包装袋上加注感染性废物字样或感染性废物标签。
7.手术室内医疗废物暂存地应远离手术区域、无菌物品储存区及生活区。应设醒目标志、示意图或文字,并定期清洁消毒。
8.医疗废物在手术室存放时间不超过48小时。
9.手术室专职人员负责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和数量、交接时间及经办人签字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10.禁止任何人买卖医疗废物。
表6-3-1 医疗废物分类表

第四节 CT介入手术体位及固定

一、手术体位固定的意义和目的
由于在CT介入手术过程中,手术部位需要定位准确,但是扫描床又要反复移动,以上原因使患者体位保持固定是保护患者安全、保障介入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应用体位固定器对CT引导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增加了安全性、舒适度,提升了定位精确度,减少了重复扫描的额外辐射剂量。
二、体位固定的原则
在减少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的前提下,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保护患者隐私。
1.保护人体正常的生理弯曲及生理轴线,维持各肢体、关节的生理功能体位,防止过度牵拉、扭曲及血管神经损伤,避免肢体、关节和神经压迫而导致并发症。
2.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循环稳定。
3.注意分散压力,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保护患者皮肤完整性。
4.正确约束患者,松紧度适宜,维持体位稳定,防止术中移位、坠床。
三、体位固定的方法
医用体位固定器是CT介入手术常用的体位固定设备,包括体位固定垫及负压真空体位固定器。负压真空体位固定器采用新型环保复合材料,无毒、抗静电、耐高温,气密性好,气嘴自动封闭,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1)普通体位固定垫:
用于简单体位的摆放,提高舒适度,确保体位固定更为稳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便于医生操作,确保手术的精、准、稳。
(2)负压真空体位固定器:
根据手术部位、患者体位,将负压真空垫平铺于CT扫描床上,上铺一次性中单,使负压真空袋内颗粒均匀分布。患者卧于负压真空垫上,根据手术要求采取仰卧、俯卧或侧卧位。仰卧和侧卧位双手交叉放置额头,俯卧位双手伸平,放于耳侧。嘱患者放松,取自觉舒适位置,连接真空管与负压吸引器,真空垫负压抽取真空,同时两人从两侧向患者推紧固定垫,使固定垫紧贴身体两侧,包住双肩,头颈部呈围绕式包裹塑形,防止向两侧晃动。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法。

第五节 CT介入手术室工作流程

需做CT介入诊疗的患者由主管医师提前一天通知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按时间先后、病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一天的检查和治疗。CT介入手术室除负责本科室诊疗外,尚需接受其他临床科室的诊断治疗工作,因此要做好每天的工作安排,使本科室及外科室的患者均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一、手术前准备
1.通过查阅病历,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病情,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为术后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等做好宣传工作。
2.穿刺需要在平静呼吸下屏气时进行,屏气训练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
3.接患者时,严格“五查对”(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检查皮肤情况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携带病历、影像资料、药品及与治疗有关的物品,随车推入手术室。
二、手术中
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手术名称、穿刺部位、术前用药。
2.根据手术种类选择适合的无菌敷料包及物品。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讲明手术的意义、注意事项及配合的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
4.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建立静脉通道,连接监护。
5.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格无菌操作,根据手术种类选择匹配的材料,按规程操作各种仪器。
6.穿刺的标本取出并核对无误后,护士应根据标本的数量,选择合适的容器,防止标本干燥、丢失和污染无菌台,立刻标记标本的来源、名称及数量。
7.术毕包扎穿刺点。
三、手术后
1.患者术后平卧休息4小时,3天内避免剧烈活动。
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由管床医师陪同送回病房,将患者带来的病历、影像资料等一起带回,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做好交接,注意输液通畅,到病房后详细交待病情并签字。
3.接送患者一律用平车,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危重患者应有医师护士陪送,运送途中携带急救药品及物品。
4.手术间终末处理。
5.登记患者信息,按时随访。

第六节 放射性粒子的管理

一、储存管理
放射性粒子的储存管理:应该设立放射性粒子控制区域(图6-6-1)、放射性粒子储存室、放射性粒子分装室、铅衣存放处、放射性粒子治疗设备存放处。
1.待用的放射性粒子应装入屏蔽容器内,并存放于专用房间。该房间应防火、防潮、防盗。
2.建立放射性粒子出入库登记制度。植入前,详细记录从容器中取出的放射性粒子编号、日期、时间、入库活动及数量、送货人、接收人、出库活动及数量、去往场所、出库经手人、接收人等。
3.定期检查放射性粒子的实际库存数量及储存场所,对库存中的粒子应标明用途。
4.每个储存容器均有标签,在标签上标明放射性粒子的活度及数量。
5.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应至少抽取10%作为原活度的质量检测。
图6-6-1 放射性粒子控制区域
二、使用管理
1.建立放射性粒子入库、库存、出库登记制度,保证放射性粒子来源去向可追溯。在实施本技术治疗的患者住院病历中存留放射性粒子相关合格证明文件。
2.根据患者病情及术前TPS计划,由粒子的直接使用科室在使用前向医院药库或供应厂商提出需要使用的离子及数量。
3.所有交接手续在粒子密闭的情况下进行,如果进行了拆封核对,核对后必须保证所有粒子装入带有屏蔽的植入舱内,用放射剂量仪进行检测,确定植入舱外零辐射。
4.供应室接到消毒单后,再次检测确认粒子植入舱零辐射。确认无误后,供应室采取高温消毒的方法给予消毒。消毒结束,领取交接时,再次检测辐射情况,确认零辐射后,由使用科室领走,供应室登记备案。
5.使用前至少抽取2%的放射性粒子,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泄漏检测,确认其完整性及安全性。发现泄漏,应将同批次放射性粒子退回厂家。
三、防护管理
1.运输保管防护措施
125I放射性粒子属于Ⅵ类低活度放射性物质;运输时,粒子应装入铅罐,用A型包装后,包装表面剂量小于国家允许的辐射水平(<5μSv/h),包装表面有A型标志;可与非放射性物质一起运输、携带或邮寄。保管时应装入铅罐保险箱,由核医学科专人保管。
2.术前准备
(1)根据治疗正当化、最优化的原则,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包括粒子选择、植入方式、粒子数量、总活动、模拟剂量以及分布。
(2)辐射防护用品铅衣、铅帽、铅围脖、铅手套以及防护眼镜、长柄镊子等。
(3)铅罐。
(4)能满足低能射线检测的个人剂量计。
(5)γ射线检测仪。
(6)熟练的操作,缩短接触放射源的时间。
3.术中防护措施
(1)正确使用防护物品和个人剂量仪。
(2)进行粒子植入时,医生使用长柄镊子取放遗落粒子,粒子仓口朝地面,尽量远离人体,植入粒子速度须迅速。操作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主要操作人员应穿带铅围脖、铅防护衣、铅玻璃眼镜、铅手套等。防护衣厚度不应小于0.25mm铅当量。对性腺等敏感器官,可考虑再穿含0.5mm铅当量的防护三角裤或三角巾。
(3)放射性粒子在术中出现掉落时,首先隔离手术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并做放射性辐射警示标记。立刻向周围参与手术人员口头汇报,同时使用放射性检测仪逐区域进行放射性检测,发现异常辐射时,对该区域进行标志,直至找到放射性粒子。
(4)术后须用γ射线监测仪仔细检测工作台面及地面有无遗留的粒子,发现后将其放入铅罐内,以免放射性污染。
4.术后防护
(1)植入粒子源术后的患者,在植入部位应穿戴0.25mm铅当量的铅背心、铅围脖或腹带。患者床边1.5m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域。控制区入口处应有电离辐射警示标志,除医务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2)术后一般护理时须在患者粒子植入部位覆盖0.25mm铅当量橡胶布或工作人员0.25mm铅当量防护衣。
(3)向患者本人和家属充分告知放射性粒子植入的防护措施,穿戴防护衣和避免近距离与他人接触,在无防护衣屏蔽情况下,患者与他人的距离要保持1m以上,避免与儿童、哺乳期妇女、孕妇近距离接触。植入粒子源的患者在植入2个半衰期后,方能到公共场所活动。
(4)术后定期检查,如有粒子从体内掉来出,将粒子用长柄镊子拣起放入带盖容器(最好铅容器)中,立刻通知医护人员处理,不可随意丢放。
(5)依据《低能γ射线粒子源植入治疗的放射卫生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GBZ 178—2014)规定,植入 125I粒子放射性总活度在400MBq以下时,早期死亡火化的尸体无需特殊防护。
(孟 红 苏 涛 胡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