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目的
本制度参照卫医政发[2009]90号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7-201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WS310-2016)。规范手术室各级人员落实各项消毒技术规范,符合医院感染要求,确保手术室工作正常进行,无院感相关意外事件发生。
(二)范围
所有在手术室内作业的相关人员,包括患者。
(三)权责
1.手术相关人员
严格遵守各项消毒技术规范,掌握手术、麻醉、后勤保障、保洁、医院感染防控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手术室护士
遵守、指导、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
3.外来及参观人员
严格遵守手术室参观制度。
4.护士长
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执行,并持续质量改进。
(四)作业内容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与其岗位职责相应的岗位培训,正确掌握手术室工作的基本技能、器械消毒灭菌原则、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
(2)手术室配备医院感染监控员一名,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会议和培训,负责本科室相关制度的制定落实,定期自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收集资料并持续改进。
(3)着装要求: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应正确穿戴手术室专用的服装、工作鞋和帽子。执行无菌操作、进入限制区时应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外出时,需穿外出服、外出鞋。处置患者或器械时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戴防护目镜或面屏。工作衣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接触疑似为呼吸道传染的患者应戴N95口罩,遇污染立即更换。开放手术的手术人员应戴防护目镜(戴眼镜者除外)或面屏。
(4)人员数量:必须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护士与手术台之比为3:1。原则上巡回护士不能同时兼管2间手术间。
(5)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有传染性疾病者应休息至无传染性时方可恢复上班。
2.患者管理
(1)患者准备: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应更换手术专用衣服,脱去内衣、袜子,戴上一次性帽子。除去假牙、戒指、项链、手表等饰物和贵重物品。
(2)患者皮肤准备和手术区域皮肤消毒:手术前一天建议患者用抗菌沐浴液沐浴。根据手术需要,手术当天在病房内剔除头发和会阴毛发。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首选剪毛器,时间以接近手术时间为佳,30min以内剔除毛发会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皮肤消毒采用5%PVP-I消毒的方法。范围一般扩大至距手术切口15~20cm的区域以建立适当的无菌安全带。
(3)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应在划刀前0.5~1h内给予。
(4)按照各科的手术安排表的第一台台次、洁净手术室的净化级别和手术切口清洁程度安排手术。对于每一个手术患者按照标准预防措施管理患者,并做好员工的自我防护。未配备负压洁净手术室则不能接受经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手术,如开放性肺结核、SARS等患者。如有疑似患者,病情允许时,应为患者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并尽快转至专科医院救治,并汇报医务科、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配有负压洁净手术室,若有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手术患者,严格按负压手术室管理规范执行。
(5)手术前后如患者病情允许,应将床头抬高30°。
(6)注意患者保暖,为患者提供被子、毯子、冲洗用的温盐水、加温机等物品和设备。
(7)巡回护士原则上不能同时护理两个手术患者。
3.环境管理
(1)禁止在手术室内摆放水养或土养植物。
(2)禁止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禁止在手术室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
(3)空气:正压手术间空气净化效果及监测频率符合GB50333的要求。负压手术室管理参照《正负压切换洁净手术室的管理》。
(4)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定期进行湿式卫生,拖地的原则为从清洁区至污染区。抹布、拖把头使用后应清洗消毒,晾干或烘干备用。
(5)地面及物体表面
1)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地面(如走道、术前准备室、麻醉恢复室、收发室、更衣室、休息室、办公室、洗手间等),每日两次实施湿式卫生,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
2)限制区地面(内外廊)每日早晚两次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遇污染以及两台手术之间及时清洁消毒。
3)限制区内采用脱卸式拖把头清洁地面,使用后及时更换,机洗消毒后使用。地面每季度机洗及打蜡。
4)限制区以外区域拖把分色分区要求与医院其他区域一致。
5)不同区域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不得用一把拖把连续擦拭不同的手术间,拖地的原则为从清洁区至污染区。使用后的拖把头清洗后晾干或烘干备用。
6)桌面、物体表面常规每天进行2次湿式卫生;2台手术之间常规用清水擦拭桌面和仪器设备、输液架、操作台、墙面、无影灯、体位架和体位垫等表面;如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多重耐药菌株污染等使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冰箱、温箱、微波炉、柜顶、回风口等处每周1次进行湿式卫生,遇污染随时清洁;储藏柜每周清洁。污物桶每天1次擦拭消毒;接送患者的平车每天擦拭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患者的平车用后及时擦拭消毒。
7)常规擦拭消毒可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作用时间>10min。
8)物体表面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除去可见污染物,再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消毒剂,作用时间>30min,擦拭消毒。
9)窗帘每半年清洗1次,床帘每季度清洗1次。
4.物品管理遵守《手术室无菌物品存放制度》
(1)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要求见《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7—2012)。应选择适宜的灭菌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保证灭菌效果。能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所有手术器具、器械、材料,包括布巾、纱布、敷料、缝针、刀片等,凡能够耐高温、高湿的物品均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对不耐热、高温的物品,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低温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后,必须去除物品上的环氧乙烷残毒。
(2)医疗器材和物品在灭菌前,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
(3)压力蒸汽灭菌应按规范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2)化学监测:每一灭菌包均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包内化学指示剂置于包内最难灭菌的部位。采用快速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至少每周监测一次。紧急情况灭菌植入物时,使用含第5类化学指示物的生物PCD进行监测,化学指示物合格可提前放行,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采用快速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
(4)无菌物品使用前,应严格检查包装有无潮湿、破损,核对灭菌有效期,以及指示胶带与指示卡变色是否均匀一致,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5)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手、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表面、空气、消毒后直接使用的医用器材(如简易球囊)。
(6)医用织物以及废物的管理:使用后的医用织物密闭运送至洗衣房清洗消毒。按废物分类原则处理手术废物:医疗废物置于黄色垃圾袋;一次性包装材料及生活垃圾置于黑色垃圾袋;化疗废物置于红色垃圾袋,使用后锐器置于锐器盒。感染手术医用垃圾置黄色污物袋,外贴隔离标志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5.标准预防
遵守《手术室员工职业防护制度》。
6.感染手术后处理细则
(1)隔离患者手术安排表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术后器具和物品应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2)一般感染手术按标准预防措施。
(3)特殊病原体(如气性坏疽、朊毒体或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的病原体)感染手术的终末处理参照以下原则:
1)按照2009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以下三类感染(阮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性病原体)属于特殊感染,物品力求简单的器械为宜,尽量选一次性包,一次性用物,建议配置2名巡回护士,手术室内外各1名。术后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需特殊处理。器械应遵循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的原则。
2)术中注意点:刷手护士将含脓血的物品尽量控制在台上,勿随意放置。地面遇有污染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覆盖30min后及时清除。垃圾及用过的布类必须入袋。
3)术后终末处理:台上器械清除肉眼血迹外后加清洁包布打包,贴隔离标志并注明隔离种类,密闭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并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当面交接。统一由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器械的消毒清洗打包灭菌。
4)器械处理
气性坏疽:采用含氯消毒剂1 000~2 000mg/L浸泡30~45min后按照标准处理消毒。
阮毒体:应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60min后按照标准处理消毒。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应按照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处理。
5)术后敷料、吸引瓶及用后一次性用物放入有标记的袋中封口,在其外套黄色医疗垃圾袋,外贴隔离标签,注明感染种类。
6)污染的被服及手术布类均放入有标记的黄色垃圾袋中封口。其外再套一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外贴隔离标签,注明感染种类。
7)参加手术人员脱去手套、隔离衣、鞋套等放入黄色垃圾袋中封口,并注意手卫生。
8)送检的标本由门外巡回护士贴好标签并外套一清洁标本袋,外贴隔离标志并注明感染种类,立即送病理科。
9)将布类、垃圾及时送出手术间并与清洁部及洗衣房进行沟通,用1:25施康消毒液对所有物体表面,无影灯进行消毒,包括仪器表面及床单位进行擦拭。
10)净化连续开放6h,常规物体表面培养合格后,次日启用手术间。