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肾动脉造影的正常表现

将导管置入腹主动脉或肾动脉并注射造影剂,连续摄片可显示肾动脉、肾实质和肾静脉,分别称为:肾动脉期、实质期和肾静脉期。
1.肾动脉期
开始注入造影剂1~3秒,显示肾动脉逐渐分支,分布均匀,管径由粗变细,边缘光滑,无局限狭窄、粗细不均等表现。有时可见自腹主动脉直接发出的副肾动脉。
2.肾实质期
也称毛细血管期,开始注入造影剂2~3秒肾实质显影,5~7秒时最浓,其后逐渐变淡。肾实质显影是由于造影剂弥漫分布在肾微血管和肾小管内所致。早期,正常肾皮质显影较髓质浓,晚期肾锥体清楚显示。
3.肾静脉期
肾静脉于开始注入造影剂4~12秒可显示,最佳显影时间为18~20秒,肾静脉属支与肾动脉伴行。

第四节 泌尿系统正常CT表现

一、肾脏及肾周结构
(一)肾脏
正常肾脏的横断面在接近上下极水平,呈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肾门水平内侧面凹陷,为肾门。肾脏平扫密度均匀一致,CT值约为30~50Hu。多期增强检查,肾实质的强化表现随时间变化:①皮质期(注药后30~90秒),肾血管、外周肾皮质及伸入锥体之间的肾柱明显强化,而髓质强化不明显,皮髓质分界明显:②实质期(注药后90~120秒),皮质强化程度减低,髓质密度增高,与皮质接近并逐渐超过皮质,集合系统开始显影;③排泄期(注药后5~10分钟),肾实质强化程度下降,肾锥体密度增高,而肾盂、肾盏和输尿管内可见造影剂浓集(图1-2-10)。
有时在左肾上极的前外侧边缘处可见一局部突出,呈驼峰样隆起(splenic lump),为先天变异,勿误认为病变。
图1-2-10 正常肾实质平扫及增强表现
a.平扫:双肾密度均匀;b.皮质期:皮质明显强化,皮髓质分界清晰;c.实质期:髓质明显增强,与皮质分界不清;d.排泄期:肾实质密度降低且不均匀,肾锥体、上组肾盏造影剂浓集
(二)肾窦及肾门
在肾脏的中部平面可见肾窦及肾门,并有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肾蒂自前至后包含肾静脉、肾动脉及肾盂,由上而下则为肾动脉、肾静脉及肾盂,左侧肾静脉较右侧者稍粗。肾窦脂肪呈极低密度,肾盂呈水样密度(图1-2-11)。
图1-2-11 左肾门平面正常肾窦及肾门CT表现
a.平扫:左肾实质密度均匀,见肾蒂结构出入肾门,肾窦脂肪为低密度;b.皮质期:皮质明显强化,肾动脉明显强化;c.实质期:皮髓质不能分辨,肾盂开始强化;d.排泄期:肾实质密度降低,肾盂、肾盏造影剂浓集
(三)肾盏和肾盂
CTU能很好地显示肾盏、肾盂全貌,与IVP所示相似。肾小盏汇合成肾大盏,肾大盏再集合形成肾盂。肾小盏呈杯口状,边缘清楚、锐利。肾盂呈三角形,尖端向下移行为输尿管(图1-2-12)。
图1-2-12 正常泌尿系的CTU表现
a、b.VR;c.MIP
(四)肾血管
于开始团注造影剂20~30秒行肾区薄层扫描,并行MIP、SSD、VR等重组,可显示肾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正常表现类似DSA(图1-2-13)。
图1-2-13 肾动脉CTA
a.VR;b.MIP
二、输尿管
常规CT轴位扫描,连续层面追踪可识别腹段输尿管的横断面,呈小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中心可呈低密度,位于腰大肌前缘。但盆段输尿管难以识别。注入造影剂10分钟后延迟扫描,自肾盂开始能追踪输尿管全程,其管腔内的造影剂呈点状高密度。CTU可很好地显示输尿管全貌(图1-2-12)。
三、膀胱
膀胱大小、形状因充盈程度而异,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充满时可呈类方形。因膀胱周围低密度脂肪组织与膀胱内低密度尿液对比,可清晰显示软组织密度的膀胱壁,厚度一般为2~3mm,均匀一致,内外缘均较光整。造影增强扫描,膀胱壁均匀强化;排泄期可见造影剂进入膀胱,若输尿管下端有强烈蠕动,含造影剂的尿液成一条高密度的流注喷入膀胱内(输尿管“喷射征”)。造影剂与尿液混合不均,高密度的造影剂沉积在低密度尿液下方,出现液-液面(图1-2-14)。
图1-2-14 正常膀胱CT表现
a.平扫:膀胱呈类方形均匀水样密度影,呈光整薄壁;b.动脉期:膀胱壁均匀轻度强化,内容物无强化;c.静脉期:膀胱内见条状高密度造影剂(喷射征);d.排泄期:膀胱内造影剂与尿液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