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开放性创伤的处理原则
救治开放性创伤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以恢复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为最终目标。如发生开放性气胸时,首先应迅速闭合胸壁伤口,以维护患者的生命。同时在维持生命体征的情况下,方可施行其他的诊治措施。
因此,对于开放性创伤的诊治首先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初步判断患者的全身一般情况;其次再对伤口及其他方面进行检查和观察,从而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一、创伤性休克的救治
休克(shock)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有效组织灌注降低显著且普遍降低,导致可逆性细胞损伤,若组织灌注不足持续存在,细胞损伤将进入不可逆状态。氧供不足无法满足组织的氧需求是休克的本质,产生炎性因子是休克的特征。
创伤引发的休克可以因发生休克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发生不同类型的休克。在早期可能由于强烈的创伤刺激、大量失血、胸部外伤后的心脏压塞及纵隔移位而发生,大多为低血容量休克,随后发生的休克大多与感染有关,且多为感染性休克。创伤后24~48小时起可出现肺、肾、脑或胃肠等器官的功能障碍,由于组织的缺血-再灌注、细胞损伤和感染可产生大量的损害性细胞因子,如氧自由基、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等。2个及2个以上器官的功能出现衰竭即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创伤后期的严重并发症及重要的死因之一。
因此,创伤的救治必须从现场的救治开始,应尽全力预防休克的发生及缩短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时间,防治感染及减轻致病菌的损害作用。除了抗休克的基本治疗措施,如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扩容及心搏、呼吸骤停后的心肺复苏等方法外,还应根据创伤的特点,有重点地预防某些器官衰竭的发生,如因长时间的挤压伤而并发的急性肾衰竭。
二、伤口的处理
创伤引起的伤口有突发性,无事先准备,无法做到无菌原则,这类伤口是否发生感染与伤口的暴露时间及污染程度明显相关。换言之,及时清除伤口的细菌、异物、失活组织等不利因素至关重要。
伤口的检查:对开放性创伤需对伤口进行检查,但有的伤口应先做临时处理,如压迫止血,堵塞开放性气胸伤口,覆盖保护裸露在外的肠管等,待手术时再进一步处理。
(一)伤口的大小、深度、形状
伤口的大小、深度、形状常能提示创伤的原因和类型,如线性伤口边缘平整,提示为锐器切割伤;刺伤及子弹所造成的伤口较小,往往伤及深部组织器官,应视为闭合性创伤,需着重检查内部损伤。
(二)伤口的污染情况
清洁伤口可做一期缝合,但污染严重的伤口可做彻底清创,留置引流延期缝合,如动物咬伤的伤口等。
(三)伤口的性状
有些深部伤口无法探查,如头部外伤后有鼻腔、耳道流出脑脊液,提示有颅底骨折。
(四)异物残留
浅层伤口的异物容易看到并清理,深部组织中或者伤口被血块封堵时则不易探查到异物,可能甚至需要进行X线检查的诊断。
三、清创术
对伤口的一般处理方法称为清创术。对常见的软组织伤口进行清创术的步骤包括:反复冲洗伤口,消毒周围皮肤,彻底止血,清除异物和失活组织,切除伤口边缘组织,然后缝合伤口。清创术的目的就是使污染伤口转为清洁伤口,争取一期愈合。由于各种创伤类型的不同,清创术方法的选择也需要按照具体伤情进行。
受伤至处理伤口的时间也是清创术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曾定为6小时,目前基本延长至12小时。超过12小时一般不做一期缝合,清创方法同污染伤口。
四、伤口的止血
创伤后早期死亡的原因大多为急性大出血,尽早有效的止血对生命的救治至关重要。伤口的大量急性出血常用的方法有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屈肢加垫止血、止血带止血等。
伤口的止血应彻底,以免继续出血又形成血肿而影响愈合。目前血管外科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血管修复。因此,在保证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应尽量不要结扎各部位的主要血管。
五、包扎及固定
伤口包扎的目的是减少伤口的污染及止血,预防感染及制动。常用的包扎材料有三角巾、绷带卷、四头巾等。也可以在现场就地取材,如使用毛巾、手帕、布单等。
伤口的固定不仅在骨折时需要,当有其他创伤伤口时也需要。并要预防在搬运过程中对血管、神经造成的二次损伤。
六、预防感染
对伤后抗生素的使用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需要遵循伤口的污染程度及暴露时间的长短。创伤合并休克者抗感染能力降低,或者原有基础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伤口容易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江道文 王伟华 周 宁 唐燕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