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脑损伤
一、脑震荡
脑震荡是原发性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为脑干网状结构一过性功能障碍,一般预后较好。
1.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患者有头部外伤史,短暂的意识障碍,昏迷不超过30分钟,可出现近事遗忘或称逆行性遗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疲劳等症状。还可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欣快等,或表现为忧郁、淡漠。神经系统查体大多无阳性表现。腰椎穿刺和CT检查无异常发现。
2.治疗
一般无须特殊治疗,需在伤后早期应密切注意意识、呼吸、血压、瞳孔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颅内血肿。伤后卧床休息1~2周,可给予安神、镇静、镇痛药对症治疗。后期患者症状仍不好转者可给予心理疏导。
二、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受伤造成的原发性脑器质性损伤,可发生于冲击部位,也可发生在对冲部位,常见损伤部位额极、颞极和额底。可以和脑干损伤、丘脑下部损伤、脑神经损伤、颅内血肿合并存在,也可以和躯体合并损伤同时发生。
1.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可因损伤部位、范围、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轻者仅有轻微症状,重者深昏迷,甚至迅速死亡。
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临床表现。伤后立即发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由数分钟至数小时、数日、数月乃至迁延性昏迷,与脑损伤程度相关。头痛、恶心、呕吐也是脑挫裂伤最常见的症状。在伤后1~2周内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轻至中度脑挫裂伤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严重脑挫裂伤,可出现血压上升、脉搏徐缓、呼吸深慢,危重者出现病理性呼吸,并伴有瘫痪、失语、视野障碍、感觉障碍、局灶性癫痫、颅脑神经损伤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CT扫描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典型的CT所见为局部脑组织内有散在的高低密度混杂影,点片状高密度影为出血灶,低密度影则为水肿区。此外,可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等情况。MRI检查时间较长,一般很少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但MRI扫描对诊断脑挫裂伤敏感性优于CT。头颅X线片可发现有无骨折及部位、类型。
2.治疗
脑挫裂伤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颅内压增高,生命体征有改变者应及时复查CT,以排除颅内继发性的改变。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时间长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必要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用脱水剂、高渗盐水、亚低温治疗。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发作、尿潴留等,防治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逐渐加深,非手术治疗无效,CT检查提示脑水肿严重,中线移位明显。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容量超过30ml者,则有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为开颅探查、去骨瓣减压、清除挫伤坏死的脑组织等。
3.预后
脑挫裂伤较轻者,意识障碍程度不深,预后良好;脑挫裂伤严重者,意识障碍程度较深,预后不良。
三、脑实质损伤
(一)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并不少见,是一种脑实质的弥漫性损伤,多因车祸而致伤,高处坠落时也可发生。在锐器伤患者中则少见,可导致患者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植物人状态生存,甚至死亡。
1.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或MRI检查所见做出诊断。伤后大多即刻昏迷,昏迷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极少出现中间清醒期,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典型临床特点。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出现瞳孔变化,可表现为双侧瞳孔不等大,单侧或双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以及同向斜视、眼球分离或强迫下视。CT和MRI扫描可见胼胝体、脑干等中线结构及大脑皮质的髓质交界处、神经核团和白质交界处有单发或多发出血灶及脑弥漫性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多无占位效应。MRI诊断价值优于CT。
2.治疗
目前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同脑挫裂伤。
(二)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是指中脑、脑桥和延髓的损伤,临床上相当常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是指伤后立即发生,由于脑干受撞击在天幕裂孔或斜坡上,或脑干扭转牵拉导致损伤,也可表现为直接贯通伤。后者是指伤后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形成而使脑干受压。
1.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典型表现多为伤后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时间长短不一(数日至数年),甚至终身不醒。可见去大脑强直,四肢肌张力增高,伴有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可出现高热、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呃逆,甚至伴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中脑损伤可见瞳孔大小及形态变化无常,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脑桥损伤可见双侧瞳孔极度缩小,眼球同向偏斜或双眼向外侧散开。延髓损伤可见出现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障碍。CT扫描可见脑干损伤区有点状高密度,脑干肿胀或伴有出血;基底池、四叠体池变形或闭塞,第四脑室也可因受压而变形。MRI不仅分辨率高,还能进行矢状位成像,既可显示脑干结构的形态改变,还能判断损伤程度,因而诊断价值大于CT扫描。
2.治疗
同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者应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可减轻继发性脑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